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專 注
從事任何精神訓練或心理活動,都必須專注。學習如何專注,可以讓我們的心堅強、清明而平靜。專注可以保護我們的內在智慧,就像蠟燭的火焰受到庇護,不被風吹熄一般。
加強專注的佛教訓練包含兩個方法:向內和向外
對佛教而言,專注在具有精神意義的對象上,可産生正面的能量、加持和善業。不過,我們幾乎可以用任何事物來練習心的專注,不管它是具體的東西或心理的影像,也不管它是否具有精神上的意義。
加強專注的佛教訓練包含兩個方法:向內和向外。向內法是專注在你自己的身體上,譬如,把身體觀想成佛菩薩或骷髅。我們也可以專注在諸如呼吸之類的身體成分上,或把身體觀想成清靜的光或喜悅。向外法是專注在佛像、佛國淨土或其他觀想上。
如果心不能專注,即使是的長年累月的練習,雖然有其功德,也只能産生很少的智慧。寂天菩薩提醒我們:
體悟真理的佛陀說:
一切的誦念和苦修,
即使你已長久練習,
如果只是以散亂心,
其效果將是很有限。
發展專注的第一步,就是把我們的散亂心安定下來。下面所介紹的治療練習中,會看到某些集中散亂心的技巧,不僅能增進我們的禅修能力,也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外觀。
如果你的心覺得被困住或被壓抑,最好不要僵硬地強迫它進入專注
一旦我們覺得心智阻塞時,就要加強我們的專注能力。有經驗的禅修者有時候會觀想一支狹長的管子,利用想象力從管子看出去,借此磨煉他們的專注力。另一種方法就是專注在單一的小點上,而非較大的影像。
如果我們需要練習專注,喚醒我們的心,或讓我們的感覺變得敏銳,就必須稍稍專注在心的修煉上。不過,我們的心常常過于區辨和敏感。如果你的心覺得被困住或被壓抑,最好不要僵硬地強迫它進入專注。那些覺得被心理壓力和憂慮所束縛的人,將發現很有纾解作用的方法是打開他們的覺察力,而非全神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