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覺悟的種子
第一節 清淨心
(一)人,有各色各樣的種類,有私心小的,也有私心很大的;有聰明的,也有愚癡的;有禀性善良的,也有賦性惡劣的;有易于教化的,也有難以調伏的。
例如有:青、黃、赤、白各色各樣的荷花在蓮池中生長,在水中發育;有不冒出水面的蓮花,也有停滯在水面上的蓮花,更有離開水面不沾水的蓮花。
這些差別外,還更有男女的區別,但在人的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男的修道固然可得開悟,女的如果潛心學道也能達到覺悟。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五
學習禦象之術,必須具有:信心和體力,加上勤勉和沒有虛僞;此外,智慧亦更要緊。向佛陀學習,一開始對這五件事就是缺一不可。具備了這五件事,不論是男或女,學佛的教法並不是漫長而不可及;這是因爲人們都各自具備了可以覺悟的本性。
——巴利本律藏小品五·二一
(二)在覺悟之道這方面,人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佛,用自心去信仰佛。同樣地,人在這生死的歧路上,流徙轉動到今天,也就是這個心與眼。
國王將往討伐入侵的賊寇,先探知賊穴的下落,該是首要之務。現在想要消除迷惘,必須先查明心與眼的所在之處。
人在室內一張開眼睛,首先進入眼中的是屋裏的物體。其次,才能透過窗戶看到外邊的景色。眼睛不會連室內之物尚未見之,卻只望到了外邊的景色。
如果此身之內有心,首先應該詳細知道的是,這身內的一切。但是,人們對身外之事的求知是無不詳盡;對身內之事的認識,幾乎都不甚了了。
還有,如果心在身體之外,身與心相互脫離,心所知道的事,身不知道;身所體會的事,心也不能曉得。但是,事實上心有所知,身也同惑;身有所感,心則盡知,所以在身之外不可能另有其心。那麼,心的本體,到底在何處呢?
(叁)原來,從任何人都不曉得始自何時的往昔,被業所羁絆系縛而迷上加迷的,有兩種原因:
其一,以生死根本的迷惘心,作自己的本性想;其二,以覺悟本性的清淨心,不曉得隱藏在迷惘心內自己所具備的種種。
握緊拳頭,振開膀臂,眼睛所看的這個,心也知道是這個。但是,這所知的心,並非真實的心,而是判斷事物的心。
判斷事物的心是由欲望而起,判斷個人狀況的心,也是接觸到緣而生起的心,不是真實的本體,而是變遷的心;把這個心,作實體之心的想法,自然會生起迷惑。
其次,伸開拳頭,心曉得是拳頭伸開了,這個動作,是手呢?還是心呢?抑或都不是呢?
手如果動,心也會動,而且在心動之余,手也會動。但是,那動的心,是心的表面,不是心的根本。
(四)一切人都有其清淨的本心,它被外境由因緣而起的迷塵所覆蓋,但是不論怎麼說,它總是賓客,不是主人。
月亮短時間被雲所遮掩,但總不會爲雲所汙染,也不會爲雲所湧動。
因此,人不可以把浮塵般的迷心,作爲自己的本性想。
而且,人亦儆醒于不動搖、不染汙的覺悟本心,使其歸向真實的自我。固執浮動的迷惘心,追求那顛倒的見解,使人總是彷徨在迷惘的十字路口。
人心迷惘和汙染,是由欲望和接觸外界的緣所變化而起。
這種緣的來和去都沒有關系,一顆永久不動的寂靜之心,才是人心的本體,也是人的主人翁。
房客雖說已經搬走,出租的房子可不能說不存在。依緣而生、而滅的“心機”之心雖說已經消失,其自體的我可不能說不存在。靠外緣變遷而作的種種應斷,那不是本體之心。
(五)這裏是一處講座,太陽出來了,通室明亮;太陽沈沒了,滿室黑闇。
也許可以把光明還複太陽;把黑闇還複予夜。但若明了光明和黑闇的力量,卻不能還複任何一方——那是心的本性,除了還複于本體之外,別無他途。
太陽出現了,見到光明,是一時之間的心;太陽沈沒了,見到黑闇,也是一時之間的心。
如此情形,所謂明與闇,乃是受外緣所牽引,才生起分別明闇的心。分別明闇的心是一時之間的心,不是心的本體;那分別明闇能力的根本,才是心的本體。
被外緣牽引所生滅的善惡愛憎等念頭,是積藏在人心由汙穢所起的一時之心。
雖爲煩惱的塵垢所包圍,但未被染汙;這未被汙穢的,就是本來的清淨心。
將水注入圓的容器中,即成爲圓形;注入方的容器中,就成爲方形。其實,水的本身並無圓形或方形,但是人們卻健忘于此,而一味固執于水的形狀。
看見善或惡、考慮到喜好或厭煩、想到有或無;被思考所役使、被見解所束縛、爲追逐外界的事物所苦惱。
束縛的見解回複于外緣,通歸于未被束縛的自性。身與心,沒有任何遮蔽,才能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域。
——首楞嚴經
第二節 隱藏的寶物
(一)清淨的本心,換一句語彙來說,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的種子。
拿起一塊透鏡向著太陽,對准了艾草引火時,那火是從那裏來的呢?太陽和透鏡片的相隔,是那麼遙遠,兩者雖然不能相接觸,毋庸置疑地,太陽經由透鏡,卻能顯現在艾草之上。複次,如果僅有太陽,艾草沒有可燃之性,艾草是不會著火的。
如今,將艾草喻爲生育佛的根本——佛性,佛智慧的透鏡對准在上面,佛之火就是啓開佛性的火種,就在喻爲人類的艾草上燃燒起來。
佛喻作智慧的透鏡,對准世間,啓開這世間的火信,于是就燃燒起來。
(二)人們卻背離了本來即具備的覺悟性,被煩惱的塵垢所執,事物善惡的體相將心縛住,因而時有不自由的慨嗅!
覺悟之心,人們本來就已具備,爲甚麼這樣地橫生僞許而隱沒了佛性之光呢?如今,徒自在迷惘的十字路口彷徨呢?
從前,有名男子,一天早晨攬鏡自照,驚異自己不見了頭和臉。其實並非他沒頭沒臉,而是他拿反了鏡子,以鏡背向臉,因此才看不到自己的頭和臉。
想要達到覺悟,但沒做到,因而深以爲苦,這是愚癡,且無必要。因爲覺悟中沒有迷惘,在無限長時間中,被外界的混亂所動,描畫著妄想,由妄想而造成迷惘的世界。
因此,如能平息妄想,自然就可以恢複覺悟。要知道,覺悟之外是沒有妄想的。而且,不可思議的是,曾經覺悟過的人沒有妄想,而又念念于尚未覺悟者。
——首楞嚴經
(叁)佛性是無盡無限,縱使生爲畜生或作餓鬼之苦,或者墮落地獄,佛性還是沒有盡絕。
在肮髒的身體中、在汙穢的煩惱之底,佛性之光被包藏或覆蔽著。
——大般涅槃經
(四)從前,有個人來到朋友家裏,醉酒之後倒頭便睡,朋友恰有急事忙于起程出外,友人爲了擔心這人日後的生計,把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石,縫進他的衣領之中。這件事他並不知道,酒醒之後,起而繼續流浪他鄉,仍爲衣食所苦。後來,四出遊蕩再度與舊友見面,朋友教示他說:“如有必要,你可以用我爲你縫在衣領中的寶石啊!”
這個比喻所示,喻爲佛性的寶石,包藏在表示貪嗔的煩惱衣領中,不爲所汙染。
——法華經第七·化城喻品、首楞嚴經
這是說,任何人沒有不具備佛的智慧。有見及此,于是均自贊揚說:真了不起!人人都具備了佛的智慧和功德。
——華嚴經第叁二·如來性起品
可是,人們被愚癡所蒙蔽,對事物的所見是顛倒的,因爲自己見不到佛性。佛便教導人們說:“遠離那妄想吧!要知道,你本來與佛沒有不同啊!”
——大般涅槃經
(五)這裏所說的佛,是已經成就了的佛,而人類則是將來要成的佛。除此之外,並無不同之處。
但是,雖然是將成之佛,因爲還沒成佛,認爲好像已經成了道,這種想法也就犯了大錯。
雖有佛性,不加以修行,還是無法顯現出來,不能顯現,就是尚未成就道業。
——梵網經
(六)往昔有位國王,召集很多盲人,叫他們摸摸大象,然後各自報告大象是甚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好像是一棵大人參。”摸到象耳的人說:“好像是一把大蒲扇。”摸到象鼻的人說:“好像是一根杵。”摸到象腳的人說:“好像是一盤小磨。”摸到象尾的人則回答說:“好像一根粗麻繩。”竟然無一人摸對這象的本體。
人們之所見亦複如斯,人們的一部分可以接觸得到,但是能夠說對他那本具的佛性,確非易事。
死而不失,想去尋找在煩惱中不爲所汙、而且永不泯滅的佛性,除了依循佛與教法之外,是永遠得不到的。
——大般涅槃經
第叁節 超脫
(一)這樣一來,既說人有佛性,而認爲這與外教所謂的“我”可能雷同,其實這是錯誤的。
認爲是“我”,雖然是由執著心所思惟;但對覺悟者來說,“我”是必須否定的執著,佛性是必須開發的寶貝。佛性雖說近似于“我”,但不是所謂“我有”或屬“我”的我。
想到有“我”,是把沒有的東西想作是有,那是顛倒之見。不承認佛性,把有認爲是無,也是顛倒的看法。
例如:幼兒生病去看大夫,醫師處方投藥,吩咐說:“服下藥後,在沒消化以前不要喂奶!”
于是母親在乳房上塗了苦味的物料,藉以使孩子厭惡。稍後,服藥被消化,洗淨乳房,才繼續喂奶。母親這番作爲,是出于疼愛孩子的慈育心所使。
正如此喻,祛除世間錯誤的想法,也爲了祛除我的執著;雖說沒有我,但因已經捐棄這種錯誤想法,回過頭來再說有佛性。
“我”,是導向迷惘的;佛性,是通達覺悟的。
家裏本來存有整箱的黃金,因爲不知道,貧女過的是困苦的生活,一經把黃金挖掘出來交給她,生命完全改觀;佛替每個人都開啓了佛性,使他們發現。
(二)這樣說來,人人都具備著佛性,何以還有貴賤貧富的差別,殘殺、欺詐等惹人發煩的事件發生呢?
例如在宮廷中任職的力士,眉間裝飾著一顆小的金剛寶石,和人家作角力競技。交手拚鬥之間,額上挨了一拳,打得寶石陷進皮膚裏,日久發炎、生瘡,力士以爲那顆寶石被打丟了,只顧延醫治瘡。大夫一眼所見,就曉得這瘡是由陷沒的寶石所引起,于是開刀取出寶石,放在力士的眼前。
人們的佛性,也是陷沒在煩惱的塵埃中,久尋不獲,經過良師的指引,才得以重新找出來。
到了這裏,佛性雖然有了,但被貪婪、嗔恨、愚癡等所覆蔽,又爲業報所系縛,各自接受他們迷惘的境遇。其實,佛性未曾遺失,亦未被破壞,把迷惘取出來丟掉,就會新發重現。
一如舉例中的力士,當他再度看到由醫師取出來的寶石,這就像人們依憑佛的光明才重新見到了佛性。
(叁)盡管有黑、白、赤各種不同毛色的乳牛在擠奶,但所擠出來的奶,卻同是白色。境遇雖有不同,生活亦各異,各種各姓的人類,不論其業報是如何的不同,但都具備著同樣的佛性。
譬如喜馬拉雅山上的貴重藥材,它是埋覆在深長的草叢之下,一般人很少能采得到。從前有一位賢人,在山上尋找一種香藥而有所獲,于是做了個引水管,把草藥裝在其中。後來那人死後,引水管裏的藥已經腐焖,由于藥液外溢,因而發出異香。
佛性也正如此喻,被深長的煩惱草叢埋覆于下,一般人很難找到,如今佛把草叢撥閉,顯示給大家。佛性的味道本是甘美,因受煩惱的影響而發出異味,蕩漾所至,使人們都有異樣的感受。
(四)佛性有如金剛石般的堅硬,固不可破,無法在金剛石上鑽孔。
身和心或可被戕傷,佛性則不可能被破壞。
佛性,實際就是最上乘人的特質。世界上常有男勝女劣的宿習,但在佛的教義上,男女之間是無差別的,只有了解佛性者爲尊。
把黃金的粗質熔化、去掉渣滓,精煉之後成爲黃金。心的粗金熔化後,把煩惱的渣滓除掉,任何人都能開顯出同一的佛性。
——大般涅槃經
《教法篇 第叁章 覺悟的種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