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與信仰的探討

  聖嚴法師:生命與信仰的探討

  

  

  日期:2007年3月11日

  地點:法鼓山第二大樓502會客室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龍應臺女士(知名社會文化評論家、前臺北市文化局長)

  佛教對永恒生命的信仰

  龍: 在我來之前,您的秘書在電話裏問我:“有沒有特別的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說沒有。可是挂了電話之後,卻開始去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問題請教聖嚴法師,那麼,我想還是叁年前的那個問題—— 關于生死。

  自從父親叁年前過世後,我才開始比較嚴肅去思考生死。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很晚被啓發的人,但我覺得,一旦開始思考生死問題,大概就離宗教比較近了。可是叁年之後,我要跟師父報告的是,在這個題目上,我還是沒什麼進展,可是這個問題從未被遺忘。

  師: 你還沒有真正去探索,或者說,你是以思想、思維的方式去探索,那是你的慣性使然。你並沒有真正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想要體驗屬于生命深層的部分。僅憑思想的方式去探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啓發,那是很難的。

  一般在面臨親人過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難關、好不容易走過來的情況之下,會産生一種反省,那是向內心的反省,而不是從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說,信仰這件事,不是研究、推敲可以達成的。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一般人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于是否有一個永恒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他的關心之列。

  永恒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曆史嗎?這只對了一半。人類的文化、曆史會隨著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到時侯誰也不知道孔夫子、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何人。

  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曆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恒的。爲什麼說生命是永恒的?因爲除了文化、曆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爲“靈”的生命。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爲衆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恒的,不僅僅存在于一生一世,也不受限于曆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延續下去。

  佛教將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稱爲“解脫者”。解脫者最後到哪裏去了呢?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和空間無法限製的,不一定在我們這個世界重複出現,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的時空出現,那叫做“功德身”,也叫“智慧身”。這是佛教對于永恒生命的信仰。

  對人而言,具備這樣的信仰是很重要的,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到哪裏去?人的價值又在哪裏?地球、宇宙也有毀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而消失?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永恒的精神生命是存在的。

  譬如說,人往生以後到哪裏去?佛教徒說去極樂世界。究竟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呢?沒去過的人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有,在極樂世界裏接引化衆的阿彌陀佛,將來也有圓寂的一日,阿彌陀佛圓寂以後,極樂世界還有觀世音菩薩繼續在那裏度化衆生。只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會涅槃,到時候自然又有另一尊佛出現。

  相對于極樂世界的清淨、安定,我們所處的人世則是非常危脆、非常短暫,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並非不好,反而有利于修行。在這個世界,我們一邊受苦受樂,也可以一邊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修福修慧的機會,因爲大家都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他人幫助,所以在極樂世界,修福修慧的機會比較少一點;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距離成佛之路比較遠一點、長一些。不過既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于成佛時間的早晚,也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但是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總希望能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長智慧,以便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位高一些,離成佛近一點。

  相信,才能深入信仰內涵

  龍: 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師: 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這件事的確是有矛盾。

  信仰是屬于個人的體驗。一旦有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定要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龍: 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師: 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爲需要。DaLai喇嘛曾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去證明、去“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爲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利益,卻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

  爲了獲得佛法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叁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于迷信?這就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已,但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爲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實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就因人而異了。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

  

  

  

✿ 继续阅读 ▪ 本來面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