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謙卑爲懷 心裏的問題
在克什米爾的史裏那迦(SriNagar),我遇到一位盛名的吠陀哲學學者,他在一所著名的大學擔任哲學系系主任。他說:“要是我能解答你的問題,我很樂意服務。”
我便向他請教:“奧義書(TheUpanishad注*)似乎充滿了矛盾。有個地方它說“梵(Brahman譯案:此字相當於中國的“道”“真理”)是獨一無二的”,另個地方又說“一切都是梵”,第叁個地方說“世界是假的,只有梵才是真的”,第四個地方又說“在這林林總總的背後,只有一個絕對的實體。”這些話互相矛盾,從何解釋呢?”
他答道:“我無法回答法師的問題,你是要在山卡拉怡裏亞(Shankaracharya)修道院出家的人,這些問題你應該比我知道得更清楚。”
我找過許多博學的人,但是沒有人能讓我滿意。他們注解各種不同的奧義書,但是這個顯然矛盾的問題,卻沒有人能夠答覆。最後,我深入喜馬拉雅山區二百多公裏在烏塔卡西(Uttarkarshi)一帶找到一位法師,他的法號是威史奴·摩诃拉吉(VishnuMaharaji)。他全身赤裸,沒有衣物,也一無所有。我道:“我想知道奧義書裏面的學問。”
他道:“先低頭鞠躬。你心裏充滿狂妄,毫無虛心求教之意,如此怎能學到奧義書內精細的道理呢?”
由于不願向別人低頭,所以我又走了。後來,我一問起奧義書,人家就建議我:“去找威史奴·摩诃拉吉。其他的人,誰也沒法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我心裏很害怕,因爲他知道我最大的毛病——自大,所以開始他就用話來考驗我:“低下頭來,我才回答你的問題。”可是我辦不到。我想盡辦法找別的法師,可是我問到的人都建議我去找威史奴·摩诃拉吉。每天當我走到恒河岸旁,他所居住的山洞附近我便會忖道:“看看他怎樣回答我的問題。”但是我一靠近,心裏就恐懼會碰見他,于是每次都臨時變卦,轉道回府。
有一天他瞧見我在附近,便道:“來吧,坐坐。肚子餓吧?跟我一道吃飯好嗎?”看來非常和霭可親。他給我吃的喝的,然後說道:“現在你該走了。今天我沒有空閑陪你。”
我說:“先生,我因爲有些問題才來到這裏。吃的喝的別的地方我也能弄得到。我需要的是精神食糧。”
他回我的話:“你還沒准備好。你的心裏只是想考考我;看看我能不能答覆你的問題;你並不是真的想學東西。准備好的時候,到這裏來,我會答覆你的問題。”
第二天,我十分謙卑的請求:“先生,我准備了一整夜,現在我已經就緒了。”
他教了我,使我一切疑問一掃而空。他有條不紊的答覆我的問題,他說奧義書裏的道理並不相互矛盾。這些教訓是讓聖哲在深沈靜坐中直接領受的。他解釋道:“學生剛修練的時候,他會了解到這個可見世界的變化,而其中真理是不變的。爾後又會進一步體認到世界一切有名有形的事物都是變幻無窮虛假不真的,在這表象世界的背後,才是不變的絕對本體。其次,一旦人認識了真理以後,便會了解到——無所不在的真理天下只有一個。因此真正說來,也就無所謂虛假的東西了。在這個階段,人會領悟到在有限與無限世界裏只有一個真實相同的本體。而求道者一經步入更高的境界,便會了解到世上只有一個絕對實體,而看來是虛假的事物,實際上就是由絕對的實體顯現出來的。”
“沒有向合格的老師學習的人,對這些看來矛盾的道理,會疑惑不解。能幹的老師則會讓學生在不同層次體驗到各種經驗。這是意識層次有所不同,其間並不矛盾。”他接著說:“奧義書並非一般人與知識份子所能了解。只有靠直覺的認知(IntuitiveKnowledge)我們才能了解奧義書。”事實上,上師教我的東西我想深入加以體認,所以常有意的拿這些問題難倒別人。不謙虛的質問,法師是絕不回答的。謙虛本身便足可解決疑問。這位聖人教我超越爭辯之心,要我讓靈光獨耀的直覺來解決這種微妙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