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
宗舜法师撰
卷一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分二(壹、贰)承
壹、归敬颂 内容分二
第一、归敬对象:
慈氏-->无著-->广大行派诸师
释尊
文殊-->龙树-->甚深见派诸师
第二、造论目的:使凡夫易入深、广二道
贰、本论重要 内容分二
第一、本论殊胜
一、内容殊胜:
(一)总摄一切佛法
(二)依据二派(深、广)传承
二、作用殊胜:
(一)使行者证一切智果(成佛)
(二)摄一切根机(次第完备)
第二、本论目的:引导行者证入佛地
次:开为四门 分二(壹、贰)
壹、说法轨则 内容分三
甲一、作者重要 目的:明法源清净
甲二、法之重要 目的:于法生净信
甲三、如何说闻 目的:获殊胜利益
贰、正说引导次第
甲四、引导次第 (内容详后)
甲初、作者重要 分三
乙一、本论来源
丙一、总依:《现观庄严论》(慈氏菩萨造)
丙二、别依:《菩提道炬论》(阿底峡尊者造)
乙二、作者名号
丙一、名:燃灯吉祥智
丙二、号:具德阿底峡
乙三、作者殊胜 内容分四圆满(丙)
丙一、氏族圆满:出身王族
丙二、所获功德圆满 分二(丁)
丁一、教功德圆满 分三阶段
一、二十一岁前:通达四明、折服外道
二、二十一至二十九:通达咒乘
三、二十九出家后:通达内明
丁二、证功德圆满 分三学
一、总说:三学中戒学之重要:一切功德所依
二、别说:
(一)具足戒学
1、具足别解脱戒:下至轻细亦不违犯
2、具足菩萨戒:菩提心随时生起
3、具足金刚乘戒:如理守护三昧耶
4、戒学增上:
〈1〉勇进受持
〈2〉随行不犯
〈3〉犯已还净
(二)具足定学
1、共道:从止中得堪忍心
2、不共道:
〈1〉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
〈2〉修禁制之行
(三)具足慧学
1、共道:获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
2、不共道: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
丙三、所作事业圆满 分二
丁一、于印度所作
一、制诸外道、令受佛教
二、解疑祛邪、增长正法
丁二、于西藏所作
一、整理教务
二、著《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
三、教化弟子无数 (参丙四)
丙四、造论之因圆满 分三(丁)
丁一、通达五明(参丙二丁一)
丁二、传承不断 分法与人二
一、教法圆满
(一)小乘教法:具共中下士道传承
(二)大乘教法:分二
1、波罗密多乘:
〈1〉具甚深见传承
〈2〉具慈氏传广大行传承
〈3〉具文殊传广大行传承
2、金刚乘:具多种传承
二、师资圆满
(一)师:152人(或说157人),成就者12人
(二)弟:1、印度:比朵巴等
2、藏地:种敦杰等
丁三、本尊开许:喜金刚等四本尊现身印可开许
思考题:
1、试述归敬颂的内容及作者造此颂的目的。
2、简述道次第的重要意义。
3、试述说法轨则及建立规则的意义。
4、试述阿底峡尊者所具足的各种殊胜。
5、造论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阿底峡尊者具足了这些条件?
6、结合现实谈谈强调造论条件的意义。
甲二、法之重要 分二(壹、贰)
壹、总论《道炬论》之三大特点
其一:所说圆满
其二:易得受持
其三:胜馀轨式
贰、别说《道炬论》之四大殊胜 (乙)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分三
丙一、一切教授内容自不相违:目的一致,应机有别
丙二、大小乘道互不相违 内容分三
丁一、菩萨为摄受一切众生,故应学修一切法
丁二、声闻三藏是菩萨共道,故应学修
丁三、余乘一切断证功德是菩萨大乘道中所摄,故应学修
丙三、显密乘道各不相违
丁一、菩提心等相同
丁二、菩萨戒相同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丙一、揭示邪说:经仅讲说道理,修应依口教授
丙二、显发正理:
丁一、示过:集谤法业障
丁二、正释:经论、教授一体不二 分三
一、概说:经论即最殊胜口教授,因根劣故需口传
二、别说: 内容分二
(一)正说:1、菩提宝语:一切佛语即口教授
2、修宝语:唯经猛力修持方知此意
(二)反说:种敦巴语:多学经者另求教授是为错误
三、结说:佛正法以教、证为体,二者势成因果
丁三、综述:
一、本论全篇均显示一切经论皆为教授之要义
二、应离显密相非、学修二截之过患
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丙一、反说:
丁一、不依师授难达密意
丁二、纵有所得时力长久
丙二、正说:依《道炬论》及类似著作则速获通达
乙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丙一、揭示邪说:某类经论应学,某类经论应弃
丙二、显发正理:
丁一、示过:成谤法罪
丁二、正释 内容分三
一、罪行特质:
(一)微细易犯
(二)过患极重
二、产生原因:
(一)无知妄说
(二)各宗互非
三、灭除方便:
(一)以深信一切佛语皆为成佛之道灭除无知妄说
(二)以广学多闻深思灭除宗派互非
思考题:
7、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三乘(一切经论)所说均不相违?
8、菩萨为什么必须学习三乘法?
9、《菩提资粮论颂》(龙树造)说:“声闻独觉地,若入便为死,以断于菩萨,诸所解知根。”这一颂与菩萨应学三乘法有无矛盾?
10、怎样理解种敦巴所说的“多学经者另求教授是为错误”这句话?
11、试分析谤法罪的特质、产生的原因和灭除的方便。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某类经论应学,某类经论应弃”之类邪说的认识。
甲三、说听规律 分二
壹:别说:
乙一、听者之规律
丙一、思惟闻法殊胜利益 内容分二(丁)
丁一、未知令知 分二
一、《听闻集》所示:
(一)知应行与应止处
(二)持止恶之戒
(三)依善缘发定
(四)获真实解脱
二、《本生经》所示: 分三
(一)总说:
1、获欢喜
2、灭愚痴
(二)别说:十喻
1、明灯
2、财富
3、利剑
4、伴侣
5、亲友
6、良药
7、眷属
8、宝藏
9、礼品
10、俊才
(三)结说:闻后起修,可脱生死
丁二、知已能行
一、数数思惟
二、发起胜解
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分三
丁一、于法应作
一、信敬而听
二、不生讥谤
丁二、于师应作
一、供养上师
二、视师如佛
丁三、应离之过
一、高举
二、轻藐
丙三、正明听之规律 分三(丁)
丁一、除三种过
一、明器之过 分三
(一)覆而不受:生起邪执
(二)仰而不洁:意乐有过
(三)洁而有漏:忘念失坏
二、对治办法
(一)专注一境
丁二、依六种想
戊一、于己须如病者想
一、明病之源:贪等三毒
二、离颠倒见:有病不知
戊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
一、如教而行
二、恭敬承事
戊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
一、励力珍持
二、离违忘过
戊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 分二
一、正说知病治疗之法
(一)如法而修
(二)如量而修
二、反示说而不修之过
(一)负药囊喻
(二)读药方喻
(三)观演戏喻
(四)嚼蔗皮喻
戊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视说法者如佛,生起敬重
戊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常念令圣教久住之方法
丁三、综述
一、说听应离之过:心法相违
二、听者应修之行:如镜自照,抉择而听
三、听者作意次第:
因(一)求成佛道→
故(二)应修成佛之因→
欲修其因,当(三)听闻正法
(四)发菩提心
(五)念听闻胜利→
故需(六)精进勇猛
(七)断覆器等过→
如是如理听闻
乙二、说者之规律 内容分四
丙一、思说法之殊胜利益
丁一、应遮:
一、邪妄说
二、染心说
丁二、应行:清净说
丁三、获利:(二十种,详《广论》卷一、21页)
丙二、于大师起承事
丁一、明法犹是诸佛之恭敬福田
丁二、念法及佛功德恩惠而生恭敬
丙三、以如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一、意乐
一、住五种想
(一)自作医师
(二)法如药物
(三)观听者如病人
(四)视如来是正士
(五)愿法久住
二、明应行处:于眷属修慈心
三、明应止处: 有七
(一) 恐人胜己
(二) 懈怠推后
(三) 多说生厌
(四) 扬己之长
(五) 障他之短
(六) 于法生吝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