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 了解心

  附 錄 了解心

  

   第七世紀有一位偉大的佛教中觀學者月稱(Chandra-kirti)寫道:

   衆生首先執著“自己”爲“我”,

   然後執著“事物”爲“我的”,

   仿佛水車般地在婆娑世界輪回不已。

   但我們這些痛苦的衆生又如何放松對自我的執著呢?我們都習慣把經驗想成正面或負面,但情境的好或壞,對于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情境,關系並不怎麼大。貝珠仁波切引用龍清·拉然巴的話,勸我們使用方便善巧來轉化我們的生活:

   有時候看著自我顯現的和諧環境是什麼性質。

   了解它們是自我顯現的,

   它們的生起就可以成爲精神經驗的支持。

   有時候看著負面環境的顯現;

   這對于驅除執著愚癡非常顯現;

   這對于驅除執著愚癡非常有效。

   有時候看著朋友和老師;

   學習他們的優缺點,可以啓發你的訓練。

   有時候看著四大在空間顯現的奇迹;

   這可以讓我們的心思融入心的真性中。

   有時候看看人你的國家、住處和財物有什麼特性;

   把它們看成是幻影,

   可以驅除你對那些幻像的執著……

   總之,認識千變萬化的現象有什麼性質或特性;

   可以驅除你把它們當成真實的愚癡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把寂寞看成是負面的情緒,但經驗老到的禅修者,早就體悟如果以放松的心情看待這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軟化僵硬的概念,帶領我們進入更深層的觀想。貝珠仁波切寫道:

   如果你停留在一個令你感覺寂寞(或悲傷、索然無味、空虛)的地方,觀想的禅定就可以在我們身上生起。誠如密勒日巴尊者(LordMilarepa)所說:

   在無人的空谷洞穴中,

   沒有時間讓寂寞停止,

   沒有時間讓心不斷離

   對叁世上師、諸佛的恭敬。

   當我們開始了解心時,就可以知道根本沒有必要去執著快樂、悲傷或任何其他心理或外界的現象

   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

   在佛教的觀點中,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米帕仁波切(MiphamRinpoche)寫道:

   一切都是心的魔術表現。

   如果解脫,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束縛。

   離開了心,

   既沒有解脫也沒有束縛,

   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既沒有佛也沒有衆生。

   在最高層次的了解裏,我們可以在放下執著中發現安詳,我們的煩惱將因而消失,世欲貪欲的追逐遊戲將停止。寂天菩薩寫道:

   當你已經了解

   既沒有感覺的經驗者,

   也沒有感覺時,

   你的貪欲(感覺的結果)怎麼會不離開呢?

   煩惱

   造成我們煩惱的,正是我們的執著態度。佛經說,有六種煩惱最嚴重:癡、嗔、貪、悭、嫉、慢。

   忍辱被特別視爲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美德。它是一種放下的態度,既不拒絕也不執著環境或情緒,只是讓現象生起和消失。寂天菩薩寫道:

   惡莫大于嗔恨,

   善莫大于忍辱。

   因此,盡你的一切心力

   獻生命于忍辱的修習。

   如果有人在嫉妒和荊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們還不幸,祝他幸運

   有關正確態度的經典開示,都承認我們大多數人很難處理煩惱。經典說,就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吧!因此,如果有人在嫉妒的荊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們還不幸,祝他幸運。這常常可以軟化從前只求自己快樂的頑固習性,並且種下爲他人的好運感到喜悅的可能性。

   忠告常常都是十分踏實的。爲了松解悭吝,佛陀開示人們首先要送些蔬菜之類的小東西給別人。寂天菩薩寫道:

   佛陀教導人們,

   首先布施蔬菜之類的東西。

   慢慢訓練之後,

   連自己的肉都可以布施。

   佛教徒相信輪回,並且把布施看成是可以帶到來世的善業。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不能夠布施或享受的財富,只不過是痛苦的來源而已。

   享受財富帶來這一世的快樂。

   布施財富帶來未來世的快樂。

   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財富廢物,

   帶來的只是痛苦,不是快樂。

   西藏佛教薩迦派最偉大的學者薩迦·班智達(SakyaPandita)宣稱:

   最好的財富是布施,

   最好的快樂是心的快樂。

   覺察你自己身體、感覺、思想和現象的品質和性質,是“四念處”和“止觀”等一般佛教禅修的中心焦點或主題

   像貪欲之類的強烈煩惱,會把我們捕捉入痛苦的陷井。貪欲和執著把我們帶離心的真正安詳

   爲了放松我們的執著,應該要深刻觀想一切現象的無常性。納吉·旺波(NgagiWangpo)說:

   這一切的財富就像蜜蜂的蜜。

   雖然它們搜集蜜,享受到的卻是別人。

   親友的聚合就像賓客會面,

   雖然在一起,終究是要勞燕分飛。

   生命就像草尖上的露珠那麼無常。

   雖然我們在這裏,很快就會消失。

   死神就像間諜,

   日夜都在伺機抓拿我們。

   這一世的現象仿佛正要從夢中醒來:

   它們是無常、迅速的,

   而我們將會離去,丟下它們。

   因果的業仿佛我們的影

   隨時都跟著我們。

   因此,有智慧心的人們,

   從今天起就踏上解脫道。

   《自說經》(Udanavarga)說:

   如果你希望擁有一切快樂,

   就舍棄(追求快樂的)一切貪欲。

   舍棄了一切貪欲,

   你將享受最高的快樂。

   只要還執著貪欲的對象,

   你就不可能得到滿足。

   因此,不管是誰,都要以智慧戒除貪欲,

   享受滿足。

   在一切煩惱中,癡是主要的毒素。我們被困在掙紮之中,因此很難如實地看到無常、痛苦的世間,也無法體悟我們的真性和一切現象的開放性。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對于“自我”的執著,步伐再小,都有智慧。寂天菩薩說:

   任何人想要纾解痛苦,

   就必須發展智慧。

   《法句經》說:

   當你以智慧體悟到

   一切現象都無我時,

   你就不會受到痛苦的傷害。

   這是圓滿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