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法篇 第四章 煩惱▪P2

  ..續本文上一頁對象;由于所有的感官機能都亮起了紅燈,所以更須逃命;“湍流激浪的大河”是表示煩惱的奢靡生活。

  這條深不可測的煩惱之河,乘用佛教之筏,可以漂渡到安全的彼岸。

  ——大般涅槃經

  (叁)世界上有母親救不了孩子、兒子不能救母親的叁種情況,就是:大火災、大水災和大盜難的時候。偶爾,也有出現母親和孩子互相救助的境況。

  但是,這裏所說的母親絕對救不了兒子、兒子絕對救不了母親的叁種情況,那就是:當老的威脅和病的恐慌以及死的畏懼來襲之時。當母親漸漸衰老,兒子可有辦法能代替嗎?眼見兒子病體憔悴,母親泣憐之下,可有方法代替兒子的病痛嗎?孩子的死或母親的死,任你是母子至親,怎樣想辦法也代替不了,任你親愛之情如母子,遇上了這種情況,絕對是幫不上忙的。

  ——巴利本增支部叁·六二

  (四)一個在世間做了壞事,死後來到地獄的罪人,閻羅王審問他:

  “你在人間的時候,可曾遇到叁名天使?”

  “閻王爺!我從未見過像天使那樣的人啊!”

  “那麼你該見過一位彎著腰、拄著拐杖,蹒跚著腳步的老人了吧?”

  “閻王爺,像那樣的老人,見過的可多著呢!”

  “你雖然遇見過天使——老人,自己卻不想想,總有一天也會衰老,還不趕緊做些善事;以致才有像眼前這樣的報應。”

  “你難道沒生過病嗎?痛苦得沒法起床,人見人憐!你沒見到貧病潦倒的人嗎?”

  “那樣的病人,見過的可多著呢!”

  “你雖然見到了天使——病人,卻不想想自己,一樣是會生病的;你也太糊塗了,不然,怎會來到這地獄裏?”

  “還有,你難道沒看見,你周遭死去的人嗎?”

  “閻王爺!死人,我看的可多著呢!”

  “你雖然見過警告你死訊的天使,卻從不想到死,而又懶得做善事,所以才接受今天的報應。”

  “你自身所做的行爲,必須自己去接受後果報應!”

  ——巴利本增支部叁·叁五

  (五)富家的年輕媳婦只莎拘它彌 Kisagotami 有個年幼的獨生子,不幸夭折;她瘋狂地抱著冰冷的屍骸跑到大街上到處打聽,可有人能救活她的孩子?這瘋狂般的女人,此刻的心情萬念俱灰,滿街上的人只以哀憐的眼光伫望著。世尊的信徒看到這種情形于心不忍,勸那女人不妨到祇園精舍去求見世尊,女人連忙抱起孩子來到世尊的面前。

  世尊安祥地看過情況說:“婦人啊!救活這孩子需要芥菜的籽,你去街上想法找四、五粒來;但這芥菜籽,必須是向從未死過人的家裏找來才可以!”

  發了瘋的母親,立即前往大街小巷去搜求。芥菜籽雖然易得,但是,向來沒死過人的家庭,卻遍尋不著,總也找不到這種條件的芥菜籽,于是又回到佛的跟前。女人這時仰望世尊那慈祥的儀容,恍然體悟到世尊先前說話的寓意,當下儆覺如夢初醒,于是把孩子的遺骸送往墓園,自己回到世尊的座前,成了佛的弟子。

  ——巴利本長老尼偈注

  第四節 迷惘的狀況

  (一)世界上的人們,人情薄,不曉得應該親近和愛惜,而且常爲無聊的事體爭執,在激烈的惡和苦的中間,孜孜于各人的工作,勉勉強強地過日子。

  不論身分的尊卑,也不管財富的或多或少,一切人都爲金錢而苦惱。富有的人,有富裕的苦;貧窮的人,有沒錢的苦。徒自爲欲望而勞心役神,永日不得安甯。

  富有的人,有了田地爲田地發愁,有了家業爲家業操心,執著所有存在的事物而憂心忡忡,恐怕會碰上天災、遇上苦難;一時又擔心會遭搶劫,又怕突如其來的火災被燒得精光,苦惱得像是即將喪失生命。而且,死時只有獨自走向幽冥之路,沒有任何人陪伴。

  貧窮的人,經常都爲缺東少西而苦惱,需要家業、需要田産。被需要這個、需要那個的思緒所驅使,心身交瘁,爲此而擔憂生命的安全,到頭來終于中道殂謝。

  世界上的一切,看起來都像是敵對的,“黃泉路上”只有一個人,不得不走向那遙遠漫長的路程。

  (二)世界上有五種惡:一者,從一切人類直到地上的爬蟲類,一切都是互相仇視的。強者製伏弱者、弱者欺淩強者,互相傷害、仇視。

  二者,父子、兄弟、夫婦、親族等一切人際關系,各自不循本分,各自以一己爲中心,爲所欲爲、相互欺詐,心與口不一致,了無真誠。

  叁者,不管對象是誰,都懷以邪念、淫亂之思,使心焦灼。男女之間不守本分,乃至爲此結夥滋事,暴行橫施,時有所聞。

  四者,不謀求互相勉勵或與人爲善,卻共同教習惡行,慣用虛謊、巧言、惡口、挑唆互相傷害。不知應該互相尊敬,事事唯我獨尊,設計淩人,傷害于他,不留余地。

  五者,一向疏懶成性,更不知銳意善行,不知報恩、不知盡義務,只有唯欲是行,連累了別人,亦觸犯了罪行。

  (叁)人應該互相敬愛,施惠與人。爲了一點小的利害,互相憎恨,甚至發生爭執,雖然爭執的起端事體很小,但經過時間的演變,事體愈來愈大,說不定就此成爲仇恨。

  世界上的一切爭執都是兩敗俱傷,雖不致于立即身敗名裂,但總是銜毒在心。怨怒積之一久,憤恨則在心版上刻下了記痕,終致造成生死存亡的創傷。

  人,混迹在愛欲的世界,獨自生下來,曾幾何時又各自死去。對那未來的後果,沒有誰肯代爲接受,必須由自己去承當。

  行善與爲惡各自的報應不同,爲善得福、做惡獲殃,亘古不易的道理是肯定的。而且,各自須擔負業力,獨自趨赴受報所招感的地方。

  (四)封閉被恩愛羁絆所系縛的憂慮,經過漫長的歲月,還是不能化解那沈痛的思念。同時陷入激烈的貪婪,含有惡意,胡亂鬧事、與人爭執,完全遠離安分之道。壽命未盡就急趨死路,去接受那長劫不複的痛苦。

  這種人的行爲,違逆了自然之道,與天地之理背道而馳,其招致災禍是必然的。不論今生、後生,同受苦上加苦。

  誠然,世俗間的事匆匆忙忙地稍縱即逝,沒有一件事體靠得住,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上忙。在這中間,完全都作了享樂的俘虜,到頭來,徒興無限的慨歎罷了!

  (五)像這樣的情形就是世間的本色。人們在苦境中生存,凡所作爲,唯惡而已;有益于人的事,卻不知從何處做起。衡之以自然之道,其感受痛苦的報應,一定在所難免。

  只有待己惟恐不厚,不知施惠與人,而且爲欲所逼,輾轉于一切煩惱,爲此焦灼,並且爲這後果而痛苦。

  榮華的境遇無法繼續到永遠,一晃即過。世間的享樂亦複如斯,沒有一項能繼續到永遠。

  (六)因此,人們應放棄俗事,趁著健壯慕道修行。期願永遠的健在,除了修道之外,還能有更值得信賴,更快樂的嗎?

  可是,人們都不相信:有善的行爲就會得到善的回報,做事合乎道理就會得道多助。還有,人也不了解雖死猶生、不相信施惠得福;一切與善惡禍福有關的事情,都不相信。

  只顧抱持著錯誤的想法,既不明理、也不知善;心地昏闇,不明白吉凶禍福之所以發生,是有其井然有序的道理,一味地祇對眼前發生的不幸憂傷怨恨。

  因爲任何事物沒有永久不變的,一切都在變遷。只曉得對此痛苦、悲傷,不知聽聞教法,心靈深處無所思惟;只顧耽湎于眼前的亮樂,對于財貨色欲貪得無厭。

  (七)人們從遠古就經曆了迷惘的世界,沈陷于憂悲苦惱之中,當非言語能盡。時至今日,猶自迷惘不息。所幸,現在見到了佛的教法、聽到了佛的名號,而又啓發了信仰,實在值得慶幸。

  所以,須要深加思惟,遠離惡事、抉擇善行,必須加緊修道。

  如今,所幸領會到佛的教法,無論任何人,相信佛的教法,必須發顯往生于佛的國度。曉得了教法,就不致于盲從別人,甘爲煩惱、罪惡的俘虜。同時,不要把佛的教法據爲己有,應該以身實踐,並且以之去教化別人。

  ——無量壽經卷下

  

  

《教法篇 第四章 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