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如何活在世間
有些人認爲,佛教是那些爲達到快樂境界而離群索居的人的宗教。這完全不是對佛教的正確描繪。佛教徒是全心全力投入生命的。治療之道並不排除困難和問題;事實上,它是擁抱著它們,當成是體悟我們真性的途徑。
我們可以采取務實和策略,來處理表面上似乎是完全負面的問題。如果我們處在痛苦的情境下,就必須承認它,與它和解,並且這麼想:“有點糟糕,卻還好。”如果我們不歇斯底裏地面對這個情境的話,就不會做負面的聯想,它的沖擊將慢慢減小,因爲生命中的一切遭遇都是無常的,遲早總會過去。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平靜地踏上治療的下一步,並有信心還會讓外境擊敗我們的內心智慧。
佛教認爲,究實而言,情緒既非善亦非惡。我們必須接受並歡迎我們的一切感覺。同時,我們不可以讓狂亂或毀滅性的情緒所控製。如果我們很容易産生貪愛、執著、混亂或仇恨,最好想想“我該做些什麼”,而非“我要做些什麼”。進入治療之道時,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發心,必須讓我們的心指導情緒。
執著使我們變成苦樂變化無常的輪回之輪的犧牲品。當我們放下自我,並發現真實安詳的中心時,我們就會恍然大悟;並沒有那麼必要執著善和惡、苦和樂、彼和此、“我”和“他們”的概念
如果依靠身外物作爲滿足和最終來源,我們將會覺得自己好像乘坐在滿意和失意的雲霄飛車上。執著使我們變成苦樂變化無常的輪回之輪的犧牲品。當我們放下自我,並發現真實安詳的中心時,我們就會恍然大悟:並沒有那麼必要執著善和惡、苦和樂、彼和此、“我”和“他們”的概念。許多宗教和哲學都強調,不可過分認同自我。著名的印度教經典《奧義書》(Upanishads),把這種自我認同比喻爲陷阱:“只要想著“這是我”和“這是我的”,人們就與他的自我捆綁在一起,就好像鳥被羅網困住。”
當我們知道生活的真正需要,就比較容易産生平衡的生活
留意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真正需要,是發現和平的途徑;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經常涉入世間。掙紮不必然是壞事,我們可以學習把生命中的掙紮看成是有趣的挑戰。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在追求任何目標的時候,不管追求的是俗的或精神和目標,執著將耗盡我們的一切精力,把我們困在自私之中。當我們知道生活的真正需要,就比較容易産生平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