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第一卷科解
宗舜法師撰
卷一
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分二(壹、貳)承
壹、歸敬頌 內容分二
第一、歸敬對象:
慈氏-->無著-->廣大行派諸師
釋尊
文殊-->龍樹-->甚深見派諸師
第二、造論目的:使凡夫易入深、廣二道
貳、本論重要 內容分二
第一、本論殊勝
一、內容殊勝:
(一)總攝一切佛法
(二)依據二派(深、廣)傳承
二、作用殊勝:
(一)使行者證一切智果(成佛)
(二)攝一切根機(次第完備)
第二、本論目的:引導行者證入佛地
次:開爲四門 分二(壹、貳)
壹、說法軌則 內容分叁
甲一、作者重要 目的:明法源清淨
甲二、法之重要 目的:于法生淨信
甲叁、如何說聞 目的:獲殊勝利益
貳、正說引導次第
甲四、引導次第 (內容詳後)
甲初、作者重要 分叁
乙一、本論來源
丙一、總依:《現觀莊嚴論》(慈氏菩薩造)
丙二、別依:《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造)
乙二、作者名號
丙一、名:燃燈吉祥智
丙二、號:具德阿底峽
乙叁、作者殊勝 內容分四圓滿(丙)
丙一、氏族圓滿:出身王族
丙二、所獲功德圓滿 分二(丁)
丁一、教功德圓滿 分叁階段
一、二十一歲前:通達四明、折服外道
二、二十一至二十九:通達咒乘
叁、二十九出家後:通達內明
丁二、證功德圓滿 分叁學
一、總說:叁學中戒學之重要:一切功德所依
二、別說:
(一)具足戒學
1、具足別解脫戒:下至輕細亦不違犯
2、具足菩薩戒:菩提心隨時生起
3、具足金剛乘戒:如理守護叁昧耶
4、戒學增上:
〈1〉勇進受持
〈2〉隨行不犯
〈3〉犯已還淨
(二)具足定學
1、共道:從止中得堪忍心
2、不共道:
〈1〉證得最極堅固之生起次第
〈2〉修禁製之行
(叁)具足慧學
1、共道:獲止觀雙運之觀行叁昧
2、不共道:成就圓滿次第之殊勝叁昧
丙叁、所作事業圓滿 分二
丁一、于印度所作
一、製諸外道、令受佛教
二、解疑祛邪、增長正法
丁二、于西藏所作
一、整理教務
二、著《道炬論》,總攝一切顯密心要
叁、教化弟子無數 (參丙四)
丙四、造論之因圓滿 分叁(丁)
丁一、通達五明(參丙二丁一)
丁二、傳承不斷 分法與人二
一、教法圓滿
(一)小乘教法:具共中下士道傳承
(二)大乘教法:分二
1、波羅密多乘:
〈1〉具甚深見傳承
〈2〉具慈氏傳廣大行傳承
〈3〉具文殊傳廣大行傳承
2、金剛乘:具多種傳承
二、師資圓滿
(一)師:152人(或說157人),成就者12人
(二)弟:1、印度:比朵巴等
2、藏地:種敦傑等
丁叁、本尊開許:喜金剛等四本尊現身印可開許
思考題:
1、試述歸敬頌的內容及作者造此頌的目的。
2、簡述道次第的重要意義。
3、試述說法軌則及建立規則的意義。
4、試述阿底峽尊者所具足的各種殊勝。
5、造論的條件是什麼?爲什麼說阿底峽尊者具足了這些條件?
6、結合現實談談強調造論條件的意義。
甲二、法之重要 分二(壹、貳)
壹、總論《道炬論》之叁大特點
其一:所說圓滿
其二:易得受持
其叁:勝馀軌式
貳、別說《道炬論》之四大殊勝 (乙)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分叁
丙一、一切教授內容自不相違:目的一致,應機有別
丙二、大小乘道互不相違 內容分叁
丁一、菩薩爲攝受一切衆生,故應學修一切法
丁二、聲聞叁藏是菩薩共道,故應學修
丁叁、余乘一切斷證功德是菩薩大乘道中所攝,故應學修
丙叁、顯密乘道各不相違
丁一、菩提心等相同
丁二、菩薩戒相同
乙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
丙一、揭示邪說:經僅講說道理,修應依口教授
丙二、顯發正理:
丁一、示過:集謗法業障
丁二、正釋:經論、教授一體不二 分叁
一、概說:經論即最殊勝口教授,因根劣故需口傳
二、別說: 內容分二
(一)正說:1、菩提寶語:一切佛語即口教授
2、修寶語:唯經猛力修持方知此意
(二)反說:種敦巴語:多學經者另求教授是爲錯誤
叁、結說:佛正法以教、證爲體,二者勢成因果
丁叁、綜述:
一、本論全篇均顯示一切經論皆爲教授之要義
二、應離顯密相非、學修二截之過患
乙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丙一、反說:
丁一、不依師授難達密意
丁二、縱有所得時力長久
丙二、正說:依《道炬論》及類似著作則速獲通達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丙一、揭示邪說:某類經論應學,某類經論應棄
丙二、顯發正理:
丁一、示過:成謗法罪
丁二、正釋 內容分叁
一、罪行特質:
(一)微細易犯
(二)過患極重
二、産生原因:
(一)無知妄說
(二)各宗互非
叁、滅除方便:
(一)以深信一切佛語皆爲成佛之道滅除無知妄說
(二)以廣學多聞深思滅除宗派互非
思考題:
7、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叁乘(一切經論)所說均不相違?
8、菩薩爲什麼必須學習叁乘法?
9、《菩提資糧論頌》(龍樹造)說:“聲聞獨覺地,若入便爲死,以斷于菩薩,諸所解知根。”這一頌與菩薩應學叁乘法有無矛盾?
10、怎樣理解種敦巴所說的“多學經者另求教授是爲錯誤”這句話?
11、試分析謗法罪的特質、産生的原因和滅除的方便。
12、結合實際談談對“某類經論應學,某類經論應棄”之類邪說的認識。
甲叁、說聽規律 分二
壹:別說:
乙一、聽者之規律
丙一、思惟聞法殊勝利益 內容分二(丁)
丁一、未知令知 分二
一、《聽聞集》所示:
(一)知應行與應止處
(二)持止惡之戒
(叁)依善緣發定
(四)獲真實解脫
二、《本生經》所示: 分叁
(一)總說:
1、獲歡喜
2、滅愚癡
(二)別說:十喻
1、明燈
2、財富
3、利劍
4、伴侶
5、親友
6、良藥
7、眷屬
8、寶藏
9、禮品
10、俊才
(叁)結說:聞後起修,可脫生死
丁二、知已能行
一、數數思惟
二、發起勝解
丙二、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 分叁
丁一、于法應作
一、信敬而聽
二、不生譏謗
丁二、于師應作
一、供養上師
二、視師如佛
丁叁、應離之過
一、高舉
二、輕藐
丙叁、正明聽之規律 分叁(丁)
丁一、除叁種過
一、明器之過 分叁
(一)覆而不受:生起邪執
(二)仰而不潔:意樂有過
(叁)潔而有漏:忘念失壞
二、對治辦法
(一)專注一境
丁二、依六種想
戊一、于己須如病者想
一、明病之源:貪等叁毒
二、離顛倒見:有病不知
戊二、于說法者須如醫師想
一、如教而行
二、恭敬承事
戊叁、于教法生起藥物想
一、勵力珍持
二、離違忘過
戊四、于修行生起療病想 分二
一、正說知病治療之法
(一)如法而修
(二)如量而修
二、反示說而不修之過
(一)負藥囊喻
(二)讀藥方喻
(叁)觀演戲喻
(四)嚼蔗皮喻
戊五、于如來須作正士想:視說法者如佛,生起敬重
戊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常念令聖教久住之方法
丁叁、綜述
一、說聽應離之過:心法相違
二、聽者應修之行:如鏡自照,抉擇而聽
叁、聽者作意次第:
因(一)求成佛道→
故(二)應修成佛之因→
欲修其因,當(叁)聽聞正法
(四)發菩提心
(五)念聽聞勝利→
故需(六)精進勇猛
(七)斷覆器等過→
如是如理聽聞
乙二、說者之規律 內容分四
丙一、思說法之殊勝利益
丁一、應遮:
一、邪妄說
二、染心說
丁二、應行:清淨說
丁叁、獲利:(二十種,詳《廣論》卷一、21頁)
丙二、于大師起承事
丁一、明法猶是諸佛之恭敬福田
丁二、念法及佛功德恩惠而生恭敬
丙叁、以如何意樂加行而說
丁一、意樂
一、住五種想
(一)自作醫師
(二)法如藥物
(叁)觀聽者如病人
(四)視如來是正士
(五)願法久住
二、明應行處:于眷屬修慈心
叁、明應止處: 有七
(一) 恐人勝己
(二) 懈怠推後
(叁) 多說生厭
(四) 揚己之長
(五) 障他之短
(六) 于法生吝
…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一卷科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