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西藏醫學的精神治療法

  第一部 西藏醫學的精神治療法

   佛教認爲心産生治療的能量,固體而穩定的身則給予這些能量呈現的基礎,並加以集中和強化。西藏醫學的主要典範是《四部醫績》(FourTantras,Gyudzhi),西藏人視之爲伏藏(mysticalrevelation,terma),于十一世紀由惹哇·龔榭(TrawaNgonshey)所發現。依據這些古老的醫典,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對“我”的執著。從我執所産生的心毒是貪、嗔、癡。

   身病可分爲叁大類:

   由貪引起風大或能量不調,一般都是集中在下半身,屬于寒性。

   由嗔引起膽汁不調,一般都是集中在上半身,屬于熱性。

   由癡引起黏液不調,一般都是集中在頭部,屬于寒性。

   根據西藏醫學,身心健康的最佳藥物

   是活得安祥,無憂無惱、放下我執

   貪、嗔、癡這叁個分類,以及跟它們相關的溫度屬性,在今天仍然很有用,可以依據個人的情緒狀況和性質,來決定哪一種禅修法門最有幫助。

   根據西藏醫學,身心健康的最佳藥物是活得安祥,無憂無惱、放下我執。

   本書提到好幾遍的“我”,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佛教對于“我”的觀點,有時候很難讓外人了解。雖然禅修時可以不必知道“我”是什麼,但有關“我”基本了解,將有助于進行本書後面提到的治療練習。

   當我們提到偉大的真理時,往往言語道斷。在日常用語中,談到“我自己”和“你自己”是十分自然的事,也沒什麼壞處。我想大家都可以同意,了解自我是好的,自私則會讓我們不快樂。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討佛教對于“我”到度有什麼更深入的看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