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教法篇 第四章 烦恼

  第四章 烦恼

  第一节 心的污秽

  (一)包蔽佛性的有两种烦恼:

  一种是迷惑于道理的理性烦恼;另一种是实际接触到的感情烦恼。

  这两种烦恼,是一切烦恼中的根本分类。如果想要探求一切烦恼的根本,其一是无明;其二就是爱欲。

  这无明和爱欲,具有产生一切烦恼的自由力量,因此这两种才是一切烦恼的渊薮。无明就是无知、不通晓事物的道理。

  爱欲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以对生的执著为根本,举凡所见所闻,都具备占有的意图,进而构成欲望,甚至对死也有其欲望。

  以无明和爱欲为基础,产生贪婪、嗔恨、愚痴、邪见、仇恨、嫉妒、谄媚、欺诳、骄傲、悔恨等一切烦恼。

  ——胜鬘经

  (二)起意贪婪,是因为见了中意之物,对它有了非分占有的想法;起意嗔恨,是对事物看不顺眼而蓄意驳正的想法;愚痴是因为无知,不晓得该做些甚么事、不该做些甚么事;邪见是接受不正当的启发,进而兴起不正确的观念。

  ——巴利本增支部二·一一

  贪婪、嗔恨、愚痴,也被称为世界上的三把火:贪婪之火是沉湎于欲、失去真实心而损及也人;嗔恨之火是激起盛怒、危害到生命或伤及别人;愚痴之火是心生迷惑、不明白佛教义理而损害他人。

  ——巴利本本事经九三

  诚然如此,这世界上,有种种火正在燃烧:

  贪婪之火、嗔恨之火、愚痴之火,生、老、病、死之火,还有忧、悲、苦、恼之火,种种火正在熊炎烈烈地燃烧。这些烦恼之火,并不只烧自己,也会损及其他,甚至影响到人的身、口、意三种恶行为。这些由火致伤所流出的脓,一旦触及人体,便将发毒,从而堕入到恶道之中。

  ——巴利本律藏大品

  (三)贪婪是想要得到的心念;嗔恨是得不到满足的心情;愚痴则是由不纯正的想法所生。贪婪的罪污虽小,但很难脱离;嗔恨的罪污虽大,但想脱离则比较快;愚痴的罪污也大,想脱离亦非易事。

  因此,人们对惬意事物的感受,在见闻之下,须有正当的观念。对于不如意事物的感受,须用仁慈心去含蓄包容。举心动念经常都要有正大光明的想法,并致力于必须灭掉这三把火。如果人人都充满正当、清净、无私的心意,当不致为烦恼所困惑。

  ——巴利本增支部三·六八

  (四)贪婪、嗔恨、愚痴,就好比发高烧,任何人只要一发高烧,纵使躺在再豪华的套房里,身体为高烧所扰,也会陷入难以入眠的苦境。

  没有这三种烦恼的人,即使在寒冬之夜,以树叶为被褥,睡在薄薄的板床上,也会倒头迳入梦乡;纵使在酷暑的夏夜、闭塞而局促的蜗居,也会睡得很安祥。

  上述三项,是这世界上悲伤而痛苦之物,杜绝这悲伤和病苦的,就是:戒律、定功和智慧。戒可以把贪婪的污浊祛除;正当的定功可把嗔恨的污浊消除;智慧可以把愚痴的污垢消除。

  ——巴利本增支部三·三四

  (五)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正如渴饮盐水的人,根本不能止渴,即使喝得再多也无法满足渴欲,只有愈加口渴罢了。

  人虽然想要满足欲望,但不满的事实却愈形尖锐,而徒自焦急。

  ——方广大庄严经

  人绝对无法使欲望获得满足,从而才有企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在得不到满足时,理智就失去正常。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六·转*轮经

  人,为欲望而争执、为欲望而战斗,因此君和君、臣和臣、父和子、兄和弟、姊和妹、友人和同仁,为了欲望而丧失理智,相互争执、互相残杀。

  人,为了欲望亦竟致身败名裂,偷盗、诈欺、奸淫,时而也会被制裁,接受种种刑罚,痛苦备尝。

  而且,为了欲望,身口意的罪行重重叠叠,不但此世接受苦楚,既死的后世,亦将进入黑暗世界,再受种种痛苦。

  ——巴利本中部二·一四·苦蕴小经

  (六)爱欲是烦恼之王,种种烦恼紧跟著它。爱欲把烦恼的芽散布在湿地上,种种烦恼随之即生。爱欲是食善的鬼女,把一切善事吞灭净尽。

  爱欲是隐身于花丛中的毒蛇,用毒去刺杀那贪婪于欲望花朵的人;爱欲是枯缠树木的蔓草,纠缠人心,吸尽人心中的善汁;爱欲是恶魔投下的饵食,人一旦被沾上,就要永沦魔道。涂上一滴血在干涸的骨头上,丢给饿犬,狗紧紧地咬住骨头,结果只能得到疲倦和苦恼而已;爱欲之于人心毫无补益,完全与此同一理趣。

  野兽为争食一块肉而相互残伤;迎风擎著火炬的是愚人,因而终将自焚。像这样的野兽乃至愚人,为了欲望而残伤自身,甚至自焚其身。

  ——大般涅槃经

  (七)纵有抵御外间飞来毒箭的功夫,却无法预防发自内心的毒箭。贪婪、嗔恨、愚痴和骄傲,好比四只毒箭,予人们生起种种的病患。

  心中如果有了贪、嗔、痴,口里就会说出谎言、恶口和离间的话,身体也会犯杀生、窃盗和邪恶的爱欲。

  意有三项、口有四项、身有三项,这称之为十恶。

  明知而故作虚伪的言语,可能任何坏事都做得出来。因为做了坏事,必须说虚伪的话;既说了谎话,索性肆无忌惮地去做一切坏事。

  人的贪婪、爱欲、恐惧、嗔恨,都从愚痴而生;人的不幸、困苦也从愚痴而来。愚痴实在是这人世间的病毒。

  (八)人由烦恼而造成业,由业才招感到苦。烦恼、业、苦这三种就像车轮般循环到永无穷际。

  车轮的回转,既无开始,亦无终了,而且人们从无方术可以从这轮回中挣脱出离,却是随顺著轮回归向于永劫。人们从现在世到次一生,永远生死不止,轮回不息。

  无穷际的轮回中间,一个人火化后遗弃的骨骸,如果堆积起来,比山还高;这中间所吃的母奶,如果汇聚起来,比海水还要多。

  所以说,人是有佛性的,因为久陷于烦恼的泥沼太深,发芽甚为不易;不发芽的佛性,虽存在亦难称之为有,因而人们在迷惘中混迹永世。

  ——巴利本本事经二四

  第二节 人性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一如门前不知名的杂草丛般,难以认识。与这相比较,反而野兽的个性易于了解。把难以了解的人性,加以区分,约有下列四种:

  一是:自我痛苦的人。接受了错误的启发,从而蓄意苦行。

  二是:予别人痛苦的人。屠杀生物、偷窃乃至其他种种残忍的行为。

  三是:自我痛苦还不算,同时还把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是:自己不痛苦,也不给别人痛苦。

  人须远离欲念,平安地生存著,拳拳服膺地谨守著佛的教导,不杀害生物、不偷窃、行为光明磊落。

  ——巴利本中部五一·Kandaraka 经

  (二)世界上的人,大概可分为三类,那是:岩石上刻字的人、沙砾上写字的人、水上划字的人。

  岩石上刻字的人,是常常发脾气,怒气持续,良久不息,这种人的愤怒就像刻在岩石上的文字,历久不消。

  沙砾上写字的人,是指虽然常发脾气,但怒气就像写在沙砾上的文字,很快地就会消逝。

  水上划字的人,是说在水上划字,水流之上,字不成形;即使听到别人的恶口和怨言,不留些许痕迹在心,充满了温和气度。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三○

  并且另外也有三种人:第一种,个性多变、骄傲不驯、轻率、不够稳重;第二种,个性难以捉摸、安祥、谦逊、深刻地留意于事物、能抑制冲动;第三种,他的性格令人莫测高深,本身的烦恼,已消灭净尽。

  人性虽可作种种区分,其实,人的个性仍然不易了解。只有佛才澈底洞悉这些个性,并能分别施以种种教化。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三

  第三节 现实的人生

  (一)这里有个比喻人生的故事:有个人在河流中浮舟而下,有人站在岸上大声喊说:“想顺流往下划吗?赶快停止吧!下游起风浪了,有漩涡、有鳄鱼、还有恶夜叉住的深渊;你要这样下去,非死不可!”

  这个比喻是说:“河流”是爱欲的生活,“顺流往下划”是说执著于自己身体,“起风浪”是表示愤怒和苦恼的生活,“漩涡”是显示欲望的刺激,“鳄鱼和恶夜叉住的深渊”是指由罪行而濒临的灭亡生活,站在岸上的人就是佛。

  ——巴利本本事经一○○

  在此还有另外一个比喻:有个男人犯了罪逃亡在外,追兵随后苦苦相逼,他已走投无路,忽然瞥见脚底下有一口井,藤忧直垂井底,他正想沿著藤蔓下到井里,可是看见脚底下一条毒蛇张开嘴巴等在那里。无奈之余,只好以藤忧为保命准绳,吊悬在半空中。不久,两手酸痛得几乎要松脱,一时又出现黑白二只老鼠,开始咬噬藤蔓,一旦藤蔓被咬断而掉落下去,必将作为它们的饵食无疑。这时候他抬头往上一望,从蜂窝里正有甘美的蜂蜜渗出,点点滴滴地滴进口中,此人,一时贪欲,浑忘自己正处身于险境中,不能出离。

  这个比喻中,“一个人”是说生是一个人、死也是一个人的孤独情形,“追兵”和“毒蛇”是表示欲望根本的自身,“古井的藤蔓”是代表人的性命,“黑白两只老鼠”是表示岁月,“蜂蜜点滴”是象征眼前的欲乐。

  ——杂宝藏经

  (二)再说一个譬喻:国王在一个箱子里装了四条毒蛇,命令一个男人饲养它们,并且规定:“如果没有善尽职守而触怒任何一条蛇,那只有拿你的性命是问。”这男子恐惧国王的命令和规定,索性丢弃蛇箱,而亡命异乡。

  国王闻悉,命令五名臣属紧追在后,他们伪装以便接近他,意欲将之缉捕归案;可是那男子对他们心怀疑惑,旋又继续流亡。随后,来到一处村庄,想找个人家藏身。

  此时,忽然间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说:“这个村庄没有人家,而且今晚将有六名贼人来袭。”男人闻声惊慌,再度向前逃命。行走间,眼前一条湍流激浪的大河,心想横渡过去实非易事,盱衡此岸的危机重重,当下做了一个筏子,好不容易地渡过河流,总算得到了平安。

  “四条毒蛇的箱子”是表示地、水、火、风四种成分所组成的身体。此身就是欲之本、心之敌,所以那男子厌弃此身,逃亡而去。

  “五名从属伪装接近”表示同是心、身等所构成的五大要项。

  “藏身人家”是寓意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六名贼人”是因应感觉器官的六种…

《教法篇 第四章 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