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透過治療解除問題

  第一部 透過治療解除問題

   在尋找問題的來源時,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它們是如何呈現的,它們是什麼——但不可以負面地爲它們貼上標簽。否則,我們的訓練將推動另一個情緒和痛苦的輪子。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頭在痛,最好要知道哪裏出了問題,原因是什麼。同理,如果你和朋友之間出現問題,最好要承認那個問題,並且了解它,如此你才能開始處理它。但是在概念上和情緒上,如果你把問題看成和覺得是“壞的”、“可怕的”、“無法忍受的”等等,那麼小小的一個難題,就會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情緒上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這樣說:“我頭痛,但還好。”或至少說:“不妙,但

   我可以處理。”或“很痛,但每個人偶爾總是會生病的。”

   容許你自己感覺你的悲傷,並且把它當作是與問題根源相接觸的方式,以便從你身體中抽出痛苦的根源

   在治療中,沒有哪一種情緒是錯的,或是需要否認的。我們必須接受自己感覺的存在,歡迎它們,容許它們浮現,如此才能加以解除。如果訓練激起情緒上的痛苦,把它看成是正面的,因爲痛苦表示訓練有了效果。而一個重整的過程正在發生著。對問題感覺悲傷,並不礙事。容許你自己感覺你的悲傷,並且把它當作是與問題根源相接觸的方式,以便從你身體中抽出痛苦的根源。如果淚水來了,就容許你自己哭。哭可以纾解執著痛苦時所産生的心理焦慮、身體壓力和化學毒素。

   把我們的問題告訴那些知道如何傾聽的人,也有助于解除痛苦。如果我們能夠自然而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執著、隱瞞或防禦我們的痛苦,對我們而言,將更具有治療效果。透過深呼吸和哭泣纾解壓力,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當情緒激起時,我們必須去感覺,但不可以卷入痛苦之中,或讓問題對我們造成不必要的強烈影響,致使它根植在我們的心中,並且加深我們的負面態度,甚至造成身體症狀。其觀念是要去除痛苦,而不是要把痛苦挖得那麼深,以致于傷害到自己。憂慮我們的憂慮,只會讓問題惡化,不會變好。杜竹千仁波切說:

   如果不對問題感到焦慮,即使是巨大的痛苦,我們的心力都可以幫助我們輕易地承受。我們將會感覺痛苦就像棉花一般的輕和空虛。但如果我們心懷焦慮,就會使小小的痛苦變得無法忍受。譬如,當我們正在想一個女孩子的漂亮時,即使我們嘗試去掉欲望,我們將如欲火燒身般的難過。同理,如果我們專注于痛苦的痛苦特色,將無法發展出容忍的能力。

   正在受苦的時候,我們需要開放,不要嘗試強迫我們的感覺進入某些僵硬的期待。有些問題立刻就可以治療,其他問題則需要長時間才能治療。譬如,悲傷可以是一種非常龐大的情緒。我們應該給予悲傷本身所需的空間來治療,不要爲自己訂下時間表。嘗試趕走悲傷,就好像要河川依照我們的規劃停下來。河川必須一直流下去,首先是涓涓細流,最後會流出自己的河道。如果我們要求迅速停住或否認悲傷,它也許會隱沒起來,而在某種程度上成年累月地傷害我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