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道篇 第二章 實踐之道▪P3

  ..續本文上一頁愧辱自懔而又兢兢于愧對別人,才是維系世間的常理。有了慚愧心,才會生起尊重父母、師長,敬愛兄弟姐妹間的倫常。切實地自我反省,覺得有羞愧感,見到別人的作爲而心生慚愧,尊敬心便由此而生。

  ——巴利本本事經叁九·四○

  忏悔心一經生起,罪過就不成罪過;沒有忏悔心,罪過則永遠存在,而廣受責難。

  ——大般涅槃經

  聽聞到佛的正教,反覆思惟,然後依之修持,依教學習。如不經修持,不經學習,即使聽得再多,也不能把正教領會到自己的身上。

  ——大般涅槃經

  信、慚、愧、努力和智慧,是世間的最大力量。這中間以智慧力爲主,其余的四種結合起來而爲輔助。

  修持覺道,如爲瑣事所絆而耽于閑談或貪眠,都將成爲退步的原因。

  ——巴利本增支部五·一二

  (十叁)同樣的修道,有的先覺悟。因此,看到別人已達覺道,自己尚未得悟,也不必感傷。

  有如練弓之人,初學之時很少射中,繼續不斷地練習,漸漸才有中鹄之望。又如水流,流啊!流啊!流到最後才進入大海一樣。修道只要不中途停止,必有得悟的一天。

  ——般泥洹經

  一如前述,睜開眼睛,到處都是教法。同樣地,覺悟的機緣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現。

  供香的時候,明白香氣的飄散,似有若無、似無若有,乃至無來亦無去的情形。有人竟亦由此而入悟。

  走路時腳踩到荊棘,疼浦之余,不是本來的定心感覺到疼痛,而是先接觸到緣,才引起疼痛的心。須知同一顆心,紛亂時是醜陋與煩惱,修持時便成爲無上的覺悟。由此而入悟的,也大有人在。

  欲望熾盛的人,須思惟自己的欲心,能明白欲之薪也可以成爲智慧的火。終于也有入悟的先例。

  致力于使心平靜,心如平靜,則世間的大地皆能安甯。聽到如此的教法,明白世間的差別心是由于見解所産生,也有人依此而入悟。

  ——首楞嚴經

  第叁節 信仰之道

  (一)歸依佛、教法和教團的僧衆,才能稱爲佛教的信徒。佛教徒須具備下面述說的:戒律、信仰、布施和智慧。

  不強取生物的性命、不做竊盜、不犯邪惡的愛欲、不說謊言、不喝酒,能信守這五項,就是信徒的戒律。

  相信佛的智慧,這就是信徒的信仰。遠離貪心和吝惜心,經常喜好施惠與人,這就是信徒的布施;更進一層,明白因與緣的道理,了解事物都是有變遷的道理,這就是信徒的智慧。

  向東方歪斜的樹木,有一天倒下去,必定向東方傾倒。平生經常聆聽佛的教法,信心深厚的人,有一天臨命終時,往生佛的國度,將是必然的。

  ——巴利本相應部五五·二一·二二

  (二)佛教的信徒,就是相信佛、教法和教團的僧衆。

  佛是開了覺悟,救度一切人類而稱爲佛;教法是佛所說的義理;教團是依據教法正當修行的和合團體。

  ——巴利本增支部五·叁二

  佛、教法、僧團這叁項,雖說是叁種,但不是各別分離的。因爲教法是由佛所說,又由教團去實踐教法,所以叁種原本是一體。

  因此,相信教法和僧團,當然也信仰佛;如能信仰佛,當然也相信教法和僧團。

  從而,一切人只憑念佛一項就可以得救,亦可開悟。佛對一切人如同己子般的愛護,人若能像兒子想念母親般的念佛,當下即可見佛,亦能得到佛的救度。

  ——維摩經

  念佛的人經常都在承受佛的光明,又能自然地薰染到佛的香氣。

  (叁)信仰佛,在此世界並不能爲你帶來現實的利益。如果你聽到佛的名號,即使只有一次,由信仰而來的喜悅,可以說已經得到無上的大利益。

  ——首楞嚴經

  以故,來到這充滿火焰的世界中,得能聆聽佛的教法,進而信仰,確是一大喜事。

  誠然,遇到佛固然很難,能遇見演說佛教的人也很難,對教法能生信仰心則更難。

  如今已經遇見演說教法的僧衆,從而聆聽到難得一聞的教法,總算沒有失去這莫大的利益。由于信仰,才有這麼大的喜悅。

  ——無量壽經卷下

  (四)信仰是人的善良伴侶,是來這世間旅程中的糧食,也是無上的財富。

  信是接受佛的教法,也是接受一切功德的清淨之手。

  ——巴利本相應部一·四·六

  信是一把火,把人人心中的汙穢燒個幹淨,令入同一覺道,而且點燃在人們正向前進的佛之路上。

  信可以豐潤人心,使貪念化爲烏有,丟棄驕傲心,教以謙遜和恭敬。如此,智慧才會晃耀,行爲才能光明,困難才會突破,才不會受製于外界,不被誘惑;而與人以強大的力量。

  信可以在漫長的路途上,當你倦怠時,給以嘉勉,導向覺悟。

  信可以予人常在佛前的感覺,予人爲佛護念的感覺,身心柔順異常,給人類以親近而稔熟的德行。

  ——華嚴經叁叁·離世間品

  (五)具有這種信仰的人,耳朵聽到任何聲音,都會以佛的教法去玩味,欣慰于得到智慧。對于任何事故,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緣而顯現,率直地去接受這樣的智慧。

  了解這世間的變故,不過是短暫的劇情罷了,認爲其中也有經久不變的事實,在榮枯盛衰的變遵當中,得到不驚懼、不感傷的智慧。

  ——華嚴經二四·十忍品

  信心的表露亦可以出現忏侮、隨喜和發願叁種情況。

  深切地自首,悔覺于本身的罪行和汙穢,慚愧之余而痛自悔過。見到別人的善行也有感同身受的欣慰,舉心爲別人的功德而發願,而且不論何時都求願與佛同在、與佛同行,與佛生活在一起。

  ——金光明經四·金鼓品

  這顆信仰心,是誠心、是深心,是依佛力導向佛國的歡喜心。

  ——觀無量壽經

  因此,聽說任何地方都可稱念的佛名號,只要一念欣喜信受,佛將誠懇地賜予助力,引導其人歸向佛國,不致再度沈淪于迷惘之境。

  ——無量壽經

  (六)信仰的那顆心,是深藏在人人心底的佛性所顯現。何以故?因爲知道有佛的,是佛:信仰佛,亦必須是佛才可能辦得到。

  但是縱使有了佛性,而佛性卻深陷于煩惱的泥淖中,無法萌出成佛之芽而開花。在洶湧的貪、嗔、煩惱之中,如何才能興起一顆向佛的清淨心呢?

  在耶爛陀 Eranda 毒樹林中,只有耶爛陀的毒芽生出來,絕無法萌栴檀木的香樹。果真在耶爛陀林中長出栴檀樹,那真是不可思議。

  因此,人們慣稱這信仰佛的信心是無根之信。所謂無根,就是說在人們的心中沒有生出信仰之根。

  ——大般涅槃經

  ⑹信仰是如此的尊貴,實在是修道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母體。不但如此,信仰對上求覺道的人,其所以尚未得到圓滿,是下列五種疑惑所阻礙:

  一者,懷疑佛的智慧。

  二者,困惑于教法的道理。

  叁者,對演說教法的僧衆存疑。

  四者,對于上求覺道的路,每每生起迷惘。

  五者,對于同修道友,以傲慢心懷疑對方,而且存有暴躁的念頭。

  確實,世界上沒有比懷疑更可怕的。懷疑是:分割的心、摧毀友情的毒素、創傷相互間生命的利刃,是彼此間痛苦的荊棘。

  ——巴利本中部二·一六·心荒野經

  故而,得信的人,須知這種信念是在遠古以前,承佛的慈悲即已種植的因緣所致。隱藏在人們的胸中,漸漸地破除了疑闇,藉佛之手所賜,把信之光投入在裏面。

  得到信仰的人,欣喜于遠古之佛所賜予的深厚因緣,方自慶幸于佛的慈悲,即以此世修持生活的種種,可得往生于佛之國土。

  綜上所述,確然得知:出生爲人很難,聆聽教法亦難,生起信仰則更難;所以亟須努力奮勉,發心聽聞教法。

  ——無量壽經卷下

  第四節 佛的開示

  (一)總是想有人在罵我、笑我、打我,這種人的怨恨永遠無法鎮定。愈想愈怨恨,怨恨就永遠無法鎮定。一旦把怨恨忘掉,怨恨之心,當下就鎮定了下來。

  修葺屋頂的方法如果不當,家裏准會漏雨;心如不加以好好修持,貪念就會乘虛而入。

  怠惰是自取滅亡之路,勤奮是自求生存之路;愚癡之人怠惰,智慧之人勤奮。

  製作弓箭的人,削箭以求其直;賢德之人,不假修削,其心自正。

  抑製情緒很難,雖然只是一陴輕微地喧嚷,再次使其調服平息亦複相當困難。能使此心馴服,然後才得安定。

  心意活動對人所做惡事的影響,比心懷怨恨的人所做的惡事、比仇敵所做的惡事,更爲厲害。

  人能將此心守住貪、守住嗔、守住一切惡事,才能真實地得到安定。

  (二)只是言詞華麗,沒有實踐的工夫,就像色彩鮮豔而無香氣的花朵。

  花香不會逆著風飄散,但是善人的香氣卻逆風飄散于世間。

  睡不著覺的人,覺得夜很長;走累了的人,覺得路途很遠。不曉得正當教法的人,其迷惘是長的、遠的。

  在道德的路途上運步,與修養程度相若或超越自己的人伴行,必然有所獲益;如其不成,與愚癡之人結伴,倒不如自己獨行,來得俐落。

  不怕猛獸,須怕惡友。猛獸只是傷害身體而已,惡友則破壞心志。

  愚癡之人苦苦地認爲: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財寶...。其實,連自己都不能誇說是屬于我的,何況孩子、財寶,能算是我的嗎?

  愚癡的人如能知道自己愚癡,比愚癡人認爲自己聰明勝過多多。

  新鮮的乳不易凝固;惡劣的行爲不會馬上就有報應。這是示意像火被灰覆蓋,雖似覆藏,實則火種未滅;一如人之所作所爲,其後果則緊跟著那個人。

  愚癡人經常爲名譽、利益所苦惱,想得到較高的職位、想得到權利、想得到利益,常年都爲這些欲望所苦惱。

  指摘我們的過失、責備我們的缺點、數落我們不是之處的人,就像把寶物出示于我們面前,著實應該回敬于他。

  (叁)歡喜于教法的人,心底澄清,可以愉快地入眠,這是因爲已經用教法將心洗濯一番所致。

  木匠把木材端正取直,弓匠矯彎做箭,泥瓦匠修水溝引導水流,賢德的人調理引導的是心意。

  堅固的山岩不爲風吹所搖撼;賢德的人,即使辱罵他、稱贊他,其心均不爲所動。

  戰勝自己,比在戰場上戰勝千萬強敵,更屬傑出的勝利。

  不明了正當的教法,縱使活滿百歲,比聆聽正教雖僅一日之生,猶自優越多多。

  任何人,如果確實愛惜自己,就該經常警示自己,以免偏向惡的一方。趁著年輕、壯盛、尚未衰老時,再一次地儆醒吧!

  世間常年都在燃燒著貪、嗔、愚癡叁把火;人們必須從這火宅中,盡早逃離。

  這個世間,確實像水泡,亦如蜘蛛絲,也像一只髒罐子,所以人們必須守持各自的清淨,不爲之所沾染與束縛。

  (四)不做任何惡事,行一切善事,清淨自己的本心,這就是佛的教法。

  忍辱是很難做到的一種修行,但是,只有忍辱做到家的人,才配挂戴最後勝利的花飾。

  正在怨恨中,沒有怨恨的感覺;正在憂愁中,沒有憂愁的感覺;正在貪婪中,沒有貪婪的感覺。不覺得任何一物屬我所有,心須清淨地生存下去。

  健康是第一利益,知足是第一財富;值得信賴是第一親近,覺悟是第一快樂。

  尋思遠離諸惡,尋思寂靜,尋思教法的喜悅;能尋思這些體驗的人,自無畏懼。

  對心裏所生起的好、惡,不加執著。由于好樂、厭惡才生起感傷、生起畏懼,進而感覺束縛。

  (五)鐵器的鏽,是由鐵所生,而卻腐蝕鐵;惡由人而生,終亦侵蝕人。

  經書雖有,置而不誦,是經書蒙塵垢;屋宇雖有,但破而不修,是屋宇的瑕疵;身雖有,但卻怠惰,是身的瑕垢。

  行爲不正是人的瑕垢,吝惜于物是施的瑕垢,惡是今世乃至後世的瑕垢。

  但是,這麼多的瑕垢中,最嚴重的瑕垢就是無明瑕垢。如不把這種瑕垢祛掉,人是永遠無法清淨的。

  沒有羞恥心的人,猶如烏鴉般的厚臉皮,即使傷害到別人,仍不知自我反省;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這種毛病。

  具謙遜心,知敬重、離執著,行爲清高、智慧明朗。這樣地生活,人們很難做到。

  指出別人的過錯容易,找出自己的過失卻很難。對別人的罪過,喜歡像風一般的四處散播;對自己的罪過,總是像藏骰子一樣的,把它隱藏起來。

  在晴空中沒有飛鳥、雲煙,以及暴風雨的迹象;邪惡的教法是求不到覺悟的。一切事物沒有永遠存在不變的,以故,覺悟的人,不爲一切所動搖。

  (六)防守一座堅固的城池,不分內和外;守護身體,亦必如是。因此,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我才是自己的主人,我才可以作自己的靠山,所以沒有甚麼此控製我更爲重要。

  控製自己,不多饒舌,安靜地思考。如能持之以恒,掙脫一切束縛,才有把握。

  太陽在白天照耀,月光在夜晚朗澈,武士穿上裝甲才顯得神氣;學道之人,靜靜地思惟,才正是發揮光明的時刻。

  不能守護眼、耳、鼻、舌、身五官的大門,而爲外界所引誘,不能算是學道之人。把五官的大門牢牢地守住,心靜如止水,才算修道之人。

  (七)有了執著而又爲其所迷醉,對事物的本體則認識不清;離開執著則能清晰地看見一切。准此,離開執著的心,一切事物反而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有悲傷就有喜悅,有喜悅就有悲傷。悲傷與喜悅一旦消逝,也就沒有了善與惡,從而也就沒有拘束。

  憧憬著尚未降臨的未來,是一種杞人憂天的辛勞;追悔已成過去的日影,就像收割的蘆草,日見消萎。

  不追逐既往的時光,也不幻想未到的將來。不杞憂,把握現在,腳踏實地勇往向前,才是身心健全的人生。

  不追逐過去,不等待未來,盯住目前現存的一刻,堅強地生活下去。

  今天必須做的事體,不拖延到明天,實事求是地做下去。愉快的一天,就是這樣地過去。

  ——法句經

  信是人們的良伴,智慧是人們的最佳向導。期求覺悟之光,必須避免苦惱的昏闇。

  信是最高的財富,誠是最佳的美味,累積功德是世界上最高明的經營。依照教法所指示的修身與心,將獲致無上的恬適。

  信是旅行世間的糧食,功德是常人高尚的住處,智慧是世界之光,正經的思惟是夜間的守衛。人的生活,不汙穢就不致滅亡,戰勝欲望,才可以稱爲自由的人。

  ——巴利本相應部一·四·六

  爲了家而忘卻我,爲了村而忘卻家,爲了國而忘了村,爲了覺悟就該忘掉一切。

  ——增一阿含經

  事物都有變遷,有顯現也有毀滅。不被生滅所煩惱,正是平靜與安祥之所由生。

  ——大般涅槃經

  

《修道篇 第二章 實踐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