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風建設”譜新篇

  “叁風建設”譜新篇

  記今日蘇州西園戒幢律寺

  宗舜法師

  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名歸源寺。明嘉靖年間,成爲太仆徐泰時的別墅,易名西園。後其子徐溶舍園爲寺,取名複古歸元寺。崇祯八年,茂林律師來此住持,弘揚律宗,易以今名。其後幾經滄桑,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明開法師入主律寺,遂改爲十方叢林。"文革"後,西園寺成爲全國首批正式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

  西園寺占地近7萬平方米,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建築。這些規模宏偉的殿宇與西花園、廣仁放生池等具有江南韻味的園林建築巧妙地融爲一體,形成了西園寺"寺在園中,園即寺景"的獨特風格。

  西園寺在對外開放之初,就由明開方丈、安上法師確立了"重視文化建設、重視教育發展、重視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和"學修一體、持戒習律"的發展方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道風、學風、家風。

  去年九月,安上大和尚在圓寂前的遺囑中,將西園寺多年的發展,概括爲"道風、學風、家風"的"叁風建設",並希望將這"叁風建設"長期堅持下去。現任西園戒幢律寺負責人普仁法師不僅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而且加以充實和完善,在寺院進一步深入開展以"堅持一個原則、強化二項實踐、培養叁類人才"爲內容的"叁風建設一二叁育人工程",造就佛教跨世紀的合格人才。

  一、道風建設

  良好的道風是佛教賴以生存的根本。西園寺秉承律寺的優良傳統,在"育人工程"中明確提出,開展以堅持"以戒爲師"爲根本原則的道風建設。

  在道風建設中,寺院做到了二個堅持,即堅持共修傳統、堅持學戒傳統。在上殿過堂時,僧衆一律穿統一的黃海青,比丘搭衣,先到念佛堂集合,再依次列隊進入大殿和齋堂,充分體現了僧團"身和同住"的叢林共修的精進氣氛。半月誦戒時,根據律製,增加了"教誡沙彌"內容,對警示沙彌重視戒法有一定意義。在"叁風建設"學習活動中,尤其是針對道風建設的需要,開設了《遺教經》、沙彌戒的學習課程,從戒律儀、根律儀、威儀、行護等方面給予指導,與學修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既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又體現了律寺的特色。學習沙彌戒,對沙彌而言,起到了打好基礎的作用,對比丘而言,起到了補阙拾遺的作用,爲培養合格僧才創造了良好條件。整個學習活動,對大衆樹立 "以戒爲師"的思想觀念,加強少欲、知足、安忍的內心修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爲整個道風建設創造了適宜的外部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殿過堂、布薩羯磨、共修共學等一系列嚴整的宗教實踐活動和嚴格的叢林軌範約束,使寺院在"高樹戒幢"的大道上,獲得長足的進步。

  二、學風建設

  良好的學風是佛教賴以延續的根本。西園寺在"育人工程"中明確提出,開展以強化"以學導修、以修證學"爲實踐內容的學風建設。

  面對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的缺乏對教理知識的全面把握和缺乏在實踐中善巧運用的不足的事實,西園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爲糾正各類瞞顸籠統、不利佛教延續與發展的偏激論調,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結合律寺實際,寺院提出"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禅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的學修指導思想。而且開辦了"叁風建設"學習班,每周利用晚上規定的時間,對全寺僧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宗教法規,組織大家學習教理知識、宗教儀規。開設了寺院沿革與發展、宗教政策法規、教理知識、戒律學、叢林正統梵呗、古典文學導讀等多門課程,提高僧衆文化修養和知識水平。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全寺僧衆能夠認識了解黨和國家宗教政策與法規,把握當前國家改革開放的形勢與方向,使僧衆自覺地在政策和形勢的要求下進行修學、弘法。學習班的開辦,對提高僧衆自身素質,繼承佛教叢林學修的優良傳統,開創寺院的現代化管理的新格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學習中,教育僧衆避

  quot;爲學習而學習、爲學問而學習"的錯誤認識,倡導"爲淨化身心而學、爲上求下化而學、爲振興佛教而學"的良好學風。並鼓勵大衆用教理知識去指導日常修持,用日常修持驗證教理知識,使"僧衆講和合、行持遵戒律、學修重次第"在寺院蔚然成風。

  叁、家風建設

  良好的家風是佛教賴以發展的根本。西園寺在"育人工程"中明確提出,開展以培養"弘法、修證、管理叁類人才"爲重點的家風建設。

  根據趙樸老"要抓緊培養佛教人才,提高整個佛教界素質,這是關系到續佛慧命,關系到中國佛教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頭等大事"的講話精神,1996年9月,在安上大和尚和普仁法師的倡導下,幾經努力創辦了"戒幢佛學研究所",培養高級僧才,以解決弘法人才缺乏的問題。研究所聘請海內外著名的法師、學者擔任教師,在四年的學習中,前一年半進行佛學基礎教育,後二年半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學習戒律、《阿含經》、唯識、中觀、《菩提道次第論》、《俱舍論》等中的某個專業。四年修滿後,就自己的專業完成一篇3萬字以上的學術論文,進行答辯,通過者予以畢業。

  在教學方式上,除由老師親自授課外,輔以電化教育設備和利用各類電子佛典、VCD碟等先進教育資訊,並利用弘法部這一陣地,鼓勵研究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居士的弘法活動予以強化,大大增強了研究生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

  爲了教學研究的順利開展,研究所設有占地約800平方米的圖書館,分新舊兩個區域,藏有新舊圖書八萬余冊。其中不僅有唐人寫經卷子、宋元刻本等珍貴古籍,還藏有海內外印行的中華藏、高麗藏、敦煌藏、百衲藏等13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並收藏了泰文、巴利文大藏經以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等大型叢書7種。還藏有英文、日文佛學著作和《四部備要》、《二十五史》、《冊府元龜》、《全唐文》等中國傳統叢書、類書、史書,對研究生拓寬眼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隨著佛教事業的日益發展,培養既具傳統特色,又有開拓思維的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寺院走現代化管理道路勢在必行。針對這一大的發展趨勢,寺院首先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方針,在管理工作中邊實踐邊摸索發展路子。寺院堅持十方叢林製的管理方式,各個寮口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寺院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聽取情況,解決問題,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使民主氣氛在古老的叢林裏煥發出生機。根據工作需要,寺院還將管理、檔案、電腦等部門的專職人員送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檔案工作培訓班等專業院校、對口工作單位進行培訓,使僧衆管理素質向知識化、專業化方向得到提高。

  爲了提高管理水平,幾年來,寺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置了電腦、傳真機、攝像機、複印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並有兩臺電腦上了Internet網。全寺還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在各個重點部位裝上攝像鏡頭進行監控,做到了"僧衆不出門,能知寺中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辦公效率,也使得寺院資料儲存,信息傳遞與高效工作緊密配合,爲西園寺在現代化管理中上檔次、上水平、出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修實證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在西園寺,"修證"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一方面,寺院大力提倡通過傳統的修行方法(如念佛、參禅、修密等)實證道果,另一方面,根據太虛大師倡導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倡"在利生中增長福德,在弘法中提高智慧"的修行方式。

  爲了保證念佛堂僧衆安心辦道,寺院在膳宿和修學各方面盡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在念佛堂安裝空調,規定在念佛堂用功的僧衆不受外事幹擾,除隨課普佛外,不做經忏等,使他們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安心辦道。同時,寺院利用研究所下屬的弘法部開展弘法活動、從事慈善事業,使釋尊出世本懷在這些活動中得到形象生動的體現。西園寺一貫秉承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積極支持辦好社會慈善事業,每年爲福利院、養老院、希望工程、各地寺院修建、災區援助及殘疾人募捐等捐物捐款近20萬元。今年初,監院普仁法師代表蘇州佛教協會、西園寺,率隊到四川劍閣縣開展赈濟活動,直接將價值十五萬元的糧食、物品發放到貧困戶手中,得到社會的普遍贊譽。

  面向社會、面向廣大信衆開展弘法活動,造福人類,幫助信衆淨化心靈,提高信衆整體素質也是佛法實踐的重要環節。寺院通過弘法部,長期組織信衆學習教理知識、開展研修活動,開設了佛教與人生、居士律學知識講座以及《金剛經》、《菩提道次第略論》研習等課程。在弘法活動中,充分考慮到信衆年齡、文化水平、性格等差異,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既有適合大衆口味的普及講經活動,又有適合中青年人參加的專題研究活動。在活動中體現"動與靜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學習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叁結合"原則,利用弘法部自身擁有的弘法人才(研究所的法師、研究生)、圖書資料(專用圖書室、藏書、磁帶、CD片、錄像帶)、教學設備(電腦、錄像機、音響、拷貝機等)叁大優勢,在弘法活動中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弘法人才。弘法部已逐漸成爲研究所的教育實踐基地,日益顯現出自身的存在價值。

  綜觀西園寺十余年來走過的道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寺院的發展只有走繼承傳統、面向當代、開拓未來的新路,才能更好地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信衆不斷增長的宗教要求,才能更好地在繼承中求發展,才能使佛法在加強人的道德修養、提升人的道德品質、維護社會穩定以及增強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隨著西園寺弘法大樓(1550平方米)的興建,研究所律學部、研究部、《戒幢佛學研究所學報》的創辦,西園寺慈善基金會的啓動,Internet網上戒幢律寺網站的建立,西園戒幢律寺這顆璀璨的明珠,將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98年3月18日于西園無盡燈樓

  

  

《“叁風建設”譜新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