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清淨見

  第一部 清 淨 見

  

   清淨見就是把一切都看成清淨的、圓滿的、和平的、喜悅的、覺悟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會有種種麻煩。不過,佛教認爲就麻煩的終極性質而言,它們都像是海面上的波浪,但海底任舊是平靜的

   把事情看成正面或負面的習慣,都是在我們心中養成的。我們心中的情緒鎖鏈——喜歡和不喜歡、貪欲和嗔恨——將産生更多的痛苦和貪欲。對每一個情景抱持正面的態度,並且深深地感覺正面的能量,就是轉化習氣的方法。

   清淨見就是把一切都看成清淨的、圓滿的、和平的、喜悅的、覺悟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會有種種麻煩。不過,佛教認爲就麻煩的終極性質而言,它們都像是海面上的波浪,但海底仍舊是平靜的。

   我們可以在困難的經驗中發現和平,並且把某些事情看成是正面的,即使它在表面上狂暴不息。如果要把某些在表面上是極端負面的事情看成是和平的,就必須有意識地承認心中的和平感覺,並且安住在那種經驗中。

   不管是負面或正面,一切見解都決定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把某些事情看成是正面的,即使那只是簡單的一杯茶,都可以變成喜悅的對象。如果我們把同一杯茶看成是負面的,它就是不愉快的對象。

   不要處處都加上我們的習慣性見解,這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多麼寬廣,等待著我們去诠釋。譬如,看見一棵樹,醫生也許會把它看成藥物或毒品的來源;商人會計算它的經濟價值;木匠也許會衡量它的建築潛力;科學家也許會分析它的化學成分和電能;醉漢也許會把它看成在頭頂上旋轉的輪子;詩人也許會沈醉在它的美麗之中;基督徒也許會發出贊美神創造萬物的禱詞;佛教徒也許會把它看成因果緣起的顯現,或終極和平的表示。

   擴大我們的見解,可以放松對于自我的執著,讓我們體悟到自己的心理造作和習慣如何阻礙我們的安詳本性。崔津洛措(TsultrimLodro)寫道:

   解脫身、心、物的叁種障礙習氣,

   它們將呈現出佛身、智慧和佛土。

   在這裏我們必須記住,佛教訓練的目標並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前往一個更好的世界或天堂。我們在這一世界就可以發現和平,但由于我們本具的和平天性常常受到障蔽,我們就像受傷的人曆經生命的摧殘而踉跄難行。清淨見可以治療我們。如果我們訓練自己的心把困難看成是正面的,即使是非常困難的問題,都可以變成喜悅而非痛苦的來源。

   痛苦可以是偉大的老師。失望可以喚醒我們。如果生命是容易的,我們也許永遠都體會不到真正的和平。萬一我們破了財,可以啓發我們去發現真理;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不要那麼在意金錢,應該明了和平及力量的涵義。有些赤貧的人們非常快樂。這表示痛哭是相對的感覺,不管外境如何,心都可以找到快樂。

   我們習慣把“自我”看成是恒常的,但事實上,我們的一切幻想就都崩潰了,被掃除得一幹一淨

   我們必須記住,和平隱蔽在表面憂慮的暴風之下。我們可以借著善巧處理生命問題而治療我們的痛苦。一切都是無常的,都不斷在改變。不要把改變看成是負面的,要把它看成是正面的,好好利用它。無常的東西由于改變了性質,會讓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只要我們如此選擇。

   即使是最困難的問題,諸如嚴重的疾病和身體的衰老,都可以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我們習慣把“自我”看成是恒常的,但事實上,我們的一切幻想就都崩潰了,被掃除的一幹一淨,就好像第一波海浪沖來,就把沙堡沖刷到海裏去。家庭、房子、工作、一切生命中的珍寶,有一天都將消失。

   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時刻,譬如罹患致命的重病或死亡即將逼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喜悅和正面的機會。就在那個當下,也許可以讓我們看到放下自我的真理。

   吉美·嘎惟·紐古(JigmeGyalweNyugu)回憶年輕時的一次朝聖之旅,他跟著他的老師兼師兄,第一世杜竹千仁波切,行經藏中雅魯(Yadrog)區的無人荒野。他的老師病笃,卻保持非常愉快。吉美·嘎惟·紐古寫道:

   當我們師徒攀下魯谷時,杜竹千喇嘛由于空氣稀薄的變化和風濕症而痛楚不堪。他一直在承受極端的痛苦,變得非常虛弱,幾乎就要死去。除了一小塊腐肉和一罐油之外,我們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吃。我們甚至連一湯勺的糌粑都沒有。我們只能喝紅茶。

   在他坐來休息過後,爲了讓他起來,我必須用雙手使盡全力扶他。雖然他的身體病得很嚴重,他卻一點也不沮喪,反而說:“哦!今天我有機會做點苦修,在我的狂亂凡夫身和貪婪傷害心之上施加壓力。我正在爲我的寶貴人生達成意義。……毫無疑問的,我正在通過的艱苦經驗,是由于多生累劫以來積聚功德和淨化業障所産生的福報。”在他的心中有大喜悅。

   我也充滿喜悅,想著:“太棒了,這位上師正在修持佛陀的教法:“永遠信受奉行佛法,即使是越火牆刀田。””

   偶爾當喇嘛沒注意時,我也會放聲大哭,想著:“這位聖人即將死在這個沒有其他人看得見或聽得到的地方。”

   我們的目標是在發展一種改變痛苦的影響力和見解的態度

   透過禅修和訓練,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放松我們的執著。過去困擾我們的身體痛苦,將變得不那麼激烈,甚至完全消失。大家都知道,有些人比其他人還能忍受痛苦。有些人在看牙醫時根本不需要麻醉,其他人卻在事前就感到痛。

   這裏不是在談受虐狂——爲痛苦而尋找痛苦。反之,我們的目標是在發展一種改變痛苦的影響力和見解的態度。如果我們有劇烈的牙痛而又無法立刻看牙醫時,可以嘗試放,不把牙痛看成是負面的。只要不過分在意和憂慮,我們就可以不把痛看成那麼嚴重。

   對痛苦抱持清靜見,就是將痛苦視爲一項正面而富有啓發性的機會,可以讓我們練習放下自我。在非常高層次的技巧中,不僅可以把痛苦了解成正面的,也可以直

   接感受到一切都是喜悅的——不論是日常的快樂經驗,或大多數人歸類爲負面的身體痛苦。

   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每一個經驗都轉化稱快樂,即使身體很虛弱、受傷或衰老,他的心理將是安詳的。澤列·耐曹·朗措(TseleNatshogRangtrol)如此描述嘎舉派(KagyuSchool)大師尚仁波切(ZhangRinpoche):

   當尚仁波切已經圓滿“方便道”的悟證和經驗時,他那些腳被戳、頭被石頭擊傷等種種經驗,都立刻在他心中生起快樂和開放的結合。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清靜見的修習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即使沒有完成最高層次的修習,正面的態度將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更輕松有效地處理一切問題。

   不過,在能夠實際獲得這種修習的利益之前,我們必須先對它打開我們的心。大多數人並不認爲我們可以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看成是正面的。我們說:“這不誠實,生命並不是像這個樣子。”“我不夠堅強或好得足以這麼感覺。”“某些情景確實太恐怖了。”

   有幾點應該牢記在心。第一,記住最大的問題是:各種經驗在本質上確實是開放的,但我們卻堅持加上不同的概念。晚上和白天既不是好,也不是壞,但如果我們決定只要白天,討厭晚上,那麼晚上就會變成是可憎的。

   第二,我們不應該以執著的方式,對我們的麻煩和負面經驗加以認同。即使烏雲會障蔽我們的真性,但我們實際上是安詳的。本質上是圓滿的。我們必須覺得自己和別人都是好的,對真實的自己感到快樂。

   最後,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確實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外貌,找到快樂和安詳,從負面走向正面。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達到這種目的——知識的、情緒的和精神的。在治療之道上,我們所經驗的一切都可以幫助我們。

   在佛教中,菩薩是一個開悟的人,他活著是爲了幫助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度過喜樂和悲傷。偉大文殊菩薩有一次在佛陀本人的面前,教導其他的弟子如何讓每一個情境都能在我們心中啓發治療的力量。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中說:

   當菩薩看人們有許多愛時,他必須這麼想:

   “願一切衆生對于佛法都有許多的愛和奉獻。”當菩薩看到人們有許多恨,他必須這麼想:“願一切衆生對于一切有爲法都有恨的感覺,以便能夠努力尋求解脫。”當菩薩看到人們有許多快樂時,他必須這麼想:“願一切衆生都能獲得成佛的喜悅財富而非常快樂。”當菩薩看到人們有痛苦時,他必須這麼想:“願一切衆生的痛苦因爲在他們心中所播下的菩提種而得到纾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