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部 第十五章 治療的慈悲觀

  第叁部 第十五章 治療的慈悲觀

   透過對別人的慈悲,

   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中心,

   不再吸幹每一個人以飼哺我們狂野的自我。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如果我們能夠發慈悲心,其他的精神經驗將在我們身上自然生起。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它能夠解脫我們的自我執著。

   因爲佛性永遠存在于我們身上,所以我們都能夠發起強大、無玷、寬寵大最的慈悲心。慈悲可以開放我們閉塞、僵硬的心。它能夠平靜我們狂野的脾氣,轉化我們陰沈、墮落、負面的性情。它帶引我們離開黑道——由自私和挫敗所創造的隱性監獄——走入光明。透過對別人的慈悲,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中心,不再吸幹每一個人以飼哺我們狂野的自我。慈悲是我們的心的治療性質,透過它我們可以發現安詳。

   佛教的基本法門是以簡單的方式開始,然後再打開向外的慈悲圈

   即使我們知道慈悲可以安全地把我們帶上執真正的道路,但我們發現很難停止執著自我,因而無法經驗到對別人的開放性。佛教的基本法門是以簡單的方式開始,然後再打開向外的慈悲圈。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抱有健康的愛,照顧我們的真正需要和福祉,當喜悅在我們之中生起時歡迎它。我們必須欣賞身邊的人,照顧我們,切身去體驗熱心的態度,而非只是沒有付諸行動的語言或模糊的感覺。漸漸的,我們就能夠擴展我們的慈悲修行。

   慈悲並不表示憂慮。慈悲是心胸開闊的智慧和關懷,而憂慮是根源于執著,削弱我們幫助別人的力量和能力。

   當我們關懷某人時,常常會感到憂慮。這是世俗心不可避免的反應。因此,如果能夠的話,你可以關懷,但不要憂慮。萬一憂慮迸發出來了,不要因憂慮而憂慮。想反的,把它看成是正面的,如此思維:“我正在憂慮,因爲我愛這個人。關懷才是最好的態度。”以這種正面的心態來看待憂慮,並且爲它而高興,那麼負面的影響力將被轉化成建設性的能量。

   我們如何能夠對我們的敵人或我們厭惡的人感到慈悲呢?有效的方法是把他們看成如母衆生,他們實際上是仁慈的,良善而有愛心的,只是他們的真性而障蔽了;或者,由于我們自己的視線被烏雲遮蔽,因此我們可能難以辨認出他們身上的佛性。

   在禅修時,我們可以開始打破將我們與別人分隔的壁壘。宗喀巴大師(Tsongkhapa)慈悲和禅修說:

   慈悲的特性是觀想:“願一切衆生都解脫痛苦”,而且“我將帶領他們通往自在。”慈悲分爲叁個階段:首先觀想親愛的人,其次是不愛不恨的人,最後是敵人。當怨親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時,就觀想宇宙的一切衆生。

   接著將描述以別人的悲苦爲重點的心理練習。有些人憂慮觀想可怕的痛苦可能會産生心理疾病,但實際上這會讓我們放下我執,因而治療了我們。因此,打開你的心,讓慈悲的感覺湧起。

   生動地觀想一位無助、受驚嚇、受折磨並哭叫求助的人,並想象你就是他。你可以觀想臨終時極端痛苦而毫無存活希望的人,每一秒鍾都在死亡邊緣、哭喊求助、以淚流入如注的眼睛凝視活人世界的人。或者,你可以觀想在驚恐、啜泣、無助的愛人面前,被劊子手粗壯的手拖往刑場的死刑犯。或者,看到一只無害的、溫柔的動物,在如雷的恐怖笑聲中,正遭屠夫以利刃宰割。或者,想象一個人被困在大火、洪水或地震之中,透過沾滿血迹的淚水,看著一輩子鍾愛不舍的世界最後一眼。

   然後,了解這個痛苦的衆生正是你自己的父母、孩子或愛人,因爲佛教徒相信,一切衆生在我們不可勝數的前世中,都曾經是我們所愛的人。然後,想著:“當她是我母親的時候,她給我一切我所需要的愛和關懷,她以仁慈溫暖了我的心,她爲了我而犧牲她的幸福和睡眠,隨時都把我放在心上。但今天卻沒有人幫助她逃離這個險難。她沒有機會在這最後的時發揮她所需要的智慧的力量。我是她的獨子,怎麼能夠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這一生的荒唐無聊事上,而無視于她的痛苦和恐懼呢?”現在,下定決心踏上慈悲之路,如此思維:“我在全世界面前發願,從這一刻開始,我要將生命中的每一分鍾奉獻在修行上,以療治一切痛苦的如母衆生。”

   你也可以借著安住在正面的影像上,開始慈悲的訓練。想想父母、朋友或老師曾經給你的仁慈和慈悲,並喚起那些記憶所給予你的美妙的溫馨感覺。然後告訴你自己,你將把這個偉大的慈悲禮物散播給別人,無條件地布施出去,就像陽光溫暖全世界和全宇宙一般。

   或者,你可以借著你自己的極大痛苦和恐懼來生起慈悲心。我們遭遇痛苦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徒然地嘗試躲起來,卻不知道痛苦可以成爲無價之寶。只要有正確的態度,受苦的辛酸滋味將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別人的痛苦。

   去看並感覺受苦的衆生,可以讓我們深刻了解輪回。這可以産生強大的能量,不僅是對別人的憐憫或祝福而已,而且全心全意的發願和承諾,負起解脫一切衆生遠離輪回火坑的責任。

   借著對一切如母衆生發起強大的慈悲心,將可去除我們的嗔恨、嫉妒、羨慕和貪欲。慈悲心熔化了敵友、你我、好壞的壁壘,讓喜悅和安詳可以容身。

   古印度偉大的大乘哲學家無著(Asanga),在山洞裏觀想彌勒菩薩十二年,依然不見任何真正的成就。直到有一天他離開洞穴,看到一只咆哮、狂怒的狗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在他企圖要幫助這只狗時,突然湧起無限慈悲,而這只狗轉化成彌勒菩薩熠熠生輝的身體。“菩薩,你真不慈悲,”無著悲歎著:“爲什麼這麼長久以來,你一直不向我顯示你的臉呢?”彌勒菩薩答道:“我一直都與你同在,不曾離開。你看不到我,是因爲你自己心中的障礙。慈悲已經將它們全部淨化了。”

   當我們的慈悲增長時,就比較容易放下我們不斷在分別的心

   在慈悲的開放中,我們可以轉化混亂爲清靜見,這是心的本初智慧

   我們大多數人發現很難想像什麼才是“悟證永恒、全面的開放性”。不過只要我們修習慈悲,我們的愚癡、執著和惡業的因循將開始消失。

   當我們成佛時,慈悲自然就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這是佛性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力量。誠如龍清·拉然巴(LongchenRabjampa)所說:

   源自真性(佛性),

   慈悲的力量四面八方生起,

   完成別人的繁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