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人生的要務是什麼?

  第一部 人生的要務是什麼?

   食、衣、住、健康、關懷和教育都是維持寶貴人生的要件。我們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必須彼此尊重,也必須尊重助益他人的基本需要和機構。除此之外,外界的東西,沒有哪一樣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安甯、精力、智慧這些生命的偉大禮物。其他的生活物品,大多數都只是滿足我們的貪心、崇拜,以及突顯我們的自我、緊縛我們的執著的工具而已。當我們累積世俗的快樂時,就會加強我們的追求更多世俗快樂的欲望。《普曜經》(lalitavistarasutra)說:

   你對于欲樂的欣悅,

   將像飲用鹽水一般,

   永遠無法帶來滿足。

   富人和窮人一樣受苦,因爲外在的憂慮來自欲望。即使是億萬富翁也有憤怒、絕望、沮喪的苦。他們很少享有真正的安甯與和平。只是憂慮現有的會失去或如何獲取現在所沒有的。他們不能欣賞自己,活著只是爲了那些吸引或奴役他們的東西。賺錢本身並不會産生痛苦;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外在的財物,才是扼殺喜悅與安甯的劊子手

   同樣情況,窮人也被生存的掙紮所困住。他們甚至不敢享受他們所僅有的那一點點東西,因爲害怕引來更多的痛苦。德蕾莎修女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說了這個故事:有一次加爾各答的修女領頭一個孤兒,給他一塊面包。小孩子吃掉一半,不肯再吃剩下的一半。問他爲什麼不吃,他回答:“如果我把整塊面包都吃了,下一塊面包要從哪裏來呢?”經過一再保證他會有更多的面包之後,他才吃掉剩下的那一半面包。

   盡管現代文明進步、物質發展,許多人仍然無法過有意義的生活。不管我們是富人、窮人或中産階級,都必須小心翼翼地切勿因過分看重物質快樂,以致犧牲了我們的真性。如果我們把全部精神都花在思慮世俗的東西和如何贏得更好的食物、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金錢、聲望和肯定等外物,我們將喪失最寶貴的東西。

   心靈是“大腦的黴菌”——我們把自己從快樂的真正來源切斷了

   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我們毫不相幹的每一件事情上——離我們的真我越遠的,我們就認爲越重要。我們把財務和身體看得比心靈重要,把外表看得比健康重要,把工作看得比家庭生活重要。我們認同身體,卻把心靈看成身體的工具——誠如有人開玩笑地說,心靈是“大腦的黴菌”——我們把自己的快樂的真正來源切斷了。我們爲自己的家庭積聚財物,卻不照顧我們的心靈和身體,然而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條件是快樂的心靈和健康的身體。

   我還住在西藏的時候,有一次一位我認識的人正在劈柴,不小心用斧頭砍穿他的新鞋子。很幸運的是,他的腳並未受傷。但在像西藏這麼貧窮的地方,皮革相當昂貴。他天真地說:“如果我沒有穿鞋子,受傷的會是我的腳,腳總是會痊愈的。太糟了!被砍穿的卻是我的新鞋子,它永遠被不好!”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很可笑。但人們總是把物質擺在第一位,身體第二位,心靈第叁位,完全是本末倒置。

   雖然我們也許會說:“我想要安詳和強壯。”但我們真正看重的——並得到回報的——卻是野心、進取,借此去獲得我們的物質需求,而非滋養我們內在力量的身心平衡或甯靜。雖然我們聲稱工作是爲了擁有一個快樂的家,我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卻多于跟家人營造家庭生活。

   我們像蜜蜂般地活著,蜜蜂把全部生命都花在采蜜上,最後卻把蜜拱手給了別人,享受不到自己辛苦一生的果實。我們把賺得的錢——以及它所買來的虛張聲勢的生活方式——看得比工作目的還重要,沒有考慮到工作是否對我們自己和別人有益。我們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來賺錢,到頭來卻借著喝酒來纾緩工作壓力,甚至罹患各種潰瘍。金錢已經變成許多人的主人、意義和終極目標。

   我們怎麼能夠爲了體驗充滿問題的生命,

   而喪失寶貴的、安甯的中心與快樂的生活

   如果我們試著修心以改善我們的態度和素質,現代社會就把我們貼上自私、不實際和懶惰的標簽。會受到高度贊賞的,是在物質上具有生産力的人,而非精神之道的追求者。如果我們留在家裏,關照生命的中心和殿堂,人們就會把我們看成無能的、業余的、無一技之長的。家已經被剝奪掉一切功能,變成汽車旅館、打發晚上時間的地方而已。

   必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我們怎麼能夠爲了體驗充滿問題的生命,而喪失寶貴的、安甯的中心與快樂的生活?在現代世界裏,不僅升鬥小民,甚至許多精神大師,都覺得被迫去追求現代的物質文化。一個古老的故事,傳達了這種情境的諷刺局面:

   從前在印度,預言家預測七天內將有一場豪雨,誰喝了雨水就會變成神經病。降雨的時候,國王因爲貯存足夠的清水,所以沒有變成神經病。但老百姓很快就用完了清水,一個一個變成神經病。他們立刻指摘國王是神經病。因此,國王爲了了解他的百姓,並且和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去感覺,就喝下雨水,跟他的子民一樣地變成神經病。

   我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或必須忽略現代生活的體系。基本需要如果的不到滿足,我們是無法活下去的;我們必須務實地觀照每一件事情。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是誰,我們站在哪裏,真正有價值的是什麼,如何活在世界上。

   如果我們漫不經心,讓執著心變得僵硬而緊張,我們的不良習慣就會吃掉我們的安甯感。《自說經》(Udanavarga)說:

   從鐵生出鏽,

   鏽吃掉了鐵。

   我們造惡業,

   因業力牽引,

   將墮落地獄。

   一件發生在我早年生涯中的小事,讓我終生難忘。我和若幹朋友抵達卡林邦(Kalimpong),這是印度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個美麗城鎮。我們已經人疲馬乏,饑腸辘辘,卻又阮囊羞澀,不能上館子。

   我去尋找石頭和木柴做爐竈。走到山的另一邊時,我看見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和尚,臉大大的,眼睛細細的卻閃爍著光芒。從他的圓臉和高顴骨,我判斷他是來自蒙古的喇嘛。他坐在一棟老房子背後的矮小房間內,他禅坐、閱讀、煮東西、睡覺、與別人交談,整天盤腿坐在同一張床上。牆上供著小佛龛,擺些法器和經書。他的床邊有一個非常小的餐桌,也充當他的書桌。桌子旁邊是一個小小的煤炭爐,用來煮簡單的食物。

   他露出仁慈而喜悅的微笑,問我:“你在找什麼?”我說:“我們剛來到這裏,我正在找燃料和做爐子的東西,好煮個茶。”他以安慰的語調說:“我這裏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吃,但何不跟我一起分享我正在准備的食物?”我謝謝他,卻婉拒了他的好意。我的朋友還在等著呢!然後,他說:“稍待一會兒。我就快煮好了,你可以借我的爐子,爐裏有足夠的煤炭可以讓你煮茶。”

   我被我所看到的嚇到了。他很老,似乎連照顧自己都很艱困。不過,他的小眼睛卻充滿仁慈,優雅而莊嚴的臉龐充滿喜悅,他開放的心充滿與人分享的渴望,他的心是甯靜的。雖然他和我素昧平生,卻把我當成老朋友一般地講話。一種刺痛般的幸福、安詳、喜悅和驚訝感覺流遍我的全身。我覺得由于他的心理性質和精神力量,他就像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的人,光芒四射。不過,就物質世界而言,他是無家可歸的、沒有工作、渺無希望。他沒有儲蓄,沒有收入,沒有家庭的支持,沒有社會資源,沒有政府的支持,沒有國家,沒有未來。最難堪的,他是流落異邦的難民,甚至無法跟本地人溝通。即使是在今天,每當我想起他,都會贊歎不已地搖頭,由衷激賞他的一切。我必須補充說明,在我遇見的人們當中,他並非唯一具有那種情操的人。平凡而偉大的心靈比比解皆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