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第四章 培養信心

  第一部 第四章 培養信心

   借著承認我們的進步,我們將對自己的能力當下生起信心。

   在學習如何訓練我們的心和開發我們的力量時,信心是我們最好的盟友。我們需要對自己和所修的道有信心。如果缺乏信心,那麼我們半發願的心,也許連半生不熟的成果都無法完成。

   現代文明已經帶給我們許多可觀的利益,但似乎許多人,

   尤其是生活在競爭社會的人們,都覺得有罪惡感或不值得

   我們許多人都缺乏自信。我們覺得毫無希望、一事無成,虛弱得無法追求任何更高的目標。缺乏信心可能是源自心理性格或青少年時期的教育。如果是心理性格,就比較難以改變;但如果是青少年時期的教育阻礙了我們的成長,想要改變和成長就不怎麼困難。

   罪惡感是對教法的利益構成障礙的最常見因素。現代文明已經帶給我們許多可觀的利益,但似乎許多人,尤其是生活在競爭社會的人們,都覺得有罪惡感或不值得。有些人也許會說:“我不值得快樂,那是其他人、幸運兒的事。”或者也許會說:“這對別人有用,對我沒有用。”或“當許多人還在掙紮的時候,讓我得到安詳是不公平的。”

   如果我們是真誠地認爲有自私之虞,那麼這種良好的態度值得贊賞。如果我們尊敬和關懷別人甚于自己,那就是佛教修行的中心,也是一種會自然地帶給我們更多力量和開放性的態度。但那些罪惡感大部分都只是我們不安全感的掩蔽而已,是另一種形式的執著自我,是不努力改善我們生活的借口。自暴自棄和抗拒快樂安詳,都是不理性的心態,有如說:“因此我餓,所以我不想吃。”

   圍繞在我們四周的競爭氣氛,是使我們缺乏信心的一個原因。從幼稚園開始,許多小孩子就養成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習慣,因爲班上有其他同學比他們還好,那些我同學才值得贊美。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出類拔萃是一項被高度肯定的商品。

   經常被成人責罵和反唇相譏的小孩子,都會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罪惡感。有些父母責怪他們的孩子一無事成,甚至在他們鼓勵孩子的時候,如果不是出諸無條件的愛,可能都會變成壓力。

   如果我們在生命中有任何正面的素質,不管它多小,

   都要訓練自己去注意它,並感到欣慰

   不管是什麼原因形成自暴自棄的罪惡感,一個強有力的藥方是體悟我們的真性圓滿無缺。如果了解這一點,信心和成就將當下在我們自身生起。承認這種了解的重要性是至關重要的。至少在概念的層次上是如此。因此,如果我們在生命中有任何正面的素質,不管它多小,都要訓練自己去注意它,並感到欣慰。這是建立正面心態的方法。當我們經驗到正面的能量並加以接受時,即使它是從某些簡單的經驗中産生的,都將帶來滿足感,讓我們得以發展更大的喜悅和成就感。

   我們純淨的本性不只是爲了建立信心而虛構的東西而已,

   它是建立在最高的真理之上

   幾百年前,有一次嚴重的饑荒橫掃西藏某個深谷。一位父親眼看自己和孩子們不可能再活太久,因爲他們的糧食都已經吃完了。因此,他把一些袋子裝滿灰,用繩子吊在天花板上,告訴他的孩子說:“在那些袋子內還有很多糌巴,但我們必須儲存著以備將來。”(糌巴是西藏人的主食,以大麥粉烘焙製成)後來父親餓死,但孩子們卻活了下來,而得到救援。雖然他們比父親還虛弱,卻因爲相信還有食物而幸存。他們的父親卻因爲喪失了希望而餓死。

   當然,這個故事的寓意在于信心能給予身心強大的力量。不過,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它所顯示的真理比故事的細節還具有啓發作用。與糌巴袋不同的是,我們純淨的本性不只是爲了建立信心而虛構的東西而已,它是建立在最高的真理之上。

   對我們自己和治療練習具備信心,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我們充滿了無止境的疑惑和恐懼。但只要我們能夠中斷日常習慣,投身于訓練,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都可以經驗到某些真正的利益。

   千萬不要住于罪惡感之上,我們只需獻身于改進技巧,發展慈悲心和開放性。在修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將發現我們的甯靜和正面態度已經成長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