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P2

  ..續本文上一頁惡的得失。所以十種善業或十種不善業裏面,最要緊的是叁種意業。當然,這並不是說身叁語四就毫無意義,而是說業的定性和定量,內在心意之等起起著主導作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許多教言對此進行了深入說明。是故,在對因果不虛深懷敬畏的同時,本著大乘精神,尤爲注重觀察和端正內在的發心,遂成爲藏傳佛教因果觀的一大特色。《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因果不虛”中講道:

   “上至有頂下到無間地獄底層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議、千差萬別的痛苦和安樂,都是來源于各自往昔所積累的惡業與善業。如《百業經》雲:“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種種衆生,漂泊于輪回,業網極廣大。”

   有些人盡管現今大權在握、地位顯赫,擁有許多受用,但是當死期到來的時候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隨他而去,只有自己此生積累的善業惡業緊緊跟隨,將自己引入輪回的善趣與惡趣之中。《教王經》雲:“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盡管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不會當下立即現前果報,但任何時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緣聚合時必將自食其果。如《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又如《功德藏》中說:“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例如,當金翅鳥展翅翺翔在高高的虛空中時,它的身影沒有現出,但是並非沒有身影,最後無論降落在哪裏,它那黑乎乎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裏。同樣,所造的善業惡業的果報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最後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象龍樹菩薩那樣的聖人,尚且需要感受這種業力的異熟果報,更何況說我們這些從無始以來漂泊在輪回中造了不計其數惡業的人呢?而且我們現在仍然還執迷不悟地累積罪惡,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即使是脫離惡趣恐怕也不容易。

   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謹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業也要盡心盡力予以杜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畢力加以成辦。如果沒有這樣從小處著手,那麼以每一刹那的惡業也需要在惡趣中住留數劫。爲此,就算是很微小的罪業,我們也也絕不能認爲就這麼一點點無關痛癢而抱著無所謂的輕視態度。寂天菩薩親口說過:“刹那造罪業,數劫住無間,況無始輪回,積罪失善趣。”《賢愚經》中也說:“莫想諸罪微,無害而輕視,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

   同樣,微不足道的善業也能産生大爲可觀的果報,所以不要認爲僅僅這麼一點點有什麼用途而不屑一顧。……此外經中也說觀想佛陀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養的善果,獲得帝釋和轉輪王的果報也是難以到達它的邊際。如《賢愚經》雲:“莫想諸善微,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功德藏》亦雲:“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本來,無憂樹的種子比芥子還小,可是樹木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年它的樹枝都增長到一由旬左右,即便如此,這也無法形容善惡果報的增長程度。

   相反,即便是違犯了細微的學處,也會導致無窮的後患……

   一切善業惡業之中,是黑是白,是輕是重,關鍵還是要看人的心起心動念。舉個例子來說:一棵大樹,如果它的根是藥性,那麼它的樹幹和樹葉肯定是藥;如果它的根是毒,那麼樹葉和樹幹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樹根絕不可能生長出靈丹妙藥的枝葉。同樣,如果帶著貪嗔的動機,居心不良,意樂不淨,即使表面上所作所爲是善業,但實際上只會變成不善業,假設內心清清淨淨,純正無瑕,那麼縱然從外觀看起來好象是在造惡業,但事實上已經成了善舉。《功德藏》中說:“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則)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因此,對于沒有絲毫自私自利、內心無比清淨的菩薩來說,身語七種不善業才有直接開許的時候。就像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羅門子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之類的情況。

   下面簡明扼要地講述這兩則公案。

   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大悲商主的時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途中,一個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知道後心裏想: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這個人殘殺了他們,後果必將身陷地獄住無量劫,實在可憐;如果我殺了這個人,就可避免他墮入地獄,就算是自己下墮地獄我也心甘情願。這樣叁思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毅然決然地殺了那個強盜,(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這一公案,表面上來看是造了惡業,爲什麼呢?因爲作爲菩薩的他親手殺了一個人,但實際上完全是善業,因爲大悲商主根本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從眼前來看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從長遠而言,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是偉大的善行。

   再有,星宿婆羅門長年累月在林間持梵淨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緣時,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鍾情,生起貪愛,欲絕身亡。星宿婆羅門不由得對她生起悲憫之心,于是和她結成夫妻,以此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諸如此類的殺生及破梵淨行才有開許。而對于爲一己私欲,在貪嗔癡的驅使下而行,在何時何地對何人也沒有開許。

   不與取也不例外,對于根本沒有私心雜念、有膽有識、大義凜然的菩薩來說,爲了愛財如命的富翁,而從他們手中盜竊財物上供叁寶、下施乞丐等是開許的。

   妄語也是同樣,如果是爲了保護瀕臨絕境的衆生性命或者保護叁寶財産等說妄語是開許的。但以私欲欺騙他人是絕對不開許的。

   離間語也是一樣,例如,一個行善之人和一個喜歡作惡的人相互爲友,而且爲非作歹的那個人勢力強大,因爲擔心行善之人被他帶入罪惡的邪道,而說離間語使他們分道揚镳是開許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兩人關系四分五裂,說離間語絕不開許。

   惡語也是如此,對于以溫和方式實在無法調伏的人士,只有以強製性的手段才能使他們步入正法。再有上師等宣講教言揭露弟子的罪惡等,這些情況下口出粗語惡語是開許的。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殊勝上師爲揭露罪惡,殊勝竅訣爲擊中要害。”而輕視侮辱對方的粗惡語是不開許的。

   說绮語也是一樣,對于愛說愛講的有些人,以默然禁語的方式不能使他們趨入正法,只有通過權巧方便才能令他們進入佛門,這種情況下說绮語是開許的,而說些讓自他心思散亂的無稽之談並不開許。

   由于貪、嗔、邪見叁種意罪業,不可能有轉變成善妙動機的情況,只要一生起惡分別念,就必然是不善業,因此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也沒有開許。

   所有善不善業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這顆心,盡管身體的一舉一動、口中的一言一語並沒有表露出來,但是心的分別念也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善果與嚴重的惡果。所以,我們每個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處在善心之中,理應生起歡喜,盡量使善業與日俱增;倘若處于惡意之下,那就必須立即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起這樣的惡分別念,實在慚愧。並下決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在自相續中永不再現。

   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務必要詳詳細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確實是善的動機,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處在與別人競爭的心理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等心態中,那就必須要認真加以糾正,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自己的動機,還是延緩做那件善事爲好。”

   “可見,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獲得快樂也都是往昔業力成熟的果報。同樣,現在無論行善或作惡,它的果報在來世或者來世的來世也必然會成熟。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進而加以取舍非常重要,萬萬不可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如邬金蓮師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君王,我的密乘見解極其重要,行爲不能偏墮于見解方面,否則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將成爲魔見。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于行爲方面,否則將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而無有解脫的機會。”又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也就是說,在證悟實相之見解的同時,必須要細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有人問帕單巴仁波切:如果證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還是無害呢?

   帕單巴仁波切回答言:如果真正徹悟了空性,就絕不會造罪,因爲證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時的。

   如果你真的渴望修持正法,那就必須將取舍因果放在主導地位,見解和行爲不相脫離而實地修行。”

   上文提到的星宿婆羅門子的公案,在漢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中也有述及,除了名字稍有不同之外,主要情節基本一致:“爾時世尊贊衆尊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成就如是悲心,雖受五欲不犯重罪,離于諸罪及遠一切墮惡道業。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複過是數,時有梵志名曰樹提,于四十二億歲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時梵志,過是歲已,從林中出入極樂城。入彼城已,見有一女,彼時女人見此梵志儀容端嚴,即起欲心,尋趣梵志,以手執足,實時躄地。善男子,爾時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妹,我不行欲。”女曰:“若不從我,我今當死。”善男子,爾時樹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時,我于四十二億歲修淨梵行,雲何于今而當毀壞?彼時梵志強自頓抴,得離七步,離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雖犯戒墮于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