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弘誓願(聖嚴法師)

  四弘誓願

  

  聖嚴法師

  

  

  我們在生活上及事業上,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于生命的前程遠景,更要有終極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標。因此,我們發願也有小願和大願,小願多爲小利、近利和自利,大願則爲大利、遠利和利益一切衆生“四弘誓願”就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究竟成佛所發的大願。

  何爲四弘誓願?便是“衆生無邊誓願庋,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誓願,是作爲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由于菩薩的修行層次有淺有深,對此四願的實踐,也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可以彈性調整自己的修行幅庋與速度,但其大原則大方向是不可改變的。

  現在四弘誓願,分條說明如下:

  (一)

  “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度衆生”:是從自己先來學佛爲開始,而真正的自利卻必須以能利他能利他爲出發點。也就是說,凡夫信佛學佛的原因,一定是爲了先求自利,而要自利則必須先自覺,不能自覺就無法真正的自利,不能自利而想幫助他人,只是口號。如沒有個“覺”字,自利的行爲便會引發煩惱。如何覺悟

  則 又非得將自私的我執放下。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禅修營,用方法把自己的心沈澱下來,讓自己對自己多了解一些,從自利做起,進而便能利他。然後必須做到不思自利只知利他,這才是真正的度衆生。利他的方法很多,有用物質的、 精神的、 知識的,有用個人的名譽、地位、信用、福報等等的影響力.

  常有人認爲自己是人微言輕,沒有什麼能力助人.其實只要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爲需要的人做個祈禱和回向,也是助人.雖僅是簡簡單單的一句佛號,但我們相信:只要有心,諸佛菩薩確實有感應."衆生有盡,我願無窮",便是菩薩所發的大悲願心,又名大菩提心.

  (二)

  "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煩惱":人們都是因爲沒有智慧,才會煩惱叢生,苦不堪言.天下本無事,煩惱都是自己製造的,一般人卻認爲煩惱是外在的環境帶來的.其實,真正的困擾,是來自各自內心的掙紮,就像俗話所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人之所以會受外境的引誘、沖擊而起煩惱,而産生困擾,都是由于"自我中心"的作祟.包括我貪、我嗔、我癡、我疑、我慢、自卑、嫉妒、等等的習性,如果你能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放下,把事實真相厘清,外在的環境就困擾不到你了。

  佛教將煩惱之多,稱爲八萬四千塵勞,其實是說煩惱的種類之多,有八萬四千,而其根深蒂固,生滅不已,所以稱爲無盡。可是,若不斷盡煩惱,永在生死的苦海之中,唯不斷除我見我執的自我中心,無盡的煩惱,才會一時斷盡。

  (叁)

  “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法門”:指的是學佛修行的種種方法和觀念,用佛說的無量法門,來對治衆生無盡的煩惱,用種種法門來幫助他人,稱爲度衆生,幫助自己,稱爲解脫煩惱。

  對于個人的自利而言,只需一門深入或少許法門,即很受用,對于無邊的衆生,則因根器不同、時機不同,煩惱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針對許多不同的需要,就須有諸多不同的法門。

  例如光是打坐,就有好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睜眼也可以閉眼,可以隨息也可念佛,可以數息也可以數數念佛,隨息可隨鼻息也可隨腹息,數息可順數也可逆數,另有五停心、四念處等次第禅觀,也有參話頭及默照等頓修法門。端看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用不同的法門。但是,一門通即門門通;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通達之後,對于其他各種法門,也能如數家珍了。

  以我們這個佛殿爲例,有好多個出口,只要選擇其中一個,便可進入大殿,一旦進入殿內,便可以跟其他每一個人出入口進到大殿的人一樣,一目了然就知道這座大殿有幾個出入口了。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道理也是這樣的。

  (四)

  “佛道無上誓願成”的“佛道”:也就是發了菩提心必將成爲佛的意思。《心經》及《金剛經》等諸大乘經,所提到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將來一定會成無上的佛道。凡夫位的衆生,彼此相處,都有親疏之別,一旦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要學習佛的心量,對衆生則是完全平等,無所分別,也就是無限的包容和平等的關懷。當煩惱斷盡、智慧圓滿、慈悲無限、福德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了。

  

✿ 继续阅读 ▪ 利他與六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