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739 新華嚴經論卷 11-15▪P9

  ..續本文上一頁行頌。明香水河兩間平地。其地衆妙莊嚴。其樹華果衆妙莊嚴。芬陀利華。此雲百葉白蓮華

  七爾時已下五行經。二十行頌。都結總歎此世界海。如來無量功德莊嚴

  八爾時已下叁十八行經。二十行頌。明世界種體性形狀依住

  九爾時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結諸世界種于此大蓮華上分布而住。並別舉此中心華藏世界海。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釋

  十此第九卷。一卷經都有十個二十重世界種。繞此中心世界種。總都有十一個二十重世界種。于中意況前已釋畢

  十一此第十卷中。總舉一百個世界種。圍繞中心十一個二十重世界種。布列而住。近輪圍山十世界種上下四重。高下與此中心十一個世界種相似。中間相去極遠。自余九十個世界種不雲重數。大數有一百一十個世界種。于中表意如前已釋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頌。都已前諸世界海。安住虛空。或淨或穢。純雜同居。而不相障。皆由業力所起經文廣博。不可子細。科文文句亂煩障其義。趣于中義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廣義經文自具。不同小經小經。即須多引外文莊飾其義。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經義亦多不相應。意況與叁乘全別。不可例此經典。此已上十卷經。明叁度舉果。一前如來始成正覺及座內衆。舉佛果行果明佛自證。二眉間衆。是舉佛中道行果與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叁華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內衆眉間衆所行之行報得之果。本意以佛報業之果答前叁十七問。見果知因。使後學者如是仿之。行如是行願。得如是果報

  毗盧遮那品第六

  將釋此品。約作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叁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前之五品。以舉現世毗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爲古無舊迹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故。又明古今諸佛叁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釋品名目者。毗盧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還以佛號。以爲品名。毗雲種種。遮那雲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設種種教行之光。破衆生之業闇故。問曰。古佛今佛。爲一爲異。答曰。爲一爲異。何以然者。爲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衆生發心成佛。是異。又無量叁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後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衆生叁世劫量。是異。以十玄門六相義該通可解。經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叁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經中。長科總有十五段經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毗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異。此經下文佛名號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衆生界隨緣名號。世間一切名皆是諸佛名。爲如來德遍一切法故。猶如虛空遍含衆法。無不淨故。一切衆生名入佛名號。無不淨故。又如有香。名爲龍鬥。因龍鬥而生。燒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沾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號者悉皆清淨。亦複如是。如是佛名號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盧遮那。以種種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長科十五段者

  一初爾時已下一段八行經明。普賢告衆欲說其法。于此段中複分爲十。一舉古佛所過之劫數。二舉複倍是數有世界海及與世界名。叁舉世界海中別有世界之號。四舉世界所依住處。五舉世界周圍眷屬之數。六舉世界形狀。七舉世界地上莊嚴。八舉世界寶樹及山輪圍重數。九舉世界城邑宮殿。十舉世界人飲食衣服隨念而至。及舉劫名。此已上但隨文自具。不煩更解

  二諸佛子已下有八行經。于中大意義分爲八。一初明勝音世界中香水海及舉其名。二明海中有華山出現形如須彌。叁明山莊嚴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樹林及舉林名。五舉山上五種無量衆事莊嚴。六明都舉莊嚴難記。七明山上諸城之數。八明雜類衆共居。雲芬陀利華者。此雲白蓮華也。此上一段文自顯著。不煩更解

  叁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經。明林東之城。于此段中義分爲十。一舉城之名。二人王所居。叁舉諸城圍繞。四明城體衆寶所成。五明城廣狹。六明城郭莊嚴悉皆崇麗。七明城上下衆事莊嚴。言橹者。依音解雲。城上守禦曰檐。出頭前引曰敵。衆飾高勝曰崇。美而可觀曰麗。城下繞而長[浣-二]深廣者曰壕。狹者爲塹。優缽羅華者。此雲青色華。似藕。其葉狹長。近下小圓上漸尖。似佛眼故。其華莖無刺。准歎佛中。目淨修廣如青蓮。即是青蓮華葉也。波頭摩華者。此雲赤蓮華。其華莖有刺。拘物頭華者。其莖有刺。或雲赤白華葉頭未開敷時狀如郁蹙然也。芬陀利華者。白蓮華也。寶多羅樹者。或雲無憂樹。此之未定。檢文未得。七重圍繞法事中。或一叁五七九契陽數也。屍羅雲清淨。此雲清淨。寶幢已上莊嚴總爲寶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業報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繞天龍乾闼婆等七種衆諸城所居。及都結無量莊嚴。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故報得如是。答曰。爲因廣大故。業報廣大。爲因高勝故。業報所居高勝。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答曰。爲于往因。于此毗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淨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同如來智。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衆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獲諸人中一切勝報。以是信力。還得毗盧遮那佛在國同居。而恒出現神足通力與天同處。一切諸城所居神天龍八部等。皆是同緣。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依正果報故

  四諸佛子已下有九行經。明寶華枝輪林中道場。並陳莊嚴廣大。此林衆華嚴飾。常有妓樂之音

  五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經。明初劫中佛出現之數。並陳初佛名號。及舉華枝大林先現之瑞

  六爾時已下有九行半經。明初佛從蓮華中忽然出現。並陳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場衆生皆見等事。問曰。何故此佛蓮華化現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答曰。隨根所現。母胎出現唯劣解衆生自根見爾。如離世間品雲。爲劣解衆生母胎出爾。應大根衆生皆見蓮華出現也

  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明初佛出現放光集衆。並陳光德大衆來集

  八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經。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見善惠王與眷屬俱集。並陳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見佛光明。得十種法門。具如經說。最下叁句明威光說頌歎佛。于此十行。頌中歎佛之德及。彼佛與衆生益如文可知

  九諸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威光說頌以佛神力其聲遍聞。父王聞之歡喜說頌。于此十一行頌中。明其善惠王敕衆令集並令辦供具

  十爾時已下有叁十四行半經。明十王興供。見佛並陳所聞修多羅經。威光獲益。修多羅者。此爲長行經也。最下兩句明威光說頌。此十行頌中。明威光聞法獲得宿命智力見佛所行往因之事。並自立願如佛所行

  十一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經。明威光菩薩。以見初佛承事供養故。得十種顯示如來所行法。令須彌山微塵數衆生發菩提心。功德山須彌勝雲如來。爲威光說頌。歎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頌中。明功德山如來歎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廣大。如文可知

  十二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經。明莊嚴劫中佛及人壽命長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興。並明威光見第二佛得十種利。並爲眷屬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威光歎佛慈悲出世難遇。勸其眷屬。同往佛所

  十叁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經。明威光說頌其聲遍聞。威光與眷屬。同往佛所。得十種利。第二佛爲威光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第二如來歎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門。如經雲。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

  十四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經。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輪王位。第叁如來于舊道場出興。威光見佛聞法得益。第叁如來說頌。歎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頌明。第叁如來頌歎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經。明第四如來于舊道場中出現。大威光去世生須彌山頂爲大天王。還來見佛獲益而去。此一品經來文未足。未有結終之處。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盧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習不異。又明所信樂道高法勝。人壽命長遠。福德所居。依正果勝見佛聞法所獲利益勝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叁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四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會六品經。明菩薩信心門。于此一會之中。自有序分正說分流通分。從第十二卷初爾時已下有四行半經。是序分。已下至賢首品。是正說分。賢首品末有叁行半經。是流通分

  如來名號品第七

  從此品至賢首品。是第叁長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之是佛分。于此一段之中約有六法。以成自心佛果。以令信者入佛果故

  一佛名號品令信心者信佛名號遍一切世間名知名性離故

  二四聖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谛即聖谛不別求故

  叁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無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內外見亡。初叁千大千世界已。次還以東方爲首。光至東方十叁千世界。照百叁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爲如來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經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明開覺其心圓照法界

  四問明品。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門

  五淨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薩初發心時皆發大願爲首。又令信心者便回無始妄念以成智海無生滅性

  六賢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爲賢首。以此六法觀行相應名爲信心。皆以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是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爲體。余…

《1739 新華嚴經論卷 11-1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