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達廣州,十月至金陵(南京)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對佛教很感興趣,致力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但達摩與他見解不同,“機緣不契”,于是北上,進入北魏境內。十一月至洛陽嵩山一帶遊曆、傳授禅法,寓少林寺,“忘心之士莫不歸信”。達摩以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弟子。他認爲“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今舍僞歸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爲物所障,認識不到而已,應當使人摒棄謬誤而歸依真谛。爲達此目的,就要修習禅法,“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爲”。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僞”、“歸真”,解決認識問題;“行入”要求按佛理踐行。這些主張,後來演變發展爲中國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內容,以覺悟衆生心性的本源(佛性)爲主旨。菩提達摩被追尊爲禅宗初祖。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十月(一說525年)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傳,後取其遺履置少林寺供養。唐代宗谥圓覺大師,塔稱“空觀”。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稱僧可,洛陽武牢(河南荥陽)人。自幼博涉詩書、尤精玄理。後覽佛書,超然自得。到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禅師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遍學大小乘義。年叁十二,返香山,終日宴坐8年。四十歲時,遇達摩遊化嵩洛,一見而生敬畏之心,遂師之。相傳,他前往拜見時,達摩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因而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
時天大雨雪,他堅立門外不動,以至天明雪積叁尺沒膝,甚至斷臂以示其誠,終得達摩真傳。被更名爲慧可。但據考證,這段“立雪斷臂”的故事純系誤傳,但從側面反映了達摩禅初傳階段的艱難。北齊天保叁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後抵邺(河北臨漳)傳道34年。逝後葬磁州滏陽縣東北70裏。隋文帝賜谥“正宗普覺大師”,唐德宗賜谥“大祖禅師”。被追尊爲禅宗二祖。
僧稠(480—560),早期禅學奠基人之一。俗姓孫,昌黎(治今遼甯義縣)人,後居巨鹿廣嬰陶(今河北甯晉西南)。初,勤學世典,備通經史,徵爲太學博士。曾講解墳、索,聲蓋朝廷。28歲依钜鹿景明寺實法師出家。從佛陀(或稱跋陀)弟子道房禅師受行止觀。佛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帝爲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既受禅法,北遊定州嘉魚山。依《涅般木經》行“四念處”禅法。曆5年,又至趙州障供山道明禅師處,受“十六特勝法”。後到少林寺向祖師叁藏呈己所證,佛陀禅師贊他爲“自蔥嶺以東,禅學之最”,並更授以深要。之後,到懷州西王屋山、青羅山、馬頭山修習。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在尚書谷中爲他建立禅室,集徒供養。又北轉常山、大冥山,創開歸戒,奉信者衆。北齊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請他赴邺(河北臨漳)入宮,爲論正理。文宣帝從受禅道,斷酒、禁肉、放生。天保叁年(552),在邺城西南80裏龍山之陽爲之構建精舍,名雲門寺,並請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東流,此焉盛矣”。撰有《止觀法》兩卷。
慧安(582—709),俗姓衛,荊州枝江人。隋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人民苦甚,餓殍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獲濟者衆。隋末,天下大亂,登衡嶽,行頭陀法。唐貞觀中,至靳州黃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師,得其心要。後周遊名山大川,曾從終南山至嵩少,聲言:“是吾終焉之地也。”從此在嵩山弘揚禅法,吸引衆多禅者前來拜會,其中有後來頗享盛名的坦然法師和懷讓法師。武後曾徵至辇下,待以師禮。神龍二年(706)唐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2 7人,仍請入禁中供養。次年又賜摩衲,辭歸嵩山,旋寂。“慧安”爲訛稱,實即道安其人,俗稱“老安和尚”。
一行(673—727),俗姓張,名遂,巨鹿(一說魏州昌樂,即今河南南樂)人。少即聰敏過人,博覽經史,尤精曆象、陰陽、五行之學。爲當時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稱“此後生顔子也。”武叁思慕其學行,想與之結交,一行避匿之。21歲出家爲僧,隱于嵩山,從普寂學禅。後步往荊州當陽山,依悟真習梵律。曾從善無畏、金剛智學密法。助善無畏譯《大日經》,並作《大日經疏》20卷。彙編經、律、論要文爲《攝調伏藏》10卷。還著有《大衍論》3卷、《天一太乙經》、《太乙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1卷。一行還精通曆法和天文,曾同梁令瓒創造黃道遊儀,以考“七曜行度”,重新測定150多顆恒星位置,發起在全國1 2個地點同時進行天文觀測,歸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應诏考察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曆。著有《大衍曆》20卷、《開元大衍曆經》52卷、《七政長曆》3卷、《易論》12卷、《心機算術》1卷、《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鬥七星護摩法》算。
法如(638—689),幼事青布明,從學經論,修觀法。19歲削發,從蕲州弘忍習禅,達于16年。鹹亨五年(674),忍師滅度,如乃北遊京洛,轉入嵩山少林寺。垂拱二年(686),應衆所請,開講禅法,忍師之法眷悉集其座下。《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禅師行狀》碑敘禅宗源流謂:菩提達摩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忍傳如,“當傳之不可言者,其曰其人,孰能傳哉。”故學術界或以此碑爲據,推定法如爲禅宗六祖。
普寂(651—739),幼循經律,後從玉泉寺神秀習禅,時達6年,盡得其道。五祖弘忍寂,衆歸法如,如寂,衆歸神秀,秀奉诏住東都,因薦寂,度之爲僧。神秀入化,衆複歸于寂,故寂每以七祖自居。開元初(713),居嵩山嵩陽寺,天下好禅者,鹹稱受法其門,公卿士大夫亦以弟子禮侍之。
元王圭(645—716),伊阙人,幼出家,唐永淳二年(683),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毗尼無怠。後從安國師習禅,頓悟玄旨,乃蔔遷嵩嶽之龐塢,屢有異迹,名聲益彰。
義淨(635—713),少出家,鹹亨二年(671)至證聖元年(695),在天竺國巡禮求法,回國後于東、西二京從事佛典翻譯,總出經56部230卷,是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此外還撰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罪要行爲》、《受用叁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等。他通于叁藏,尤精律部。長安四年(704),他在少林寺講授律論同時,曾于寺內創設戒壇,爲僧尼受戒,親撰戒壇碑銘。據《嵩山志》載,嵩山曾有《戒壇碑》,至今仍存義淨所撰《戒壇碑銘》。
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聞名,少林寺佛教,以禅法爲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稱而爲中外釋子所景仰。少林寺最初所傳爲達摩的漸悟禅,慧可在少林寺從達摩受法後,托化西歸,此後之叁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動。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則天永昌元年(689),複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師住少林寺弘揚漸悟法門。北宋時,南宗頓悟禅青原系曹洞一派傳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絕如縷,綿延至今。此外,如上所述,嵩山佛教也與律宗有一定的關系。會善寺琉璃戒壇在國內頗有影響。
叁、國際交流
嵩山作爲一座佛教名山,自北魏以後便逐漸見聞于世,前來這裏習禅受戒和巡禮的外國僧人不在少數,但由于年深月久,文獻記載語焉不詳,至今可考者僅有新羅僧神行、慧超和日本僧邵元3人。神行于唐天寶叁年(744)前後入華求法,從普寂禅師之高足志空習北宗漸悟禅法,地點便在嵩山南之叁峰(禹縣)及京師廣福寺,其巡禮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事。《海東故神行禅師之碑》稱神行“凝神壁觀”,“獨步唐中”。“壁觀”禅法源自嵩少。慧昭于貞元二十年(804)入唐投滄州
神鑒禅師門下習南宗頓悟禅法,元和五年(810)自滄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壇受具,後複反滄州繼續學習。日僧邵元于元泰定四年(1327)入華求法,天曆二年(1329)來住嵩山少林寺。與少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師及其師叔菊庵法照禅師過從甚密,在少林寺任“書記”一職。法照與息庵入化後,其弟子子珍請邵元爲法照碑書丹,爲息庵碑撰銘。邵元在禅學、漢文、書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郭沫若和趙樸初對邵元及其書法都有頌詩。此外,尚有日僧德始亦住過少林寺,並爲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師碑書丹,可惜其事迹不詳。
四、文化荟萃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樣,是座文化山。中國多姿多采的傳統文化在此交融荟萃。除已經中國化、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國古文化的遺傳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也在這裏蓬勃發展。
祭祀山神的活動,是中國古文化的遺傳。古人認爲自然物具有至高無上的靈性,可以主宰人的命運,故有崇拜自然的習俗。中國人對山的崇拜尤盛于別國。嵩山曆來爲享祭之山。少林寺有秦槐,相傳被秦始皇封爲大夫槐,可見始皇帝東巡曾“登禮于斯”。漢以後,嵩山地位更加重要,據考證,確定五嶽祭祀製度即始于漢武帝時。他因至嵩嶽禮祭,“聽到山(一說叁)呼萬歲”,故特爲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叁百爲之奉邑,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則天常住洛陽,嵩嶽自然成爲他們禮祭和巡幸之地。鳳凰臺,相傳因他們登臨時有鳳凰飛集其上而得名。武則天還留有《幸少林感懷》等詩文數篇。唐玄宗于開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嶽以王禮,封嶽神爲“中天王”。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終唐無改。宋真宗诏加號爲“中天崇聖帝”。元武宗加封號爲“中天大甯崇聖帝”,每年初遣使致祭。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盡去其封號,僅以山水本名稱嵩嶽,稱神爲中嶽嵩山之神。認爲上天後土才有資格加封號給自然神,人君豈敢參預。但仍遣使致祭。後世亦祭祀不絕。中嶽致祭之所爲中嶽廟。中嶽廟前身爲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令祠官加以擴建。北魏遷至山之東南,始定此名。其後廟址屢有變遷,唐代中葉定于現址。中嶽廟背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爲群山所環拱,爲古樹相掩映,景象非凡。現廟爲清代重修後規模,存有樓、閣、宮、殿、臺廊、碑樓等建築400余間,爲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中嶽廟前有一對東漢石刻“翁仲”,造型古樸大方。其北爲中華門。從中華門向北,經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叁門、峻極門、崧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到禦書樓共11進,面積計有10余萬平方米。其中位于廟宇中心部位的中嶽大殿(又稱峻極殿)寬9間、深5間、面積達920平方米。殿內供奉“中天王”像。大殿紅牆黃瓦,氣勢恢宏。廟內崇聖門東古神庫,四角分立四鐵人,爲北宋治平元年(1064)鑄造,各高約3米,橫眉怒目,威嚴十足,具有較高曆史和藝術價值。廟內還有金屬鑄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其中尤以北魏中嶽廟碑最爲著名,爲不多見的書法珍品。
道教在嵩山也很活躍。主要的道觀有崇福觀、土德觀、二郎觀、承天觀。崇福觀位于萬歲峰下,漢武帝初建時稱萬歲觀。唐改爲太乙觀。宋代擴建,于天聖中(1023—1032)建禦容殿,奉真宗像,改本名。明清又多次重修。土德觀,位于中嶽廟東,元代天曆年間(1328—1330)建。二郎觀,位于虎頭峰下。承天觀,位于金壺峰下,金代崇慶元年(1212)建。清微觀,位于少室山麓,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建。天封觀,即唐嵩陽宮,玄宗請道士煉藥處。李林甫有記。後改名天封。觀內立石有韓愈題名,有歐陽修跋。宋代梅堯臣曾賦詩雲:“車馬雲外來,衣沾半山雨。弭節叩真居,扌門蘿笑塵矩。回溪響石松,靈茹抽岩塢。玉檻刻年華,應無愧千古。”描繪出天封觀環境的清淨和幽深。主要的廟宇除中嶽廟外,還有真武廟,九龍聖母廟、迎仙廟、許由廟、啓母廟和少姨廟。
儒家在嵩山的活動主要表現爲講學傳道。嵩山最有名的書院是嵩山書院。書院位于峻極峰下,創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陽寺,隋唐時名嵩陽觀、奉天觀。後周改爲太乙書院。宋代初名太室書院,後改今名。書院宋代最盛,生徒達數百人,著名學者司馬光、範仲淹、歐陽修、朱熹、程颢、程頤先後在此講學。與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睢陽書院並稱爲中國四大書院。院內有巨大的古柏兩株,據說曾被漢武帝封爲大將軍和二將軍。同時還封有一株“叁將軍柏”,已在明末毀于火災。院外西南隅還立有一通唐天寶叁年(744)《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碑高8米,爲嵩山最大石碑。
曆代文人都將嵩山看作遊曆隱居的勝地,不少人還在此留下許多脍炙人口的詩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寶地”之稱。這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遊,同僧、道交遊甚至成爲傳統的風尚,僧、道及寺觀成爲他們吟詠的主題之一。這裏隨手摘幾首以共嘗:
昨詣山僧期,上到天壇東。
向下望雷雨,雲間見回龍。
久與人群疏,轉愛丘壑中。
心淡水木會,興幽魚鳥通,
稀微了自適,出處乃不同,
況本無宦情,誓將依道風。
——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
得道凡百歲,燒丹唯一身。
悠悠孤峰頂,日見叁花春。
白鶴翠微裏,黃精幽澗濱。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夢,朝雲如可親。
何由者見顔色,揮手謝風塵。
——李颀《寄焦煉師》
山高路已窮,倏爾逢蘭若。
落日老僧閑,支頤古松下。
緩步入禅庭,苔蒼但潇灑。”
——梅堯臣《峻極寺》
穎陽道士青霞客,來似浮雲去無迹。
夜朝北鬥太虛壇,不道姓名人不識。
我有龍團古蒼壁,九龍泉深一百尺。
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
歐陽修《送龍茶與許道人》
文人學士從釋道的哲理中得到啓發,進而發展並融彙貫通了這些哲理。也正是文人們的“穿針引線”,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派系,呈現出互有差異,各自蓬勃發展,且相互吸收融合的趨勢。
《四、禅宗祖庭嵩嶽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