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我們都是佛

  第一部 我們都是佛

   佛教徒從相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在我們的真性中,我們全都是佛。不過,我們的佛性卻被源自我執的業力所遮蔽了,就好像太陽被雲遮住一般。

   一切衆生的真性都是同樣圓滿的。我們知道,當我們的心自然、放松,並從使我們懊惱的心理或情緒壓力和情境解脫時,我們就會經驗到安甯。這證明無雜染的心性是安甯的、不痛苦的。雖然真性就在我們心中的這種智慧被煩惱所遮蔽了,但它仍然是圓滿清淨的。大乘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Nagarjuna)寫道:

   地裏的水不受汙染。

   同樣情形,

   煩惱中的智慧也不受汙染。

   龍樹把“安詳與自在”稱爲我們自己的“無上界”,只要我們能夠體證,它隨時都在我們自身之中:

   在孕婦的子宮內,

   雖然有孩子,我們卻看不見。

   同樣情形,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無上界”,

   因爲它已經被煩惱所遮蔽。

   安詳就在我們自身之內;我們不必往外尋找。利用佛教徒所謂的“方便法門”(包括禅修),我們就可以發掘這個無上的神聖殿堂。對于這個“大開放、心與宇宙合一”的無上界,龍樹如此描述:

   如同攪動牛乳,

   它的精華(牛油)就會純潔地呈現,

   只要淨化煩惱,

   “無上界”就會純潔地顯現。

   如同瓶中的燈顯現不出來,

   我們也看不到被包裹在煩惱瓶中的“無上界”。

   只要在瓶子的任何部位挖一個孔,

   燈光就會從那個部位發射出來。

   當煩惱的瓶子被金剛禅定所摧毀,

   光立刻射發到無邊的虛空。

   佛性就是覺悟,就是“無我”。它是全體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詳、

   開放、無我、一體和喜悅

   釋迦牟尼佛《亥金剛》(Haivajra)中說:

   衆生的自性就是佛,

   但他們的自性卻被偶然出現的煩惱所遮蔽。

   當煩惱淨化之後,

   衆生自己就是佛。

   佛性就是覺悟,就是“無我”。它是全體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詳、開放、無我、一體和喜悅。對大多數人來說,完全體證覺悟的景象,是非常陌生而難以理解的。本書目的不在超越自我,不在安全覺悟,只是要稍微放松我們對于自我的執著,變得更快樂、更健康。即使如此,了解何謂完全開放和一體,還是有幫助的。

   “瀕死經驗”的故事可以提供我們的智慧。許多有過瀕死經驗的人都提到,他們會經過一條隧道,並且碰觸到一道白光,給他們極樂與安詳的感覺。但是,光並非與那種經驗有所分離。光“是”安詳。他們是光。一般人看到,都有主客的對立;但他們經驗的光卻非如此,光、安詳、人叁者一體的。

   在某個瀕死故事裏,有一個人提到他回顧了自生至死所發生的每一件事——不是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而是整個生命同時呈現。他不僅是以眼睛看,或以耳聽,或以心感;他能夠清晰而全然地覺察到、知和感覺,叁者之間毫無區別。在這個個案中,一切區限都消失了,只有一體感。由于是一體不二,所以沒有痛苦或沖突,因爲只有多于一個以上時,才會有沖突存在。

   佛教徒對于此類經驗會特別感到興趣,因爲它們可能是“法性光明中陰”的瞥見。所謂法性光明中陰,就是死後的過渡期。對于真理如果有某種體悟的人,在這個期間將超越一般的空間、時間和概念。此類故事不僅是有關死亡的經驗而已,還告訴我們可能在活著時就可以發生的覺悟經驗。

   覺悟的心,其實並非像一般人所認爲的那麼遙不可及。開放性就在我們的內心之中,雖然我們也許無法隨時認出它。在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時刻,或甚至日常生活中的驚鴻一瞥,都可以經驗到它。我們不必等到接近死亡。雖然瀕死故事可以發人深省,也很有趣,但覺悟不只是某一個故事而已。它不是“這個”經驗,也不是“那個”看待或存有的方式。完全的開放性,已經脫離“存在”和“不存在”的極端;它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或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換言之,完全的開放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