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皈依的學處 叁、共同學處

  叁、共同學處

   所謂共同學處,即對叁寶必須奉行的基本行爲准則,共有五點:

   第一,隨念叁寶功德,數數皈依。我們應時常憶念佛、法、僧的無量功德,生起虔誠皈依之心。看到每一個衆生,皆存念:“汝等衆生,皈依叁寶,發菩提心。”隨時發起這樣的願望,念念與叁寶相應,將對自身心行改善有著不可思議的作用。

   第二,隨念叁寶大恩。我們應時常憶念叁寶大海般深廣的恩德。因爲有叁寶應世,我們才能聽聞佛法,修習善行,故當以感恩心隨時修習供養。條件允許的話,家中設一佛堂,每日至少以淨水爲供。平時得到任何精良的食品或衣物,皆應供養後才享用。供養主要具有兩重意義:其一,叁寶乃世間最勝福田,由供養叁寶而獲無量福報。人天路上,修福爲先,任何成就都離不開福報的支撐。成佛,是福德和智慧資糧的圓滿,故應以供養叁寶來培植福報。世人不知其中奧妙,津津樂道于蠅頭小利,反而忽略這一廣大福田,良可浩歎。其二,強化叁寶在心目中的地位,不斷修習供養,內心就會時常與叁寶相應,使其牢牢地紮根于我們心中。

   第叁,隨念大悲。我們所以念佛,所以皈依叁寶,原因就在于叁寶具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殊勝品質。所以,念佛不僅是爲了祈求護佑,更是爲了效仿佛菩薩,最終成就他們那樣的慈悲和智慧。我們念觀音菩薩,是憶念觀音菩薩的大悲心;念阿彌陀佛,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大智慧。諸佛菩薩是以發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來修習大悲。我們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後,也應引導一切衆生投歸叁寶的懷抱。弘揚佛法,自利利他。

   許多人都覺得弘法只是出家人的責任,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應該說,弘法不僅是出家人的責任,也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有人擔心自己能力不夠,以爲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其實,每位佛子都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弘法利生。比如做每件事或修任何法門時,首先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尤其在修習皈依時,觀想自己帶領一切衆生投歸叁寶懷抱。具足這一願望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能以各種因緣引導衆生親近叁寶。若自己有能力講,不妨現身說法;若自己缺乏能力,不妨介紹他們親近善知識,或助印法寶流通,這都屬于弘法的修行。

   經雲,財施不及法施,財供不及法供。《金剛經》先後七次校量功德,雖以恒河沙財物乃至內在生命布施,皆不及爲人演說四句偈的功德。原因何在?因爲外在財物雖能給人帶去富足,卻不能徹底斷除內在煩惱。唯有引導他人學佛,才能助其究竟解決生命問題。可見,弘揚佛法及引導他人學佛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第四,凡事啓白叁寶。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恭敬合掌,啓白叁寶曰:十方叁寶證知,弟子某某今日准備做什麼,乞求十方叁寶加持。遇到困難時,同樣可以向叁寶祈求幫助,恭敬合掌曰:弟子某某遭遇困難,祈求十方叁寶加持,使違緣遠去,順緣具足。倘若未能如願,切不可抱怨叁寶不慈悲,需知自身業障所致,應生起大慚愧心,廣修善行,忏悔業障,直到心行與叁寶相應,自然能得到加持。時時啓白叁寶,不僅能獲得叁寶加持,也是培養皈依之心的重要修行。人們處于困境時,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心目中最強大的人,作爲佛弟子,叁寶就是我們最有力的後盾。能時時處于叁寶加持之下,是多麼幸福而安全。

   第五,守護不舍。皈依之後,應堅定地守護皈依體,乃至舍命,亦不舍皈依。皈依體,甚至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舍命而去並不可怕,因爲來生還能繼續。在無盡生死洪流中,我們曾千生千死、萬生萬死,卻一直空過。但若舍棄皈依,將長劫沈淪,無有出期。那麼,多生一次又有什麼意義呢?再者,切莫將外道與叁寶的功德相提並論。在社會上,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論調: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都大同小異,本質一樣的,等等。若以爲所有宗教殊途同歸,說明我們對叁寶並未生起不共的信心及堅定的信解,這樣一些觀念也會使我們舍棄皈依。

   皈依之後,一定要奉行相應的學處。通過守護這些學處,使自己保有皈依體,並強化叁寶在內心的份量。唯有信仰堅定,行爲如法,叁寶才能真正對生命産生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