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煩惱
第一節 心的汙穢
(一)包蔽佛性的有兩種煩惱:
一種是迷惑于道理的理性煩惱;另一種是實際接觸到的感情煩惱。
這兩種煩惱,是一切煩惱中的根本分類。如果想要探求一切煩惱的根本,其一是無明;其二就是愛欲。
這無明和愛欲,具有産生一切煩惱的自由力量,因此這兩種才是一切煩惱的淵薮。無明就是無知、不通曉事物的道理。
愛欲是一種強烈的欲望,以對生的執著爲根本,舉凡所見所聞,都具備占有的意圖,進而構成欲望,甚至對死也有其欲望。
以無明和愛欲爲基礎,産生貪婪、嗔恨、愚癡、邪見、仇恨、嫉妒、谄媚、欺诳、驕傲、悔恨等一切煩惱。
——勝鬘經
(二)起意貪婪,是因爲見了中意之物,對它有了非分占有的想法;起意嗔恨,是對事物看不順眼而蓄意駁正的想法;愚癡是因爲無知,不曉得該做些甚麼事、不該做些甚麼事;邪見是接受不正當的啓發,進而興起不正確的觀念。
——巴利本增支部二·一一
貪婪、嗔恨、愚癡,也被稱爲世界上的叁把火:貪婪之火是沈湎于欲、失去真實心而損及也人;嗔恨之火是激起盛怒、危害到生命或傷及別人;愚癡之火是心生迷惑、不明白佛教義理而損害他人。
——巴利本本事經九叁
誠然如此,這世界上,有種種火正在燃燒:
貪婪之火、嗔恨之火、愚癡之火,生、老、病、死之火,還有憂、悲、苦、惱之火,種種火正在熊炎烈烈地燃燒。這些煩惱之火,並不只燒自己,也會損及其他,甚至影響到人的身、口、意叁種惡行爲。這些由火致傷所流出的膿,一旦觸及人體,便將發毒,從而墮入到惡道之中。
——巴利本律藏大品
(叁)貪婪是想要得到的心念;嗔恨是得不到滿足的心情;愚癡則是由不純正的想法所生。貪婪的罪汙雖小,但很難脫離;嗔恨的罪汙雖大,但想脫離則比較快;愚癡的罪汙也大,想脫離亦非易事。
因此,人們對惬意事物的感受,在見聞之下,須有正當的觀念。對于不如意事物的感受,須用仁慈心去含蓄包容。舉心動念經常都要有正大光明的想法,並致力于必須滅掉這叁把火。如果人人都充滿正當、清淨、無私的心意,當不致爲煩惱所困惑。
——巴利本增支部叁·六八
(四)貪婪、嗔恨、愚癡,就好比發高燒,任何人只要一發高燒,縱使躺在再豪華的套房裏,身體爲高燒所擾,也會陷入難以入眠的苦境。
沒有這叁種煩惱的人,即使在寒冬之夜,以樹葉爲被褥,睡在薄薄的板床上,也會倒頭迳入夢鄉;縱使在酷暑的夏夜、閉塞而局促的蝸居,也會睡得很安祥。
上述叁項,是這世界上悲傷而痛苦之物,杜絕這悲傷和病苦的,就是:戒律、定功和智慧。戒可以把貪婪的汙濁祛除;正當的定功可把嗔恨的汙濁消除;智慧可以把愚癡的汙垢消除。
——巴利本增支部叁·叁四
(五)人的欲望永無止境,正如渴飲鹽水的人,根本不能止渴,即使喝得再多也無法滿足渴欲,只有愈加口渴罷了。
人雖然想要滿足欲望,但不滿的事實卻愈形尖銳,而徒自焦急。
——方廣大莊嚴經
人絕對無法使欲望獲得滿足,從而才有企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在得不到滿足時,理智就失去正常。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六·轉*輪經
人,爲欲望而爭執、爲欲望而戰鬥,因此君和君、臣和臣、父和子、兄和弟、姊和妹、友人和同仁,爲了欲望而喪失理智,相互爭執、互相殘殺。
人,爲了欲望亦竟致身敗名裂,偷盜、詐欺、奸淫,時而也會被製裁,接受種種刑罰,痛苦備嘗。
而且,爲了欲望,身口意的罪行重重疊疊,不但此世接受苦楚,既死的後世,亦將進入黑暗世界,再受種種痛苦。
——巴利本中部二·一四·苦蘊小經
(六)愛欲是煩惱之王,種種煩惱緊跟著它。愛欲把煩惱的芽散布在濕地上,種種煩惱隨之即生。愛欲是食善的鬼女,把一切善事吞滅淨盡。
愛欲是隱身于花叢中的毒蛇,用毒去刺殺那貪婪于欲望花朵的人;愛欲是枯纏樹木的蔓草,糾纏人心,吸盡人心中的善汁;愛欲是惡魔投下的餌食,人一旦被沾上,就要永淪魔道。塗上一滴血在幹涸的骨頭上,丟給餓犬,狗緊緊地咬住骨頭,結果只能得到疲倦和苦惱而已;愛欲之于人心毫無補益,完全與此同一理趣。
野獸爲爭食一塊肉而相互殘傷;迎風擎著火炬的是愚人,因而終將自焚。像這樣的野獸乃至愚人,爲了欲望而殘傷自身,甚至自焚其身。
——大般涅槃經
(七)縱有抵禦外間飛來毒箭的功夫,卻無法預防發自內心的毒箭。貪婪、嗔恨、愚癡和驕傲,好比四只毒箭,予人們生起種種的病患。
心中如果有了貪、嗔、癡,口裏就會說出謊言、惡口和離間的話,身體也會犯殺生、竊盜和邪惡的愛欲。
意有叁項、口有四項、身有叁項,這稱之爲十惡。
明知而故作虛僞的言語,可能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因爲做了壞事,必須說虛僞的話;既說了謊話,索性肆無忌憚地去做一切壞事。
人的貪婪、愛欲、恐懼、嗔恨,都從愚癡而生;人的不幸、困苦也從愚癡而來。愚癡實在是這人世間的病毒。
(八)人由煩惱而造成業,由業才招感到苦。煩惱、業、苦這叁種就像車輪般循環到永無窮際。
車輪的回轉,既無開始,亦無終了,而且人們從無方術可以從這輪回中掙脫出離,卻是隨順著輪回歸向于永劫。人們從現在世到次一生,永遠生死不止,輪回不息。
無窮際的輪回中間,一個人火化後遺棄的骨骸,如果堆積起來,比山還高;這中間所吃的母奶,如果彙聚起來,比海水還要多。
所以說,人是有佛性的,因爲久陷于煩惱的泥沼太深,發芽甚爲不易;不發芽的佛性,雖存在亦難稱之爲有,因而人們在迷惘中混迹永世。
——巴利本本事經二四
第二節 人性的本質
(一)人的本質,一如門前不知名的雜草叢般,難以認識。與這相比較,反而野獸的個性易于了解。把難以了解的人性,加以區分,約有下列四種:
一是:自我痛苦的人。接受了錯誤的啓發,從而蓄意苦行。
二是:予別人痛苦的人。屠殺生物、偷竊乃至其他種種殘忍的行爲。
叁是:自我痛苦還不算,同時還把痛苦加在別人的身上。
四是:自己不痛苦,也不給別人痛苦。
人須遠離欲念,平安地生存著,拳拳服膺地謹守著佛的教導,不殺害生物、不偷竊、行爲光明磊落。
——巴利本中部五一·Kandaraka 經
(二)世界上的人,大概可分爲叁類,那是:岩石上刻字的人、沙礫上寫字的人、水上劃字的人。
岩石上刻字的人,是常常發脾氣,怒氣持續,良久不息,這種人的憤怒就像刻在岩石上的文字,曆久不消。
沙礫上寫字的人,是指雖然常發脾氣,但怒氣就像寫在沙礫上的文字,很快地就會消逝。
水上劃字的人,是說在水上劃字,水流之上,字不成形;即使聽到別人的惡口和怨言,不留些許痕迹在心,充滿了溫和氣度。
——巴利本增支部叁·一叁○
並且另外也有叁種人:第一種,個性多變、驕傲不馴、輕率、不夠穩重;第二種,個性難以捉摸、安祥、謙遜、深刻地留意于事物、能抑製沖動;第叁種,他的性格令人莫測高深,本身的煩惱,已消滅淨盡。
人性雖可作種種區分,其實,人的個性仍然不易了解。只有佛才澈底洞悉這些個性,並能分別施以種種教化。
——巴利本增支部叁·一一叁
第叁節 現實的人生
(一)這裏有個比喻人生的故事:有個人在河流中浮舟而下,有人站在岸上大聲喊說:“想順流往下劃嗎?趕快停止吧!下遊起風浪了,有漩渦、有鳄魚、還有惡夜叉住的深淵;你要這樣下去,非死不可!”
這個比喻是說:“河流”是愛欲的生活,“順流往下劃”是說執著于自己身體,“起風浪”是表示憤怒和苦惱的生活,“漩渦”是顯示欲望的刺激,“鳄魚和惡夜叉住的深淵”是指由罪行而瀕臨的滅亡生活,站在岸上的人就是佛。
——巴利本本事經一○○
在此還有另外一個比喻:有個男人犯了罪逃亡在外,追兵隨後苦苦相逼,他已走投無路,忽然瞥見腳底下有一口井,藤憂直垂井底,他正想沿著藤蔓下到井裏,可是看見腳底下一條毒蛇張開嘴巴等在那裏。無奈之余,只好以藤憂爲保命准繩,吊懸在半空中。不久,兩手酸痛得幾乎要松脫,一時又出現黑白二只老鼠,開始咬噬藤蔓,一旦藤蔓被咬斷而掉落下去,必將作爲它們的餌食無疑。這時候他擡頭往上一望,從蜂窩裏正有甘美的蜂蜜滲出,點點滴滴地滴進口中,此人,一時貪欲,渾忘自己正處身于險境中,不能出離。
這個比喻中,“一個人”是說生是一個人、死也是一個人的孤獨情形,“追兵”和“毒蛇”是表示欲望根本的自身,“古井的藤蔓”是代表人的性命,“黑白兩只老鼠”是表示歲月,“蜂蜜點滴”是象征眼前的欲樂。
——雜寶藏經
(二)再說一個譬喻:國王在一個箱子裏裝了四條毒蛇,命令一個男人飼養它們,並且規定:“如果沒有善盡職守而觸怒任何一條蛇,那只有拿你的性命是問。”這男子恐懼國王的命令和規定,索性丟棄蛇箱,而亡命異鄉。
國王聞悉,命令五名臣屬緊追在後,他們僞裝以便接近他,意欲將之緝捕歸案;可是那男子對他們心懷疑惑,旋又繼續流亡。隨後,來到一處村莊,想找個人家藏身。
此時,忽然間空中有聲音告訴他說:“這個村莊沒有人家,而且今晚將有六名賊人來襲。”男人聞聲驚慌,再度向前逃命。行走間,眼前一條湍流激浪的大河,心想橫渡過去實非易事,盱衡此岸的危機重重,當下做了一個筏子,好不容易地渡過河流,總算得到了平安。
“四條毒蛇的箱子”是表示地、水、火、風四種成分所組成的身體。此身就是欲之本、心之敵,所以那男子厭棄此身,逃亡而去。
“五名從屬僞裝接近”表示同是心、身等所構成的五大要項。
“藏身人家”是寓意人的六種感覺器官,“六名賊人”是因應感覺器官的六種…
《教法篇 第四章 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