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禅修、心與身

  第一部 禅修、心與身

   透過禅修來治療,並不局限于某一個宗教信仰。今天,許多接受傳統西方醫學訓練的醫生,都推薦以古老的禅修方法做爲恢複和維持身心健康的途徑。這些法門很少提到佛教徒所謂的真性或大開放的經驗;反之,卻強調觀想和積極態度、積極能量的培養。在許多情況下,起因于心裏壓力,並因爲惡化的高血壓,特別可以借由這類替代性治療方法獲得改善。有些醫生則推薦把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緊崩的部位,然後有意識地放松這些肌肉,就可以達到舒緩和放松的效果。這種技巧似佛教的修行法門:承認某個問題的存在,然後放下對它的執著。

   禅修可以降低血壓、脈搏和血液中的壓力荷爾蒙。它能改變腦波的

   模式,減低興奮的程度……也能提高痛閥,降低生物老化。

   ……總之,它能減低身心的疲准,幫助人們活得更好、更長壽

   治療如果能夠輔以精神信仰或禅修經驗,則效果最大。哈佛醫學院的哈伯·班遜(HerdertBenson)醫師是放松反應論(RelaxationResponse)的創始人,他寫道:“如果你真正相信你的個人哲學或宗教信仰——如果你把心和靈都奉獻給你的世界觀——你確實可以獲得意料之外的身心利益。”

   耶魯大學的外科醫師伯尼·席格爾(BernieSiegel)教授,描述禅修的若幹利益:“禅修可以降低血壓、脈搏和血液中的壓力荷爾蒙。它能改變腦波的模式,減低興奮的程度……也能提高痛閥,降低生物老化。……總之,它能減低身心的疲准,幫助人們活得更好、更長壽。”

   許多記者,如比爾·莫恰斯(BillMoyers)很早就注意到身心對健康的關系。在根據美國公共電視網(PublicBroad-casringSysrem)系列節目所寫成的《身心桃花源》(HealingandtheMind)一書中,莫怡斯在導論中表示:

   我想,我長久以來一直對身心的關系感興趣,而我卻生長在一個把兩者截然劃分的文化中。……可是在這個身心被分離的世界裏,每天的日常話語都是把身心視爲一個整體的。“伯朗太太一定是死于傷心過度的——在她丈夫去世之前,她從未生過病。”我的父母談到我們那位雜貨商朋友時,說他“憂心成疾。”早在諾曼·柯辛(NormanCousins)出書描述他如何因爲看邁克思兄弟公司(MarxBrothers)製作的《誠實照相機》(CandidCamera)電影和錄影帶而治療重病之前,我的叔父卡爾就已經相信大笑可以減輕疾病。

   近年來,西方醫學已經開始深入探討身心科學,並檢視心、情緒和健康的關系。一九七O年代,研究者發現所謂“神經傳導素”(neurotranamitters)的證據——腦部會發出和接收傳導訊息的化學物質。某些稱爲腦內啡(endorphins)和腦啡肽(enkephalins)的神經傳導素,扮演著“自然止痛劑”的角色。其余的神經傳導素則關系到某些心態,如憤怒、滿足或心理疾病。

   目前學者還在持續研究腦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生物性關系。雖然西方醫學還不是本書主題,這個領域的發現還是非常有趣。有關身心科學和新證據,總是受到歡迎的,而且能裨益許多人。然而,研究背後的基本觀念實際上是非常古老的。早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理論提出之前,數世紀以來,佛教就已經相信心的重要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