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宣德十年(1435)逝世,終年八十六歲,遺體火化後,燒出舍利千顆,五彩奪目,晶瑩透剔。壤塘寺專門造了靈塔殿,將他的舍利靈塔供于其中。
冉那西日把覺囊派的教義與密法從後藏的覺囊寺帶到了康多地區,他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繼承了他的事業,使覺囊派在康多地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冉那西日在世時在壤塘一帶弘法半個多世紀,向他學過法的信衆數以萬計,僅壤塘寺裏的僧侶就達千人,在他的上首弟子中,較有影響的有十六人,其中五人在他身後依次繼任壤塘寺的主持。而將壤塘寺的影響力推向頂峰者,則是被稱爲“佛陀獅子”的嘉哇桑格(1509-1580)。
據說,對嘉哇桑格的出世,蓮花生大師在八百年前就有授記:
在那嘉絨河源奪堆地,
名叫芝隆小山溝裏面,
一對夫婦俄熱與卓瑪,
龍蛇年間生子名帶嘉。
精通講辯著作諸學識,
弘法利生興盛于東方。
將有數千比丘爲眷屬,
不知蓮花大師我所變。
未來壽元之量七十四,
若能聚僧勤修長壽咒,
當能長壽活到八十四,
一切濁世逆行迷衆生,
處理慕敬之心發祈禱,
與彼結緣衆生往兜率。
正如蓮師的授記中所言,嘉哇桑格于龍蛇年生于嘉絨河上遊芝隆的多西欽(在今壤塘縣上杜柯鄉),父親叫貢嘉·俄熱,母親叫華吉·卓瑪。這是一個貴族世家,先祖曾在嘉絨地區當哇科土王,爲康區十二萬戶之一。嘉哇桑格自小聰穎過人,十歲受居士戒,對再深奧的佛經也是一聽就懂,一點就通。十叁歲,前往壤塘寺參加法會時,被一個大活佛認出他即是被稱爲“佛聖”的前任寺主的轉世,于是將他恭迎進寺,擇吉日舉行了坐床儀式。他在修學顯密經論的同時,按覺囊派的傳統進行認真刻苦的修煉,有一次,去霞熱拉孜神山一座無人打擾的小廟閉關,面壁一次就是整整半年。十七歲,他首次登臺爲僧衆講授《時輪根本續》,開始了他的弘法活動;二十叁歲,他從大堪布貢傑瓦受了比丘戒,此後正式攝收徒衆。
嘉哇桑格在修持上卓有成就,據說能乘形狀象獅子的靈獸出入雲中,故被稱爲“佛陀獅子”,在當地信衆中享有很高威望。
明嘉靖叁十九年(1560),嘉哇桑格應召進京朝貢,爲明世宗講經說法,深得皇上嘉許,賞賜給他大量黃金和許多珍稀物品,如象牙和羊脂玉雕刻的藝術品、孔雀翎華蓋、珊瑚帽頂、官服官帽、各種佛像佛塔以及皇家內庫珍藏的鑼钹等等。除了這些珍貴的賜品,明世宗還降旨把朵麥地區的八大平壩和五座神山委賜嘉哇桑格領轄。這八大平壩是:阿如壩、貢色霞壩、則葛拉木壩、瑪隨列壩、木雅色切壩、色部根壩、頗直切瑪壩和巴拉吉木壩;五座神山是:東方牟波宇孜、宗地拉日年孜、多吉古啦甲孜、霞熱門孜和霞紮拉孜。這八壩五山的範圍遍及今青海果洛州和川西北阿壩州、甘孜州境內。
皇上還親駕禦筆,題寫诏書:“奉天承運,朕亦受此曲而基寶師灌頂,奉彼爲根本師,普天之下,尊卑人等毋須說更應予尊崇。”曲而基,在藏語中意爲“法王”,皇帝一言九鼎,在這裏實際上就等于認可了嘉哇桑格在藏地的法王地位。壤塘寺後來又被稱爲“曲而基寺”,即源于此。由這份诏書也可看出,以大明王朝帝王之尊,對全國的子民公開宣布奉嘉哇桑格爲本朝皇帝的“根本師”,這可以說是把對覺囊派代表人物的尊崇擡到天上了。
應蒙古汗王容須布黛青的一再邀請,嘉哇桑格還多次訪問了蒙古,使覺囊派的教義和修法在廣袤的蒙古草原上種下了善根。容須布黛青乃元世祖忽必烈的後裔,身爲汗王,在當地擁有相當的實力和影響。他贈給嘉哇桑格一顆沈甸甸的銅印,重兩斤半,印柄上雕製造型優美的無量壽佛像,印背上刻寫蒙、藏兩種文字,尊稱嘉哇桑格爲“彌勒怙主的幻化最勝化身”。隨同這顆銅印,他還送給嘉哇桑格一封藏文信,實際上這也是對他的蒙古臣民的一道诏書:
敬禮叁寶!長官我乃是始自先帝天神之子波爾臺吉的薛禅汗(即元世祖忽必烈)的連綿不斷的王系策青阿丹汗王之侄、平土衛江河洛旗宏巴圖爾。
對于叁界宛如旭日的化身,一切智寶師的加持,迄今壤塘活佛寶師世代相承。爲了我今生下世不出過失,爲了友情和佛教,爲了叁界友情,特別是考慮到完成蒙藏官府之善美事業,向您奉獻此印章。善哉!
自呈獻此印章和字書後,我容須布昆仲叔伯臺下的全體蒙藏人等,我全體蒙古牧部不得侵擾藏族所有牧部。若有損惱,必將懲處。應遵從喇嘛曲而基寺寶師等人之吩咐,支應差賦,如同給我一樣。爲了今生下世,不斷給喇嘛們和蒙古侍者們提供馱畜、坐騎、幹糧等至關重要。若有人揚言不遵從此字書,則速告我的蒙古侍者,同時函告我。
曾幾何時,忽必烈的金戈鐵馬馳騁南北橫掃群雄,何等風樯陣馬、威武雄壯。作爲忽必烈的後裔,容須布黛青的骠悍骁勇一如他的先祖。但是,在嘉哇桑格面前,他卻心甘情願地匍伏于地,對來自壤塘的這位大活佛大寶師表示出最虔誠的敬意。
壤塘寺在嘉哇桑格主持之下,擴建了許多殿堂、經院和佛塔,整個寺院共擁有大小殿堂等建築五百多座。尤其是被稱爲“曲而基紅色大依怙佛殿”的大佛殿,高大雄偉,氣勢恢宏,成爲當時川青地區最出名的寺院建築之一。大佛殿舉行開光典禮時,釋迦牟尼大佛像上放出許多金色光環,猶如電掣布滿天空大地,從光身中間還發出一道清晰悅耳的聲音,朗朗宣說了四句扣人心弦的偈言:
早在無量劫前證菩提,
憐憫無邊衆生之威力,
八萬賢劫清淨刹土外,
與此彌勒結緣得授記。
清晰悅耳的聲音連續宣說五遍,然後余音袅袅,漸漸消溶在金光燦爛的天空中。
嘉哇桑格還在各地興建了沃巴寺、松多寺、熱沖寺、西林寺、巴拉崗寺等一百多座壤塘寺的子寺和一百多座佛塔,範圍遍及整個朵麥藏區。
從冉那西日到嘉哇桑格,經一個半世紀風風雨雨,壤塘的覺囊派,如日中的太陽,把肜肜熱力撒遍朵藏的山山水水溝溝尕尕,壤塘一帶,成爲瞻巴拉山腳下一塊真實不虛的東方香巴拉聖域……
《叁、瞻巴拉山腳下的東方香巴拉淨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