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任何人都能獲益
以禅修來治療如此嚴重的疾病,其能力完全決定于一個人的信賴程度和修行功夫。當然,如果我們的盲腸快要破裂時,大多數人都會樂于接受手術。我提到這個真實的故事,只爲了說明心的力量,而且人們都想保持身體健康。在我們當中,精神上的大師畢竟屬于少數,但每個人都能從禅修和積極的態度獲益。就從當下開始,我們有可能活得比過去快樂、健康。
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是要讓它成爲處理日常情緒的手冊
雖然生理疾病是本書討論的主題,但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是要讓它成爲處理日常情緒的手冊。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這是最佳的起點。如果我們能夠學習知足常樂,福報自然隨之而來。本書的觀點和禅修方法,主要來自甯瑪派的教法,這是西藏佛教最古老派,可以追溯到第九世紀。它融合了叁個主要的佛教傳統: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不過,你不必一定要成爲佛教徒才能使用這本書;不幸的是,許多人卻把佛教當成釋迦牟尼佛這曆史人物所宏揚的宗教,其目的只在利益佛教徒。
人們只要心能夠開放,就可以從大自然聽到真正的道
——佛教徒所謂的“法”
佛教是世界性之道,其宗旨在體悟佛性。依據釋迦牟尼佛本人的說法,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無數的人證悟佛性。過去、現在和未來,十方世界都有佛教、佛法和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確實宏揚了後世稱爲佛教的教法。釋迦牟尼所教導的佛教,是佛法許多面貌中的一個,但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們只要心能夠開放,就可以從大自然聽到真正的道——佛教徒所謂的“法”。《法集經》(Dhat-masamgiti)說:“內心安詳的人,即使佛陀不在世,也可以從天空、牆壁和樹木聽到法。內心清淨的求道者,教法將如其所願顯現。”
佛教承認全世界人類的文化和修行、出生背景和個性都彼此不同。許多文化和宗教都有治療的傳統,提供解決痛苦的方法。即使是在西藏,佛教也有各種派別。法門不同是好的。即使有時候因爲人們的根器不同而在表面上似乎彼此矛盾。整體目的是在適合個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