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我們爲什麼受苦
我們的心,産生苦和樂的經驗,而發現安詳的能力則完全操之在我。心的真性,其實是安詳而開悟的。任何人只要了解這一點,就已經踏上智慧之路。
佛教以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爲中心。從絕對真理(第一義谛)的角度來看,心和宇宙的真性是開悟、安詳、圓滿的。藏傳佛教甯瑪派以“心的真性”來表示“覺醒和開放的統一”。
相對真理(世俗谛)認爲在整個日常生活中,亦即在變動無常的生死輪回中,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經驗到的,無非是苦、無常和迷惑,因爲真性已經被我執所産生的習氣和煩惱所遮蔽。
“我”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錢的我,觀念的我
在西方思想中,“我”通常是指人格我,或“我、受格的我、我所有”的自我意識。佛教涵括各種意義的我,更把“我”當成我們執著以爲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任何現象或事物。“我”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錢的我,觀念的我。
如果執著這些,我們即是在以對立的方式經驗它們:一個主體執著另一個客體。這時候,心開始起分別,把各種事物加以分離並貼上標簽,譬如說“我”喜歡“這個”,或“我”不喜歡“這個”。我們也許會想,“這個”是好的。執著就産生;或“這個”是不好的,痛苦就尾隨而來。我們也許會渴望我們缺乏的東西,或恐懼我們已經有的東西,或因爲失去它而感到沮喪。當我們的心因爲這些思緒而繃得越來越緊,我們就會感覺老于世故來越興奮或痛苦,這就是苦的輪回。
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自我並不真實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堅實的,而只是由心貼附上的一種指稱。自我也不是獨立的實體。佛教認爲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沒有真正獨立的品質或性質
因爲我們的“相對”心或凡夫心在作祟,我們就執著自我爲堅定固實的。然而,自我只是一種幻影罷了,因爲輪回經驗的一切都是短暫、改變和不斷壞滅的。我們的凡夫心把自我當成真實存在的獨立實體。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自我並不真實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堅實的。而只是由心貼附上的一種指稱。自我也不是獨立的實體。佛教認爲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沒有真正獨立的品質或性質。
在佛教裏,因果律稱爲“業”。每一個動作都會産生相應的(果);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種子長成綠芽,然後長成樹,然後長成果實和花,花果又生産種子。這是非常簡單的因果例子。最偉大的大乘形而上學作家世親(Vasu-bandhu)說:“由于業(種子),不同的世界就因而産生了。”
執著産生負面的業——負面的傾向和習慣。但並非一切的業都是負面的,然而有些人誤以爲如此。我們也可以製造正面的業,這就是治療的關鍵所在。對于自我執著不放,就會産生負面的業。正面的業放松那種執著,當我們放松時,就可以發現我們平靜的中心,並變得越來越快樂、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