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一卷科解▪P2

  ..續本文上一頁  (七) 希求財等

     四、如理作意:以說法所獲清淨福德,作爲安樂資具

     丁二、加行

     一、淨身潔衣

     二、擇處敷座

     叁、誦降魔咒

     四、態度和悅

     五、法義具足

     丙四、觀機差別

     丁一、不請不說

     丁二、是法器者,不請亦可說

     丁叁、聽者不具威儀不說(詳《廣論》23頁)

  乙叁、共作之規律

     丙一、應作之行:于首尾均依普賢行願發願、回向

     丙二、所獲利益:

  丁一、能生經中所說種種殊勝利益

  丁二、滅除過去所集輕人賤法罪障

  丁叁、遮止將來未生諸惡

   貳、綜述:

  乙一、正說應知:

     丙一、過去大德注重此聽、說規則

     丙二、本論傳承諸師對此尤爲虔誠

  乙二、反示應離:

     丙一、若不獲此定見,能使本尊變魔

     丙二、若不獲此定見,能使妙法反成煩惱助伴

  乙叁、勉勵勸學:聽說規則爲最殊勝前導

  思考題:

  13、在聞法時爲什麼必須首先思惟聞法的殊勝利益?

  14、結合《本生經》所說聞法殊勝利益(十喻)來談談對聽聞正法的認識。

  15、怎樣做才符合對法及說法者珍重的要求?

  16、我們應使自己成爲什麼樣的法器?

  17、結合無常觀談談對聽法依六種想的認識。

  18、于修行生起療病想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19、略述說法的正確發心及所獲的利益。

  20、爲什麼法猶是諸佛之恭敬福田?

  21、在說法者的五種意樂中,哪一種最爲重要?

  22、說法者爲什麼要具足五種加行?

  23、爲什麼規定“聽者不請不說”、“不具威儀不說”?這與弘法利生之慈悲心有無矛盾?

  24、說、聽時,首尾依普賢行願發願、回向有什麼重要意義?

  25、爲什麼說說、聽軌則爲最殊勝前導?

  甲四、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分二

  乙一、依止善知識法爲道之根本 內容分二

     丙一、令生決定故略爲開示

     其一、總說:修依止法之重要:一切功德由善知識教導力出

     其二、分說:

     丁一、所依止善知識之相 內容分叁

     一、總相:能引導行者至于佛地

     二、別相: 分二類十相

     (一)成就自利之相 有六

     1、具足戒學

     2、具足定學

     3、具足慧學

     4、通達真實

     5、教授富饒

     〈1〉 實證法無我

     〈2〉 以教理通達

     6、功德勝徒

     (二)成就攝他之相 有四

     1、說法善巧

     2、具悲憫心

     3、利他勇悍

     4、數說不倦

     叁、結說:

     (一) 具足叁學、通達真實、具悲憫心五德最爲重要

     (二) 應擇功德較增上者依止

     (叁) 欲爲人師者,于具足師相之因應加努力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內容分叁

     一、別說法器之相 分二

     (一)《四百頌》所說: 有叁

     1、質直:離愛自嗔他之過

     2、具慧:辨別正似之道

     3、具求法意樂:如教而修

     (二)《釋論》中說: 增二

     1、敬法及師

     2、善攝心聽

     二、結說:自審法器之相是否具足

     (一)具足:歡喜進修

     (二)不具:力修求全之因

     丁叁、依止之法 分二

       戊一、意樂依止法 內容分二

          己一、淨信爲本: 分二

          一、隨念淨信功德:

          (一)能令功德未生者生

          (二)能令功德生者安住

          (叁)能令功德輾轉增上

          二、對師長生信之法:

          (一)事師如佛

          (二)防護尋過之心

          (叁)忏改尋過之行

          叁、所獲利益:縱見微過,念德心盛,不障信心。

          四、舉例證成:阿底峽尊者師金洲大師事

          己二、念恩生敬 分二

          一、依《十法經》念師恩 分七

          (一)生死中之尋我者

          (二)癡暗中之醒覺者

          (叁)有海中之拔濟者

          (四)牢獄中之解放者

          (五)惡道中之指路者

          (六)疾病時之良醫

          (七)火宅中之雲雨

          二、依《華嚴經》念師恩 分十叁

          (一)師如生母

          (二)師如乳母

          (叁)師如教師

          (四)師如看護

          (五)師如妙藥

          (六)師如帝釋

          (七)師如滿月

          (八)師如日明

          (九)師如大山

          (十)師如大海

          (十一)師如船師

          (十二) 師如勇士

          (十叁) 師如商主

       戊二、加行依止法 分二

       一、分述 分二

       (一)于師喜者應作

       1、內外財供

       2、身口給侍

       3、如教修行

       (二)于師不喜者不作

       二、綜述:如師教不違修行最爲重要

     丁四、依止利益 分二

     一、分述 分二

     (一)生善:

     1、得近佛位

     2、諸佛歡喜

     3、常遇善知識

     4、不悖菩薩行

     5、常具正念

     6、功德資糧漸增

     7、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益

     (二)斷惡:

     1、不墮惡趣

     2、速斷煩惱惡業

     3、舊業之報轉輕

     二、綜述:善根勝于供養無量佛陀

     丁五、不依止過患 有六

     一、 現世爲病擾

     二、 現世爲魔侵

     叁、 來世墮惡趣

     四、 未生功德不生

     五、 已生功德失壞

     六、 過失增長

     丁六、總明其意 分四

     一、 于善知識應心生決定

     二、 長時間依止

     叁、 如有缺失即應忏改

     四、 于缺失行應當防護

     丙二、依止善知識之修法

     丁一、正明修法 分二

     戊一、正修方法 分叁

      己一、金洲大師所傳加行六法 有六

      (一)嚴淨壇場,陳設佛像

      (二)以無谄心,求供陳供

      (叁)端身正坐,生歸依心

      (四)觀想佛等,分明顯現

      (五)淨障集資,增長無盡 依七支供

      1、禮敬支 分叁

      〈1〉身禮:緣一切佛境,觀無數己身

      〈2〉意禮:念佛功德,生起勝解

      〈3〉語禮:出無量聲,贊佛功德

      2、供養支 分二

      〈1〉有上(比)供養:如花、香等世間之供物

      〈2〉無上(比)供養:菩薩等以神力變現之妙供

      3、忏悔支 分二

      〈1〉總說罪相 有四

      A、罪業之因:貪、嗔、癡叁毒

      B、罪業之根:身、口、意叁業

      C、罪業之事:十不善業

      D、罪業之性:由我所造

      〈2〉生起方式 有叁

      A、自作

      B、教他

      C、見作隨喜

      〈3〉忏悔方法 有叁

      A、追念過失,生愧悔心

      B、盡其所有,總集忏洗

      C、後不複造,精勤防護

      4、隨喜支:于五趣有情一切善業皆生隨喜

      5、請轉*輪支:于十方諸佛始成正覺時勸請說法

      6、請住世支:于十方諸佛將涅槃時勸請住世

      7、回向支:一切善根回向有情爲成佛因

      (六)于所緣境 分叁

      1、忏悔爲淨障攝,回向爲增長無盡攝,馀爲集資攝

      2、修法時需觀想明晰,而獻壇供,請求加被

      3、于所希願以猛利心,多次祈求

      己二、正行 分二

      庚一、總修持法 有叁

      一、釋修道義:于善所緣,令心安住

      二、應止:隨意修習,數目次第沒有一定

      叁、應行:依預定者,不得變更,憶念正知而修

      庚二、此中修法 有叁

      一、先修依止勝利,不依止過患

      二、次防護尋師過之心,思惟所知師之功德

      叁、後念師于自己已作、當作種種利益之恩德

      己叁、結行:修法完結,以猛利心,依普賢願,回向所求

      己四、注意事項 有叁

      一、每日四次修習

      二、初修應時間短、次數多

      叁、不急不緩,離過而修

     戊二、未修中間之行 分二

     一、總說 分二

     (一)一般方法:修禮拜、經行、念誦等法

     (二)重要方法(叁合引導) 有叁

     1、系念修法,誦讀憶持,淨修其心

     2、淨障集資

     3、護持淨戒

     二、別說:應修易令止觀生起四因

     (一)守護根門:對悅不悅意六境不生貪嗔

     (二)正知而行:依正知分別應不應作而行事

     (叁)于食知量: 有二

     1、遮止四過:

     〈1〉過多食

     〈2〉過少食

     〈3〉違量食:食未消而複加食

     〈4〉具足煩惱食:

      A、非正命而得食

      B、偏愛耽嗜食

     2、應受二食:

     〈1〉無染食:思飲食過患,離貪而食

     〈2〉饒益食: 有叁

      A、布施身中之蟲等

      B、作施者之福田

      C、成就自身道業

     (四)悎寤瑜伽:

     1、正修之馀:淨除五蓋,令具義利

     2、具足威儀:如獅眠伏,右脅而臥

     3、惑起覺知:依憶念力,于起之惑,務令伏斷

     4、思惟起想:預定起時,至時當起

     (五)結說:以上修法除不共者,馀均應于修一切法時加入

     丁二、明二種修,破妄分別 分二

     一、總說:

     (一)依《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所明:

     聞思修皆屬修行道路,非修道時僅修于止,觀屬聞思邊事

     (二)依《集菩薩學論》所明:修道之行有修止與修觀二種

     二、別說: 有叁

     (一)修觀:如修對善知識信心等時

     (二)修止:心不能安住一境之時

     (叁)破妄顯正: 分叁

     錯誤觀點一:聰明人只要修觀,愚鈍者唯應修止

     産生原因:不明皆應雙修止觀之理

     錯誤觀點二:以分別慧觀察而修僅限聞思時,定中不需

     産生原因:不明非理作意與如理作意之區別

     錯誤觀點叁:于無分別叁摩地生起前多修觀,能障定生起

     産生原因: 有二

     1、不明觀察煩惱過患及善知識功德等爲修定殊勝方便

     2、不明對治修定沈、掉二違緣之方便即念叁寶功德等

     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分二

     丙一、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分叁

     丁一、正明暇滿 有二

     戊一、八無暇 分二

     一、人 有四

     (一)無四衆弟子流傳佛法之地(邊地)

     (二)身體支分殘缺(聾啞等殘障)

     (叁)執著邪見(不信因果、叁寶等)

     (四)無佛出世(無聞佛教法機會)

     二、非人 有四

     (一)地獄

     (二)餓鬼

     (叁)畜生

     (四)長壽天(包括欲界天、色界無想天、無色界異生)

     戊二、十種圓滿 分二

     一、自圓滿 有五

     (一)得人身

     (二)生中國

     (叁)諸根全

     (四)無五無間業

     (五)信叁藏法

     二、他圓滿 有五

     (一)佛出世

     (二)說正法

     (叁)教法住

     (四)法住隨轉(能證之師以正法使衆生隨教法而轉)

     (五)他所悲憫(有施主施給法服等)

     丁二、思惟大義 分二

     一、反說不珍惜之過:不以此身修學佛法與傍生無異

     二、正示應思惟之理: 有五

     (一)惟人具大心力成佛度衆生,馀身均不及

     (二)僅人身能初證(無過去修道習氣)聖道

     (叁)南瞻部洲人身尤爲可贊(東西二洲之人根鈍樂多,障出離心;

     北洲人不能持戒)

     (四)以此暇滿人身究竟獲大利益

     (五)現世受用等也以憑此身修習圓滿

     丁叁、思惟難得 分二

     一、分說 有二

     (一)從因門思惟:

     1、難得之因 有二

     〈1〉多造十惡業,必墮惡趣

     〈2〉多生積罪尚未受果亦未忏除

     2、修習方法 分二

     〈1〉取心四要:

      A、須修法:欲真實得樂離苦唯修此法

      B、我能修:內外緣具足,已得暇滿

      C、今生即須修:否則他生難獲暇滿之身

      D、現時即須修:死期無定

     〈2〉總別觀:

      A、縱得一樂趣,亦因持戒所致

      B、欲得具足暇滿,尚需輔以布施等

      C、若總若別,暇滿均屬難得

     (二)從果門思惟 有二

     1、由異類觀:僅得善趣,亦屬不易

     2、由同類觀:殊勝暇滿之身,極爲希少

     二、結說:勤修此法,馀門易入,故應勵力而行

  思考題:

  26、本論爲什麼把親近善知識作爲道前基礎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詳細闡發?

  27、善知識的十項標准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

  28、如果善知識不完全具備這十德,我們該怎麼做?

  29、能依止善知識的弟子應具備哪些條件?對照條件檢查自己有什麼欠缺,思考改進的方法。

  30、請解釋意樂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並分別說明什麼是這二種依止法中是最重要的?

  31、如何對治對善知識尋過之心?

  32、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念恩生敬”中的譬喻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33、爲什麼說依止善知識所獲的善根勝于供養無量佛陀?

  34、不依止善知識有什麼過患?

  35、略述普賢七支供修法。

  36、修依止善知識的正行是什麼?

  37、修習依止善知識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38、強調“未修中間之行”有什麼意義?

  39、略述“叁合引導”的重要性。

  40、易令止觀生起的四因是什麼?

  41、結合實際談談《略論》中所列對止觀等問題的錯誤觀點進行破斥的現實指導意義。

  42、什麼是“暇滿”?爲什麼要珍惜暇滿的人身?

  43、爲什麼論中說我們“必須多劫處于惡趣,此何待言”?

  44、修習思惟人身難得的方法是什麼?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一卷科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唐密簡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