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佛的形態與德行
第一節 叁種形態
(一)佛是不能在相貌和形態上去尋求的,相貌與形態之所示,都不是真的佛。佛的本質是從覺悟中得來,因此,在覺悟的境界中所見,才是真正地見到了佛。
看到世界上莊嚴的佛相,以爲那就是見到了佛,這是一種愚昧的錯覺。佛陀的真實相貌,一般人的眼睛是無法看到的,任你描寫得再優越,也無法示意佛的真相;任你刻畫得再精致,也沒法表達佛陀的本質。
所謂真實之相,其實,有相可取的並不是佛。佛是無形無相的,但卻可以依你的想像,顯示出佛的妙相。
因此,如實地真知灼見,而又不執著,這種人便得到一種自在的力量,就是見到了佛。
——華嚴經第叁·如來名號品
(二)佛陀之身,由于從覺悟而得,所以是常住而不壞的,有別于靠食物維持的肉體。由于智慧所成就的金剛之身,既無憂懼、也無病痛,是永遠不變的。
——大般涅槃經
所以,佛是永遠不滅的,除非覺悟泯滅,否則永遠是靈明常存的。而這覺悟所形成的智慧之光,顯現于世,不但啓人以覺悟,更可導入往生于佛的國度。
了悟這番道理,便是佛陀之子,可以接受佛陀的教化而實踐、遵守佛的教導,並且以之傳留後世;這都是佛陀的默化力量所及,了無若何奇異之處。
——華嚴經
(叁)佛陀具備了叁種身分:一是法身、二是報身、叁是應身。
法身,就是以法爲身。法就是世間實相的真理,和覺悟那道理的智慧,合而爲一的稱呼。
法也就是佛。這佛既無顔色,亦無形相;由于無色無相,所以既無來路,也無去處。惟其來去無由,所以無處不充塞,亦正如太空之遍蓋一切萬物之上,而無不周涵。
佛不會由于人之思惟而有、不因人之忘失而無,更不致于因人之喜悅時而來、怠慢時而去。因而,佛是超越于人心的種種活動而存在的。
佛身,是充滿于一切世界的,無所不到。這人們本具的佛,不論你曾否予以思考過,都是永遠常在的。
(四)報身佛,就是無形的法身佛,爲了援救人類的痛苦而顯現的形相;他立誓願、積善行、示名號,從而廣施引導救度人類。
這佛是以大悲爲本,不惜以種種方式去救援那無限的人類。像火一般的燃燒一切,當然也把人們的煩惱之薪燒盡;同時又像風把灰塵吹走一般,把人們的苦惱之塵,吹散無余。
應身佛,爲了完成佛的救度,應合世人的習性,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于世間,包括:誕生、出家與成道;想盡各種方法予以引導,甚或以病和死來示警于世人。
佛身的本體是同一法身的,但以世人的習性各有不同,所以佛以各色各樣的形體顯現于世,而世人各有其本能所希求的心和行爲,以致各人所見的佛相,也各有不同;但佛只以一種真實示現于人。
佛雖分爲叁身,但是只爲完成一件事體——那就是救助世人。
常以若幹殊勝之身,出現于一切境界,那種身不是佛陀之身,因爲佛身不是肉體的。佛陀只以悟得之身,充滿于一切處,經常出現于體悟實相之人的面前。
——金光明經第叁·叁身品
第二節 與佛相會
(一)佛之出現于這個世界,是甚爲希罕的。佛在這世界上開悟、說法、斷決疑網,拔除愛欲之根、杜塞罪惡淵薮,而一無障礙,悠然自得地在這世上行化,世人都以佛爲無上的善行。
——華嚴經
佛示現在這世間宣說教法,是爲了施惠人類以真正的福祉。爲了不願舍棄痛苦與煩惱的人類,所以佛才示現在這苦難的世界。
——華嚴經第叁四·入法界品
這個世界上缺乏公理,邪見橫生,欲壑永難填滿,以致身心均陷入墮落。在這人命苦短的世界上,布施教法給人,是非常困難的。佛只憑著這分大悲心,終于克服了這項困難。
——阿彌陀經
(二)佛在這個世界,視一切人類都是好友;爲煩惱重負所苦的人遇上了佛,佛會替他擔荷起重負。
佛在這個世界是良師,爲愚癡所迷的人遇上了佛,沾佛智慧之光,得以驅散黑暗。
——華嚴經
牛仔始終是不肯離開母牛的。佛的教法只要聽過一次,便不想再離開佛,這是由于常常聞到快樂的緣故。
——雜阿含經叁五·卷五
(叁)當月落時,人們會說月亮沈下去了;月升時,人們則說月亮又出來了。其實,月亮是常住不變的,並無所謂出沒或升沈。佛陀也是一樣,是常住而無生滅的,只是爲了教化人類才示現生滅相。人認爲月亮有盈虧,其實月亮原本就是常滿的,既無增、也無減。佛亦未嘗不如是,常住不變而無生滅,只是依各人的所見,而産生有生滅感罷了。
月亮映現在一切物體之上,不論在街市、在村落、在山野、在河川、在池沼中,或在甕缸裏,乃至在樹葉末梢的露珠上,都無所不現。人們所到之處,即使千百裏,月亮常會緊隨其人。月亮本身雖然是不變的,卻因人們蔽于所見,而有不同。佛依然同此道理,爲了適應世界上的人類,顯示出無數的形態,但佛的本體卻是常住而不變的。
(四)佛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出現抑或隱沒,總是不離因緣的。爲了救度世人,當好的時節因緣來臨,便出現了;當因緣消滅,也會從世界上隱沒而去。
佛雖有生滅之相,但卻沒有生滅的實質。了解這番道理,對佛所示現的生滅,乃至對一切事物的變遷,都能處變不驚而不爲感傷,從而開啓了覺悟,得到無上的智慧。
佛非肉體,乃由覺悟而成的道理,已如前述。肉體不過是個容器而已,裏面如果盛得覺悟,便稱爲佛。因此,執著肉體,爲佛的逝世而傷感者,實際上,這種人是見不到佛的。
本來,一切事物的實相,是離開生滅、去來、善惡的差別,而屬于體空平等的。
如果當體認爲有差別,那是由于意識上所起的判斷所致。佛的實相,其實既未顯現、亦無隱沒。
——大般涅槃經
第叁節 偉大的德行
(一)佛具備五項勝德,而爲人所尊敬,包括:偉大的素行、卓越的見地、崇高的智慧、宣揚覺悟之道,使人能依教奉行等。
佛另外並具有八項勝德:一者,佛給予人類利益和幸福;二者,依佛的教化,可以立獲福祉;叁者,對善惡正邪能施正確的教誨;四者,宣示正道,令人覺悟;五者,不論何人,皆將導之入正途;六者,佛陀沒有驕傲和自滿;七者,所言必行,所行必孚所言;八者,不疑惑,所願必滿,成就善美之行。
佛在禅定中得到寂靜與和平,對所有的人以慈心、悲心相待,而了無分別,祛除心中一切汙垢,保持喜悅。
——巴利本中部八·七七·善生優陀夷大經
(二)佛是一切人類的父母,當嬰兒生下來尚在襁褓期間,父母和著孩子的發音說話,然後,再漸漸教以語言。
佛,亦複如是,隨著人類的語言來宣說教法,並以各人所見,顯示不同的形相,使每個人都能處在安穩不動的境地。
此外,佛雖用一種語言說教,但各人所聽到的,認爲都能符應自己的習性,覺得佛陀現在是對我開示,不勝欣悅。
——大般涅槃經
佛的境界,遠超于一般人所想像,很難用語言說出一個端倪。如果勉強描述那種境界,除了譬喻之外,別無他途。
恒河雖然屢爲龜、魚、馬、象等所染汙,但依然經常清淨;佛亦恰如恒河,雖爲異教的魚、龜等競相侵擾,但思緒卻絲毫不爲所亂,清淨如常。
——楞伽經
(叁)佛的智慧能明察一切道理,遠離偏頗的兩種極端而立于中道,而且超越一切文字和語言,了知一切人類心中所思惟的,而能在瞬間即洞澈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太空中的繁星,在恬靜的大海裏反映出它們各自的形相。佛的智慧如海,把一切人類心地上所思惟的,乃至宇宙萬物,原原本本地顯現出來,因此佛亦稱爲一切智者。
佛的這種智慧,潤澤了一切人的心地,賜人以光明,使人明確地了解這世界上的意義、盛衰和因果道理。誠然,人類經由佛陀智慧的啓示,而得知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
——華嚴經第叁二·如來性起品
(四)佛,並不只以佛的身分見示于世人,有時也作惡魔,時而也會以女人相、神仙像、國王、大臣等姿態出現,有時也會出現在妓院或賭場。
——法華經第二五·普門品
當你患病時,佛以醫師之身,示臨施藥並演說教法。當戰事乍起,佛則演說正教,速離災難。對于留戀常情者,佛說無常的道理;對于驕傲自大者,佛說無我的法則;對于耽樂世俗娛悅者,佛則昭示世間的苦楚百態。
佛的功用,如此地展現在事物之上,而這一切,又都是從法身的根本處所流露出來。那無限的生命,以及那無限光明所救度的,其歸根結抵都是法身之佛。
——大般涅槃經
(五)這個世界猶如火宅般的不具安全感,人們由于愚癡與無知而憤怒、嫉妒、猜忌,終至陷入一切煩惱之中。一如嬰兒的需要母親,人們也同樣必須依賴佛陀的慈悲。
——法華經第二·方便品
佛陀是聖者中最可尊敬的聖人,也是整個宇宙之父。一切人類都是佛子,他們一味地沈湎于世間的享樂,卻未具備可以看穿災禍的智。世界上充滿了痛苦而值得恐懼的,一如老、病和死的火焰,正燃燒不息。
但是,佛離開了這個稱爲迷惘世界的火宅,處于寂靜之林。
並且說:“現在這個無常而多苦的世界,是屬于我的;生存在這裏面的,均爲我子,能夠拯救他們無限煩惱的,也只有我而已。”
佛,實際上是大法之王,依自己的證悟去說教。其實,佛只是爲了人們的安樂,施人以幸福而出現于世,爲了從痛苦中拯救人類,佛才宣說了教法。但是人們被物欲所誘惑,總是充耳不聞,涅不經心。
不過,聽了教法而心懷喜悅的人,決不致于再退墮到迷惑之境。佛曾說:“我的教法,須憑信仰,才能得入。”亦即因爲相信佛的話,才符合被救的條件,而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得救;從而,靜聆佛陀的教法,並應依之奉行。
——法華經第二·方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