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寂滅諸二邊,智者亦複不住中。”《饒益指鬘經》雲:“嗚呼!于此世間,有二士夫,能壞正法。一者執畢竟空無,二者妄謂世間有實我。彼二毀壞正法,隱沒正法。”諸經論中數數宣說,若對能斷盡一切見的空性對治法執爲實有或不實,則是不可救藥之見,以及空與不空何者也沒超越所緣,當須平等斷除。若以理論觀察彼遮除谛實的無遮反體,除了是以執著遮破所破的分別心假立外,顯然根本未至遠離增益的實相故,此處無須繁述。僅實空無遮分雖非真實法界及實相,然而也應可作爲初機趣入實相的門徑。如經雲:“文殊菩薩!若有菩薩于天界千年中,供奉叁寶所需資具,若複有余菩薩于彈指頃,觀察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皆苦,一切諸行皆空,一切諸行無我,其福勝彼無量。”如是所說。
叁者,如是本基如來藏如日離雲般現前的一切種智,彼是常還是無常?諸經論中有時雖說一切種智是常,而有時卻說是無常,應知其義如下:針對未轉依的所化衆生(即依觀現世量所衡量之義),經中說一切種智是無常。……然而若從已轉依的智慧的境界而言(即依淨見量所衡量之義),則成立一切種智爲恒常,因爲安立無常的能立是刹那生滅的所知與也依次生起的刹那能境智慧等,此等僅在尚未轉依的凡夫前如是顯現,在實相義中並非如是成立,即是某法刹那也沒有生,又何須說以此組成的時間次第等?比如在夢者前雖有前後時際及無邊方分的種種顯現,然而此等並不成立。因此,于法性無滅之義如是轉依的智慧究竟時,是能知與所知無別的智慧身。心之自性或法性雙運自性光明即使在尚未轉依時也無變易故,稱爲前後無別的自性住種性。而變易客塵可分離的諸障垢均是依次顯現刹那生滅,輪回涅槃及賢劣等的不平等,雖然在具有二取未能轉依的凡夫前如是無欺顯現,但是在本性中不成生滅及二取而住于大平等性,彼性中含攝一切變易的方分與時分,彼是在諸聖者各別自證智的行境中存在,不被叁時的變易所染汙故,于彼爲何不立“大常”之名呢?已有且非刹那生滅性故。
如是,一切變化有實與無實的虛空等時方的一切所知均一味平等地含攝于法性中,而彼法性不被任何變化等法所含攝,如虛空包容雲而不被雲所包容般。因此,彼法性大平等界光明本基僅是以自然智慧的自性自然周遍一切法俱生而住,然其自性在具有客塵障垢者前不顯現。若以能遣除障垢的五道所攝的斷證力,而獲得能知所知無別的大智慧時,由自然智慧無變故,獲得一切能知在法性勝義中平等一味無別同時無勤任運照知的一切種智。然而由此不成立自然智慧從因中産生,在真實中成立遠離客塵的法身是離系果。雖現似由因新生,然僅在尚未轉依的現相中如是顯現而已,諸甚深經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實義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體無有生滅,一切諸法本來平等是正等覺佛,或是本來寂滅的涅槃及自性光明等,此者是諸清淨地的菩薩也難以思維之處,更何況平凡人呢?然而若如理生起信解,則贊歎等同獲得不退轉授記故,對此理應當生起勝解。
如是若于如來智慧身觀爲恒常則生福德。如《決定寂滅幻化等持經》中雲:“文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天界俱胝劫中,普于十方一一世界四衆眷屬,如其所求而行布施。若複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饒益他人心已,宣說如來恒常、如來堅固句,其所得福德勝前無量。”《大涅槃經》雲:“迦葉,善男子,善女人,當恒一心勤于佛常住二句。”(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雲:“迦葉,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又雲:“若人于此不可思議處,精勤作常想者,彼爲皈依處也。”(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雲:“若能于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則有歸處。”)若將如來身觀爲無常,則彼人連皈依也沒有,觀如來身是無常,將會産生無量過失。既依經典所說而了知後,當需對真實義發起恭敬心。
如是如來藏的本體遠離一切有無、常斷等戲論,二谛無別唯一明點平等性,在彼實相體中現有諸法是一味唯一性,如是而見即見無有破立的真實義,故離一切邊執,是爲證悟勝義賢妙之見。《說菩提分經》雲:“文殊,若人能觀諸法無不等、無二、無別,是爲正見也。”《虛空藏請問經》雲:“知有實無實,安住真實際,見有實無實,智者不執著。”《菩薩藏經》雲:“勝義中聖者的慧及智前不成立任何所知或所斷或所修或所證也。”如是宣說。然而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時,于谛實知爲谛實,如知聖道是無欺;于非谛實知爲非谛實,如知由修“我”能得解脫等爲顛倒之說;于無常知爲無常,即知一切有事法爲刹那性;于常知爲常,即知如來藏自然智何時也無變易;于無者知爲無,如知我及能取所取顯現的自性不成立;于有者知爲有,如知無欺因果緣起顯現之理;知一切有情法性如來藏自成功德自性安住等,在名言中真實存在,是不顛倒智的行境。如是了知並趣入,從彼獲得的廣大功德是無癡善根故。如是諸經中也從一般和特殊兩方面宣說了很多法,尤其雖無人我,而宣說遠離我與無我二種戲論的如來藏大我等具有淨、樂、常、我殊勝波羅蜜功德,旨在于有無變易無住大涅槃寂靜善妙究竟功德了知爲有。如《涅槃經》雲:“所謂我者,若何法谛實、真實、主宰、無變易,則稱爲我也。”
如此甚深如來藏之相,聞後僅生勝解信也能出生無量功德。如《寶性論》雲:“若人爲求菩提果,珍寶嚴飾黃金刹,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布施德更多。若有具慧爲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若人修持能息滅,叁有煩惱火靜慮,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如是若于甚深難量者,知而生信有大義利,而且宣說勝乘精華不退轉之獅子吼如來藏教言是甚深希有故,往昔未曾修習且慧劣者難以生信。如《宣說如來經》雲:“于我此智慧,愚夫心生疑,不能住此境,如射空自墜。”《細研磨經》雲:“如是彼等愚人將墮惡趣,爲魔加持故,覓求彼過,于如來所許說法之人亦欲覓求過失。”《梵天請問經》雲:“顯揚善說聖法時,具罪之人執非理,無信于法生疑慮,俱胝劫中成癡狂。心無信故成罪人,心嗔不護他人意,舍棄一切精華已,無信心故取渣穢,倨傲以及恒具慢,無有信心不敬他。”又雲:“彼等以非法句诤,于諸佛教作染汙,猶如外道生疑慮,覓佛法過相違已,無信之人法亦舍。”《製罰破戒經》雲:“舍利子,沈于生計,耽執诤論、于自他作害之士夫非是聖士,彼等將充滿贍部洲。”思維如是所說之理,在五濁興盛,且諸入教者顛倒四依,而使殊勝大乘宗的關要大多已失壞而變成相似法之時,對大乘命根般的此法甚至有痛惜心的人也頗爲罕見。然而以入于前譯持明傳承教下之力,及得以見聞許多傳承教言如意寶,以及頂戴蓮花王自在補處文殊童子現爲人相的遍知金剛威嚴(蔣揚欽則汪波仁波切)等衆多真實善知識蓮足的善緣力,年齡和智慧都尚未成熟的我,對此甚深處生起些許辯才。”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也深入闡述了二、叁轉和自、他空的圓融無違:
“雪域覺囊派屬中觀他空見,覺囊派創始人覺摩
彌覺多傑以第叁轉法/輪的十種了義經典與龍樹菩薩的《法界贊》及彌勒菩薩五部論典中的《寶性論》,以及新譯密宗中《時輪金剛》等續部,引出了非遮他空見。
覺囊派認爲世俗谛中不清淨能知、所知的諸法是依無明忽然産生的,在菩薩入定及佛陀的智慧面前,也就是在究竟的法界勝義谛本性上是根本就不成立、不存在的,這與第叁轉法/輪所抉擇的世俗谛都是自空的遍計法,以及密乘本來清淨的觀點一致;同時又間接引出了如來藏光明,它是在本來空性基礎上的不可思議實有,是一種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法,在法界勝義中猶如金剛杵般堅固地存在著,不可以空,否則了義經論中“衆生即佛”之說便沒有了根據。因覺囊派在直接遮破了世俗法的同時,間接引出了如來藏光明,故是非遮見。
這種非遮見與抉擇現空二谛的大無遮見相合。若有人誤解了覺囊派的非遮見本意,認爲在抉擇現空二谛時仍是非遮,這種觀點應予遮破。”
“無二雙運大智前,遣除所破之無遮,
引他非遮皆不許,此二僅是心假立,
實際二者均不許。
甯瑪派是以抉擇無二智慧時和抉擇空性時兩種情況分析的。這幾句頌詞抉擇在無二大智慧(或聖者的根本慧定)中,一切都是離戲的無,有觀待的無遮或非遮皆不承認,這時一切法都已破完,怎麼還會有其它的法引到此根本慧中來呢?無遮、非遮都是分別心狀態下的假立法,在根本慧定中,此二者實際上都不被承認。如《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諸佛菩薩安住于究竟法界的入定大智慧中,已遣除一切諸法,在沒有所破法後,單獨的無遮已無必要,否則有損減的過失;同時也不可能在破除後還引出其余的法,存在一個單獨的非遮,否則就墮入了有邊,犯了增益的過失。……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