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地藏道場九華山▪P3

  ..續本文上一頁應爲禅宗寺院。此寺山門不大,但殿宇寬廣,環境清幽,在九華山寺廟中,此寺香火最旺,風景最佳、殿宇最麗。寺旁的金沙泉、洗硯池、九華叁寶之一的金錢樹傳說多與唐代詩人李白有關。

  天臺寺,位于天臺峰(即天臺正頂)捧日亭北,另名地藏禅林,明代創建,清代光緒間重修,與百歲宮、甘露寺一樣,依山勢建爲五進樓閣,主要建築有萬佛樓,樓內梁、壁間雕有無數小佛像,故名。此外又有地藏殿,殿內供奉地藏和尚像。明清時期,默安禅師住寺,僧塵塵子在寺旁結茅而住,名活埋庵。民國九年(1920),僧徹德住持,重建佛殿,新訂規製較昔整齊。民國二十七年前後,由僧明輝住寺。

  四、高僧與宗門

  凡佛教聖地,必有高僧大德,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亦不例外。據有關志書記載,九華山自唐迄于民國,高僧大德、耆宿總百余輩,其中唐代12人、五代1人、宋代7人、明代48人、清代41人,民國3人。這批人中之佼佼者又有:

  勝谕,唐僧,地藏和尚的上座弟子,曾主建化城寺臺殿,立朱臺、挂蒲牢,措置像設莊嚴,開渠辟田等,是化城巨刹的奠基者。道明,也是地藏的弟子,闵公舍地爲地藏建寺後,其子亦從地藏出家,即道明其人。

  性蓮,明代僧人。俗性王,太平仙源人。22歲出家,投金陵攝山棲霞寺,受具後,曾一度研習諸經論,以此不能了生死大事而還歸故鄉躬事田種。後複至清河谒法堂,受念佛叁昧之旨,並從此深信之。聞妙峰開法于蘆芽,又前往求見,頗受淘冶,數年後終于悟道,于是在池陽杉山卓錫建刹。任九華山叢林主後,精苦忘身,委曲化人,時達20年。所到之處,悉事興建。萬曆二十五年(1 59 7)入寂,終年54歲。其事迹見《憨山大師夢遊集》。

  周金,明正德間(1506—1521)僧人。曾遊少林寺,後還居九華山東岩。值王陽明遊九華山,周金前往造訪,與之談心,甚契。陽明以偈、詩贈之。其偈曾刻于東岩懸石倒覆處。時在正德十五年(1520)叁月八日。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門,有偈爲證:“千聖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路,日午坐牛車。”卒年無考。

  古澗,清初僧人。四川峨眉人,出家後住燕京叁教庵,繼而遊訪天下名山,自普陀來至九華山,駐錫于華嚴洞數十年,歸依者衆。其教化,不憑文字,志以棒喝接引禅徒;又立規製,不行募化,以躬耕種植以易衣食,有盈余,盡散去。順治八年(1651)入寂于住庵。

  智旭,字藕益,明末清初僧人。俗姓鍾,蘇州木渎(吳縣)人。少學儒術,以“聖學”自任,曾作辟佛論文數十篇,後讀雲棲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悟入佛乘,固焚辟佛之文。20歲時,讀《地藏本願經》,遂發出世心。天啓二年(1622)出家,先後聽講《首楞嚴經》、《唯識論》,繼入徑山參禅,受菩薩戒後,複遍研律藏。不久後轉而求生西方淨土。亦曾一度以弘律自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住九華山華嚴庵(即回香閣)。此間,曾到地藏塔前發願,文中述其原由雲:“智旭夙造深殃,丁茲末世,雖受戒品,輕犯多端;雖習禅思,粗惑不斷;讀誦大乘,僅開義解;稱念名號,未入叁摩。外者見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內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複由惡業,備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惡,歎沈溺之無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雲……”後歸寂于靈峰,時爲清順治十二年(1655)。一生撰述達40余種,尤其提倡念佛往生淨土,故被淨土宗人推爲本宗第九祖。

  洞庵,亦作洞安,生卒年和藉貫皆不詳。略知其爲清康熙時(1662—1722)僧人。住伏虎洞20余年,終日默坐石窟,傳說有虎侍衛。康熙六年(1667),玉林國師至九華山進香,洞庵依其囑募地籌建叢林,即甘露寺。郡守喻成龍敬其苦行,請登堂說戒,律學因此盛于一時。

  聖傳,俗姓王,安徽洞城人。6歲時出家,19歲發大心,求受淨戒。不久後遊訪九華山,在此研究大乘經典達4年之久。隨後應請爲甘露寺住持一年。繼又在無相寺舊址結茅而居。經營6年,終使廢寺重成巨刹,並于此開壇傳戒,叁次剃度弟子達400余人。後來,又將大通鎮大士閣改建成普濟寺,如前開壇傳戒,弘宣律學。光緒十五年(1889)入寂,終年61歲。無相寺以其爲中興之祖,普濟寺以其爲開山祖。

  果建,字法幢,俗姓嚴,安徽桐城人。20歲出家,至九華山無相寺禮聖傳爲師。受戒後,先後充無相寺副寺、監院等職。以苦行稱著。大力協助其師中興無相寺。後又應請充大通鎮普濟寺寺主,觀察機宜,專以淨土法門廣化有緣,開蓮社,以淨土宗始祖慧遠爲模範,四方士女歸依者衆。辛亥革命後,佛教被當成“迷信”、“神權”而受到沖擊,果建于是命其徒妙珑組織佛教會,以保護佛教、闡揚佛教要旨爲己任。民國十六年(1927)入寂,終年80歲。

  九華山作爲地藏菩薩的專門道場,始終以地藏菩薩爲信仰對象,以新羅僧地藏和尚爲地藏菩薩的化身來供養,以地藏和尚的苦修爲行道榜樣,以“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爲終極目的。這是九華山佛教最大的特點。基于此一特點,九華山又崇尚“肉身裝金供養”。所謂的“肉身裝金供養”,就是將某一高僧大德的遺體經過特殊處理、風幹後,通身裱貼金鉑,然後供奉于寺院的殿堂裏,供僧俗永遠瞻仰禮拜。這一肉身裝金習俗,無疑與地藏和尚寂後被建立肉身寶塔供養有關,或者說是由肉身塔發展而來的。這是僧俗給與道行突出的僧人的一種殊榮。據《九華山志》載,這裏前後有裝金肉身像4具(或說7具)。這些死後遺體裝金的僧人是明代之海玉(宗無瑕)、清代之隆山、法龍和民國的定慧。這4位僧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修行清苦、高壽。如海玉,在九華山東岩摩空嶺摘星亭長期禅棲,壽百余歲,死後斂缸叁年而顔色如生;如隆山,在伏虎洞清修達20余年,遠近鹹稱其有道;如法龍,在天臺翠雲庵靜坐習禅達于數十年,壽96歲。在這些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地藏和尚當年入山修道時的影子。

  除地藏菩薩信仰之外,由于住僧師承、志趣、體驗的不同,致使九華山佛教也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門戶,有的以“清高了悟禅理”,“以棒喝接引禅徒”;有的“以弘律自任”,數開戒壇,剃度弟子;有的亦教亦禅,禅淨雙修,專志求生西方淨土;有的研習天臺教觀,主唱叁谛圓融學說,如此等等。很明顯,這與普陀山佛教有著頗爲相似之處,究其原因,這與所處時代佛教的總趨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叁教同山佛稱盛

  儒釋道叁教,九華山都有。若論先後,則道在前,儒佛其次。志載,九華山之“仙道”始自漢。相傳西漢武帝世,窦伯王(字子明)止陵陽山百余年後騎白龍仙去,其二女亦化凫飛升。九華山在漢代稱陵陽山。至晉代,又有葛洪(字稚川)煉丹于九華山,臥雲庵北曾有“葛仙丹井”,雙峰下又有“葛仙洞”。唐代,張果老曾騎驢至拾寶岩看花。開元年間(713—741),九華山始建道觀,名開元觀,在雲門峰下,叁級泉西,今雪潭後之觀沖即其遺址。乾甯中(894—898),趙知微又建延華觀于鳳凰嶺,後知微于此羽化仙去。今沙彌庵即其故址。明代,有蔡蓬頭善談仙道,弘治十四年(151),王陽明遊九華山,曾與之談。蓬頭以王陽明“終不忘官相”,不與言談,唯一笑而別。此後至清,還有甯成、鄧羽在九華山遇仙的二則傳說,或爲不經之談。自漢至清,時間達2千年左右,九華山之所謂“仙道”不過這寥寥數事,道觀不過兩所,其力量的薄弱不言而喻。即使在唐代,其影響亦不能比于佛教。

  儒學之傳于九華山,約與佛教同時。這從名賢、隱逸、文苑在九華山的活動及書堂(院)的興建二項可以看得清楚。九華山的第一位隱逸之士是青陽人費冠卿。他于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未及拜官即奔母喪,結廬墓側15年。長慶二年(822),朝廷贊其孝節,诏拜右拾遺。冠卿以“祿以養親耳,親沒何以祿爲”爲由,不就職,終生隱于九華少微峰下,此處有費拾遺書堂。唐代九華山的隱逸尚有王季文、李昭象,他們的隱居處也都建有書堂,前者在頭陀峰下,即無相寺址;後者在碧雲峰下。據說李太白詩魁也曾遊九華,故在化城寺東、龍女泉側也有太白書堂。此後至明代,山上又先後建起8所書堂(院),即宋隱士滕宗諒的滕子京書堂(在雲外峰下)、宋文士湯允恭的湯侍郎書堂(在文殊峰下)、宋文士程鵬飛的雙峰居士書堂(在福安院前)、元隱士陳岩的九華書院(不知所在)、明名賢鄒元標的首善書院、明隱士施達的天柱書堂(在天柱峰下),明隱士吳鍾的雲波書院(在劉沖)、明文士程懋(鵬飛子)的闳肅書堂(在天柱峰下)。這些書院無疑都是傳播儒家思想文化的場所,但由于多爲私人所辦,往往以隱居者讀書自娛爲主,並無更多的人就學,故影響似乎不大,這從曆代記載語焉不詳的情況也可看得出來。相對地說,儒學在九華山傳播與影響較盛較大的時期是明代。除上面提到者外,此時活動于九華山的名賢尚有王守仁(陽明)、湛若水、呂楠、張元忭、羅賜祥、畢以範等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王守仁,他曾于明弘治、正德年間二遊九華山,據說山上之宴坐岩因其于此靜坐而得名。山中之高僧曾有與之交遊者,如弘治中守仁來遊時,僧實庵曾與語,意趣甚契合。王守仁題贈曰:“從來不見光閃閃氣象,也不知圓陀陀模樣。翠竹黃花,說什麼蓬萊方丈。看那九華山地藏王,好兒孫,又生個實庵和尚。噫,那些妙處,丹青莫狀。”又有周金僧,當王守仁于正德間遊九華山時,亦曾與之談心,言旨相契。守仁也書偈贈之,曰:“不向少林面壁,卻來九華看山。錫杖打翻龍虎,只履踏破山召比兔岩。這個潑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間。呵呵,會得時,與你一棒;會不得,且放在黑漆桶裏偷閑”。此外,又贈之以詩。嘉靖七年(1528),郡令于九華山建仰止祠,內祀王陽明。後祠圯,僧慧庵曾竭力修複,使祀典大興。慧庵所學者佛,所慕者儒,在他身上體現了儒佛一致的特點。王守仁之所以和僧人交處,僧人之所以與他友善,反映了陽明學說與佛學有著相通之處,而主要是通禅。陽明哲學是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觀唯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即“致良知”說,認爲“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不假外求”;“良知”是先天就有的,人人皆有的;“天下萬事萬物不外于吾心”,故“君子之學唯求得其心”。這與禅宗關于佛性本具,萬法盡在自心,成佛不假外求,但證于自心,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的說教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陽明哲學思想的終極目的是要“求得其心”,即所謂“致良知”,得其心即可得“天理”;禅宗的終極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即成佛道。在一定程度上說,王守仁的哲學思想是受了禅宗思想影響的結果,而王守仁對于禅宗思想的采撷和認同則使儒、佛兩家靠得更近。

  

《二、地藏道場九華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