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鄭振煌
佛法博大精深,常令人有望洋興歎之感,但歸納起來,可以分爲理論和實踐二門。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則是理論的應用。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修瞎練,有的著火入魔,有的極端偏鋒,甚至身毀人亡;沒有實踐的理論是說食數寶,煮沙欲成飯,終不可得。因此,古來大德無不兩者並重,如明代槃益大師在《教觀網宗》書中,開門見山就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教(理論)觀(實踐)雙美才是釋迦本懷、學佛鹄的。
但是在時空流變中,教觀雙美的佛書並不多見,教失之玄奧,觀崇尚神秘,致使平易近人、旨在治療身心問題的佛法,淪爲士子清淡的資具或佛棍欺世的魔術,豈不可悲!
西藏佛教在佛教各傳承中最難理解,也最常被誤會,因爲它“即相爲真,即事爲理,即身成佛”的主張,本來就不拒絕世間法,反而要透過世間法的觀照,悟證一體不二的真理,彙歸萬法殊相于真如空慧,當下解脫自在,無黏無縛。不識者但著于相,嗜藥成習,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幸而四十年來西藏佛教諸大師宣流法音于全球,契理契機,高樹法幢,密教精髓方得撥雲見日,爲世人所知。
凡是生而爲人,必然有人的問題,不因種族、國籍、性別、年齡、背景、時空等背景而有所不同。問題出在方寸之間,由于妄想執著,衍生心理、身體、情緒等事端,根治之道當以治心爲主,“心淨則行淨,行淨則衆生淨,衆生淨則國土淨”,故而治心又成爲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門,這與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爭相輝映。
治療的力量不是來自外物,而是出于內心,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義。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治療的最佳保證,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明心見性及成爲一切修行的重點,心性一明則萬法炳現,問題頓除。
本書提供非常詳盡和明心見性法門,有理論有實踐,堪稱契合時代需要的上乘之作。我花了十天功夫把它譯出,以報佛法長我慧命之恩。十天之內,足不出戶,無分晝夜,埋首案頭,神交菩薩,其樂何如;仰望窗外,或白雲蒼狗,或雪花片片,或芽月懸空,或飛鴻掠日,景致多變,饒有趣味,只堪心明性見者消受。
回顧這一生,難偷半日閑,“長恨此身非我有,問何時忘卻營營?”勉藉春節遁迹異邦,舍俗事抛塵念,家人短暫團聚,聊作天倫之樂,東坡雲“不應有恨”,我只能長歎“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感謝諸同事爲此書的出版費盡心力,他們都在修“忍辱波羅密”,癡癡地等了一年,才盼到我在夾縫中擠出來的十天。雖然如此,我還是深感愧疚,願一切衆生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一九九八年二月七
于加拿大多倫多雲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