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永恒的佛陀
第一節 慈悲和心願
(一)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用一切方法去救度所有的人,這是大慈心。別人有病,如同自己患病;別人有煩惱,自己也覺得煩惱,這就稱之謂大悲心。
—觀無量壽經、維摩經
正像母親之念愛兒女,不曾須臾或離地看顧、撫育和援助他們;佛的心就是這樣,並且曾說:“你們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你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是片刻不離的。
——首楞嚴經
佛的大悲心,是依人而生的,由于大悲的感召而産生信心,由信心而修持,才得以開悟。由衷地愛念兒女,就是做母親的本分,兒女們在母愛中也就心安理得了。
可是,人們卻不知道享受這份佛心。人,由于愚昧心而起愛著,才有了苦的感受。日常生活總是在煩惱中打滾,自然苦惱異常。背著罪業的重負,迷惘、氣喘籲籲地從山頭圍繞著山腰打轉。
——維摩經、大般涅槃經
(二)佛的慈悲不只限于我們這一生,而是往長久遠的。人們生來就在變,到死還在變,因而迷上加迷,從開始一直繼續到現在。
佛常在人們的面前顯示其慈悲護念,克盡其救度的能事。
生爲釋迦族的太子,而後發心出家、苦行、悟道、說教,直到滅寂。
人們的迷惑了無際限,因而佛的度化也無有限量;人們的罪業,深而無底,因而佛的慈悲也無窮際。
——法華經第十六·壽量品
所以,佛在修道之初,便立下了四大誓願:“一、誓救一切人類,二、誓斷一切煩惱,叁、誓學一切教法,四、誓成無上覺道。”佛的修行以這四大誓願爲主,佛以這樣的誓願修持己行,更充分顯示其佛心度衆的大慈悲。
——心地觀經
(叁)佛陀的修行是:立志成佛,就必須遠離殺生的習行;並以這種功德求願人類得以長壽。
佛陀持遠離偷盜的修行;並以這項功德,祈願人類凡有所求,都能得到滿足。
佛陀行戒絕淫亂的修持,且以這項功德,求願人類心無害意、身無饑渴。
佛陀的修行是:立志成佛,就必須舍棄口出虛謊的語言;且以這項功德求願人類語出真實、心處平靜。
修持遠離一口兩舌之行;求願人類常處和合,互相以道樂敘語。
修持遠離惡口之行;求願人類心平氣和,避免激情暴躁。
修持遠離閑言廢語之行;求願人類培植深厚的同情心以待人。
還有,佛的修持就是:立志成佛,必須遠離貪欲;而且以這項功德,求願人類永息貪心。
修持遠離憎恨之行;並且求願人人的心地都能充滿慈悲。
修持遠離愚癡之行;並且求願人類崇尚因果道理,了無乖舛的觀念。
佛的慈悲就是這樣地對待每一個人,佛的求願除了爲人類幸福之外,別無所期。佛也正像父母之憐愛兒女,但願能把人類從迷惘的大海中接渡過來。
——大般涅槃經
第二節 救度和方法
(一)站在覺岸上,佛用語言呼喚沈淪在迷海中的人類。但人們的耳朵總是不能輕易地聽到,所以佛親自投身迷海,宣示了救度的方法。
在此先說一個譬喻:一座城鎮裏有位長者,一天,他的家中失了火,經常出門在外的長者偶爾回到家裏,目睹這種情形甚爲驚慌,焦急之余,決計先把孩子們呼喚出來;可是他們正沈湎于嬉戲之中,對火勢的蔓延完全茫無所覺,依然逗留在家裏。
父親大聲向兒女們叫喊:“孩子們,逃命吧!趕快出來呀!”孩子們仍然沒理會到父親的呼喚。
爲孩子們安全而耽心的父親,急智之下,改口喊:“孩子們!這裏有很多好玩的玩具,趕快出來拿呀!”孩子們聽說有玩具,馬上爭先恐後地從火宅中急奔出來,幸免了這場災難。
誠然,這個世界恰如一個著了火的家,但是人們總是無視于家裏著了火,竟自滯留在可能被燒死的環境中,所以佛以大慈心,用種種方法援救每一個人。
——法華經第叁·譬喻品
(二)再說一個別的比喻:從前,一位長者有個兒子,早年離開雙親,只身在外流浪,以致淪入貧困。
老父念子心切,四處尋找兒子的下落,但是費盡了心神,總是打聽不到兒子落腳的去處。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處境落魄的兒子,不期然地飄泊來到父親的城裏。
眼光銳利的長者,乍看一眼,便認出是自己的兒子,自屬喜出望外,趕緊差人去接回這流浪在外的孩子。但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兒子驚疑,誤以爲是出于一種誘騙,因而拒絕回去。
父親無奈,再度派人設法籠絡兒子,說明想以較好的待遇雇他到家裏做工。兒子于是欣然接受約雇,成爲長者家裏的一名傭人。身爲父親的長者,對于完全不知道是在自己家裏工作的兒子,漸漸給予格外的待遇,終至讓他管理家中金銀財寶典藏的重責。至此,兒子仍不曉得是自己的父親,一向忠誠服侍,感動得爲父的無限欣慰,同時也自覺于不久人世。有一天,召集族人和至親好友指告大家說:“這就是我的兒子,是我常年四處尋找的兒子。從今以後,我的一切金銀財寶統統都歸我這兒子所有。”兒子乍一聽這突然的宣告,感覺到一陣莫名的驚喜:“如今,我不但見到了父親,想不到更擁有這麼多的財富!”
這段比喻所顯示的意義,長者就是佛;迷失在外的兒子,就是一切人類——衆生。
佛的慈悲,就像父親對獨子一般的愛;去愛一切人類。佛對一切人類,如同己子般的接引與關顧,使其擁有覺悟之寶,而各自致富。
—法華經第四·信解品
(叁)佛對一切人類,有如己子的等慈大悲是一體的。爲了適應每一個人的不同個性,所以,救度的方式亦因人而異。正如植物同樣接受雨露,但草木各自所得到的滋潤與實惠,卸不盡相同。
(四)做父母的,即使有再多的兒女,對他們的眷愛性,都不會有任何變異;這中間任何一個有了病痛,做父母的都會格外地予以呵護。
佛陀的大悲心對一切人類都是平等的,甚至對罪業深重,或爲愚癡而苦惱的人,都是慈悲與憐愛兼施的。
譬如:太陽在東方的空中升起,照亮了黑暗,孕育著萬物;佛陀在人際之間出現,消滅了罪惡,培育著善良,智慧之光遍照一切,消除了愚昧的幽暗,導向覺悟。
佛是慈父、悲母;佛陀以慈悲心對待世間每一個人,而一無條件,世人如果沒有佛陀的慈悲是無法得救的。
佛陀視人爲自己的子女,因而必須接受佛陀的救度。
—法華經第五·藥草喻品
第叁節 佛是永恒的
(一)人們都相信佛是以王子之身示現于世,後來出了家而證得覺悟。其實,在成佛的過程中,也經曆了無盡際的歲月。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佛陀經常處身于這個世間,並且熟悉人類的習性,想盡一切方法去救度他們。
佛說的永恒教法是沒有虛妄的,甚麼道理呢?因爲佛陀了解這世間事物的真實所在,用以教化所有的人類。
誠然,了解這世間上事物的真實性非常困難。何以故?因爲世界上的事物,看來是真實的,其實並不盡然;看來是虛僞的,其實並不虛僞。愚癡的人很難了解人間世的一切。
唯獨佛陀才了解世間事物的真實相,所以,佛陀對世間事既不說是真、也不說是假;既不說是善、也不說是惡;只是原原本本地宣示其真實性。
佛所施于人類的教化是:針對各人的習性、素行和信心,分別培養他們的善根。
(二)佛陀不但以語言來教化,並且以身施教。佛陀的壽命是無限際的,但是爲了儆醒那些貪婪不厭的人,不惜以死示現于世間。
例如:一位擁有很多孩子的醫師,到遠地去旅行,留在家裏的孩子們,因爲誤食毒藥而痛苦不堪;醫師回到家來,見狀非常驚訝,連忙投以解藥施救。
孩子們之中,尚未失去正常心的,服藥之後,病症便得以消除;但是已經失常的,卻拒服救藥。
做醫師的父親,爲了醫治孩子的病,想盡種種方法和決心,于是向他們說:“我必須出一趟遠門,如今年已垂老,幾時將死,都很難說。在此我預留下藥物給你們各自服用,你們必須好自爲之;如果一得悉我的死訊,而想恢複健康,唯有服下我的解藥。”語罷,便又束裝就道,開始長程旅行。許久,打發使者回家來報喪。
孩子們聞耗,都深感悲痛,並歎息說:“父親去世,我們從今以後再也沒有可資依靠的人了!”旋又記起父親臨別的遺言,便遵照囑咐,在悲切與絕望中服下藥物,因而得以恢複健康。
世人也許將會責難這位做醫師的父親,對兒女們出此謊言,但佛的作爲就恰如這位父親;佛陀爲了挽救那些追逐于世間私欲的人們,假藉這塵世的生與死,以爲示範。
——法華經第十六·壽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