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以開放性看待問題
當我們覺得被悲傷或寂寞之類的問題籠罩時,我們可以沒人悲傷的開放中。讓你的呼吸變得放松。不要嘗試推開悲傷,或把它貼上壞東西的標簽,反而要順其自然,心理上要開放而平靜。讓悲傷的微風吹來,就好像你張開雙臂歡迎它一般。毫不執著或帶著判斷地感覺它,還其本來面目。盡你一切可能,保持輕松。慢慢經驗和品嘗悲傷本身的感覺。
以禅修來處理身體的痛和心理的苦,
並不排斥其他可能有效的治療和處理
放松和融入感覺,在其中放掉你自己,空間錯入空間。你已經超越了悲傷的概念,你和悲傷的真性(最終極的安詳)結爲一體。不久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悲傷變得較容易處理。也許它已經開始融解成安詳的感覺。放松在那個安詳之中,越久越好。
我們要以用同樣的方式處理身體的病痛。當然,我們應該運用我們對病痛的嘗試;如果是嚴重或不尋常的疼痛,有必要的話,就應該看醫生。以禅修來處理身體的痛和心理的苦,並不排斥其他可能有效的治療和處理。在處理痛的問題時,如果我們不要太在意,或不從負面的角度來想它,有時候它會立刻纾解。
在其他時候,也許就需要完全面對它。有慢性病痛的人,如果練習對痛禅修,如果練習對痛禅修,也許會發現稍爲纾解。與痛結合爲一。給你自己有機會看看痛,不要貼上一般的厭惡標簽。以一種緩慢而放松的方式,接近你所感受到的知覺,只需與它在一起就夠了。一方面維持放松的呼吸,一方面經驗身體的感覺。以一種安詳的方式,長外停留在感覺上,或者不拘時間多長,只要覺得舒服就可以。最後,慢慢把你的覺察力帶回到身體其他部位和周遭環境。
你也許會發現,以這種方式經驗到的身體感受,不像平常時候那樣討厭,而且你可以把這種經驗帶到生活中的其他層面。每天花點時間,以這種安詳而溫柔的方式處理你的痛,可能會有所幫助。
最高級的佛教修行法門,就是以開放的方式對待問題,但任何人都可以配合正面態度的培養,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