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道場峨眉山
一、山川形勢峨眉山爲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縣西南12華裏處。因遙望兩山相峙如峨眉,故名。也有說,“此山雲鬟凝翠,髟真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故名。佛教《華嚴經》稱它爲“光明山”,道書則稱之爲“靈陵太妙洞天”。峨眉山周回包括大峨、二峨、叁峨、四峨諸山,今遊覽地實即大峨山。峨眉山周辶回數百裏,主峰爲萬佛頂,海拔3099米。走出縣城,就會看到雲遮霧繞的座座翠峰矗然屏峙,壓地蓋天。正所謂“萬仞白雲端”、“叁峨壓岷右”。從山麓至峰頂有100多華裏路。詩雲:“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裏雲煙連。盤空鳥道千萬折,奇峰朵朵開青蓮”。可謂雄秀幽奇。蘇轼“峨眉山西雪千裏,北望成都如井底”極言其高。範鎮“前去峨眉最上峰,不知崖嶂幾千重”則極言其幽深。南宋詩人、四川製置使範成大來此留連忘返,賦詩雲:“大峨兩山相對開,小峨迤逦中峨來。叁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昔我登臨彩雲表,獨騎白鶴招青鳥。石龛石洞何參差,時遇仙人拾瑤草。丹岩瀑布連天河,大鵬圖南不可過。晝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鬥棲岩阿。四時青黛如彩繪,岷山番蔡蒙實相對。”極言其秀美和神奇。峨眉山“奇迹異景,尤難窮曆”。就自然勝迹而言,主要有清音閣、黑龍江棧道、金頂、龍門洞、峨眉寶光等。
清音閣爲登山第一勝處,位于牛心嶺下,距山麓報國寺約15公裏,海拔約900米左右。嶺東有白龍江,嶺西有黑龍江。兩江在清音閣兩旁分別架有兩橋,將牛心嶺同其他兩座山頭連接起來。這兩座橋就是著名的雙飛橋。橋下石塹深數十丈,兩江飛湍噴雪奔出橋外,約數十步,合于閣前。合流處,砥立著一塊形若牛心的黑色巨石,名牛心石。當洪水到來時,激流猛烈撞擊牛心石,波濤滾滾,聲響如雷。但平時卻清音淅淅,如琴如瑟。于是高高在上的清音閣就成爲谛聽江水清音的絕妙境地。清朝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曾聯句道:“雙橋兩虹影,萬古一牛心。”《峨眉山志》十景詩雲:“傑然高歌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拂琴,試向雙橋一傾耳,無情兩水漱牛心。”即詠此。近岸岩石間叢生著繁花和綠樹,來到這裏,耳聞目睹,恍若置身仙境一般。
清音閣西,溯黑龍江上行一華裏,即進入白雲峽。這裏有著名的黑龍江棧道及“一線天”勝景。但見兩岸斷崖如削,壁立百仞。峽長一裏余,兩岸間距離僅丈余。沿江崖壁建有棧道,人依棧道前行,腳下是湍急的流水,頭上僅蘭天一線。崖壁間滕蘿斜挂,野花點點。置身其中,別有一番情趣。
金頂是峨眉山第二高峰,頂高3077米。平時雲霧籠罩,陽光一出,雲海滾滾,諸多峰頂隱約可見,極爲壯觀。金頂有四大奇觀,即雲海、日出、聖燈和佛光。其中尤以聖燈和佛光爲峨眉山所獨有。每當無雲且無月的夜晚,站在山頂,就會看到遍布山坡上的星光點點,那就是“聖燈”。它忽明忽暗、閃爍不定。又似螢光,飄忽無常。範成大在形容他看到的佛燈時說:“日暮,雲霧皆散,四山寂然。一夜燈出,岩下遍滿,彌望以千百計。”當此奇景,人們不能不感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了。據說,這些聖燈,其實是礦石中釋放出來的一種可燃性氣體的一種自燃現象。至于佛光,就更被譽爲奇觀了。對此,範成大作了最爲詳盡生動的描繪,後人很難超越之,現不妨借來一用:“俄氛,霧四起,混然一白,僧雲銀色世界也。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僧雲洗岩雨也,佛將大現。兜羅綿雲複布岩下,紛郁而上,將至岩數丈辄止。雲平如玉地,時雨點猶余飛。俯視岩腹,有大圓光偃臥平雲之上,外暈叁重,每重有素黃紅紫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其形現于虛明之處,毫厘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僧雲攝身光也。”佛光是許多自然條件的合成,故出現的機會很少。過去,佛光一現,善男信女們爲成正果,紛紛從舍身崖跳入深淵。現在人們當然知道了,佛光的成因同彩虹本無兩樣,只因在高山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才形成這種奇特的現象罷了。
峨眉另一勝景是龍門飛瀑。龍門峽“兩山相對,如合水從中出,绀碧無底”。兩岸岩石卓立,“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千余尺,有兩瀑布各出一岩頂,從相對七、八百尺高處傾下,岩根有盤石承之,激爲飛雨濺沫,發出震耳欲聾般轟鳴,這就是著名的龍門飛瀑。除此之外,峽中還有數道瀑布倒瀉入澗中,蔚爲壯觀。就在距水面兩丈的絕壁上,有一圓洞,即龍洞。上有蘇東坡大書“龍門”二字,壁上曆代文人題詠甚多。洞前溪流中還有一狀如小舟的巨石,被稱爲“普賢神船”。船邊山岩上有明人“藏舟于壑”的題刻。因此處風景極佳,故範成大在其遊記中稱:“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廬山叁峽。前日過之,真奇觀也。及至龍門,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峽泉之勝當以龍門爲第一。”
峨眉山氣候也別具特色,並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于山高,山腳與山頂溫差很大。大體上,低山區屬亞熱帶,中山區屬溫帶,高山區屬正寒帶。故酷暑登山,也需備有寒衣。同氣候相關,植物也成垂直分布。峨眉山動植物種類繁多,據稱,植物多達3000多種。許多動植物是這裏獨有的,古人雲:“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成群結隊,向人覓食的可愛的猴群,也是峨眉一大特色。
二、普賢道場峨眉山爲佛教名山,這裏幾乎無峰不寺、無嶺不殿。以至于山與寺聯爲一體,密不可分。離開佛教勝迹就無從寫山,無從寫水。峨眉山成爲名符其實的佛教文化山。峨眉山被稱爲普賢道場。普賢,佛教菩薩名,爲釋迦牟尼右脅侍,專司“理”德。《華嚴經》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門人)3000人,常在其中演說法。”峨眉山夜有“聖燈”、有“佛光”,一片光明,故佛教徒們認爲峨眉山就是《華嚴經》中的光明山,自然也就是普賢道場了。
峨眉山佛教傳入的時間說法不一,有認爲是在漢代,但據不少學者考證是在魏晉間。晉代,著名高僧慧持登峨眉山建寺弘法,對佛教在這裏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南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大修寺廟,佛教大行。唐代高宗、武則天、玄宗都支持佛教,使之有了很大發展。宋明兩代是峨眉山佛教的鼎盛時期。此時,寺廟不斷建成,名僧輩出。據《峨眉山志》載,有佛教寺庵近百所,僧人達3000余人。峨眉山被視爲普賢道場,也自宋代始。正是宋人附會說古時有蒲翁入山采藥,得見普賢菩薩瑞相。宋太祖時,嘉州屢奏普賢顯像,朝廷還派遣內侍張重進前往莊嚴瑞相。太宗時,又造普賢巨大銅像,置大閣供奉。峨眉山漸成爲普賢聖地。普賢道場的確定,可以說是峨眉山佛教大發展的一種體現。清代以後,佛教在峨眉山漸呈衰落趨勢。同治年間常住僧已降至600人左右。
最早的寺院主要有光相寺、黑水寺和普賢寺。光相寺,位于高峰金頂。相傳建于東漢。初稱普光殿。山多雷火,屢建屢廢。正殿永明華藏寺系清光緒年間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叁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闊近5米,深4.5米,高6米余。中祀普賢菩薩,四壁鑄出萬佛,門陰刻全蜀山川程途。可惜此銅殿及華藏寺均毀于火。現在原銅殿遺址附近留有銅塔兩座,還有銅殿內明成化年間(1465—1487)所鑄銅碑一通,正面爲《大峨山永明華藏寺新建銅殿記》,背面爲《峨眉山普賢金殿碑》,今存于殿側臥雲庵。其實,山名“金頂”皆因此銅殿而得名。當時銅殿在陽光下燦然生輝,故名。寺處海拔3077米的山頂,危崖淩空,旁即萬仞峭壁,俗稱舍身崖。平時寺周雲霧彌漫,太陽一出,則雲海滔滔,無數山頭隱約可見。站在山頂極目西望,數百裏外的雪山曆曆在目。在金頂還可一睹神奇的“佛光”和“聖燈”,風景奇秀。朝拜金頂是登山的佛教徒的最終目的。曆代文人墨客對此吟詠甚多。“腳頭踏破翠芙蓉,直上峨眉第一峰。夜共鬥牛岩畔宿,薜蘿深處白雲封。”極言其高。“天阙塵氛淨,煙霄草木香。”極言其淨。“諸天銀色界,萬裏玉光鋪。”“誰騎六牙象,來坐七天中。”“淩晨觀日出,極目海雲東。”極言其奇和壯。
黑水寺,位于對月峰,魏晉間僧肇所建,其後寺屢毀屢建。被追爲峨眉祖堂。寺前有唐代高僧慧通之妹慧續尼院,傳說有黑虎爲之巡廊。附近有“八音池”。據說“池集群蛙,過之者拍掌,則一大蛙鳴,群蛙次第相和如八音之作。音將終,則一蛙複大鳴,群蛙頓止。”十分有趣。
普賢寺,位于峨眉主峰萬佛頂東海拔1000米處一開闊臺地上。東晉高僧慧持(淨土宗奠基人慧遠之弟)所建。唐代名白水寺,宋代名白水普賢寺,明代稱之爲萬年寺。寺經曆代擴建,到明代,已有殿宇七重,規模最爲宏大。可惜在1946年大火中,除無梁殿外,其他建築皆付之一炬。現有殿宇主要爲1953年重建。無梁殿又稱磚殿,爲了護罩普賢菩薩像,明萬曆皇帝命當時白水寺主持福登修建。殿呈窿頂方形,外部通高16米,邊長5.7米,頂上建有5座小型白塔。因除大門外,全殿未用一梁一木,故名。萬曆皇帝還曾爲寺賜額“聖壽萬年寺”,借以爲其母祝壽。殿內普賢菩薩騎白銅象,鑄于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象長7.35米,高4.7米,重62噸。據說此象先分十段在成都鑄成,然後運到寺裏焊接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實屬不易。殿內四壁下部有小龛24個,各供鐵佛像一尊,上部橫列小龛6道,供小銅佛像307尊,鑄工精致。
現存其他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報國寺、伏虎寺、仙峰寺、洪椿寺和洗象寺等。報國寺,位于峨眉山麓。系明萬曆年間明光道人所建,初名會宗堂。清康熙年間,聞達和尚易地而建,改名報國寺。康熙皇帝題有“報國寺”額。殿依山而建,逐殿升高。進山門即彌勒…
《九、普賢道場峨眉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