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淨土宗弘傳中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幾個問題
在紀念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宗舜法師
今年的江南佛教,可謂盛事層出不窮。3月,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召開了“佛教教育研討會”並舉辦了戒幢佛學研究所的開學典禮;9月,上海玉佛寺承辦了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的“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現在,我們又迎來了由蘇州佛教協會、蘇州靈岩山寺舉辦的“紀念印光法師生西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從年初到年底,整個江南佛教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局面。這是曆年來少有的,實在令人欣慰和振奮。
我很榮幸,叁次盛會都參加了。特別是今天的這次盛會,肩負著總結中國淨土宗的曆史經驗,發揚中國淨土宗的優良傳統,開拓中國淨土宗弘傳的新局面的重任,意義尤爲重大。中國佛教協會在發來的賀電中,對這次大會寄予了厚望。賀電說:“在印光法師淨土思想研討會上,不但要總結繼承印光法師自利利他的思想,而且要結合時代,面對現實,深入發掘。尤其是淨土道場的建設與發展,淨土弘傳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研討,達成共識,以利健康發展。”這一段話充分反應出,中國佛教協會高瞻遠矚,洞察到了當前中國淨土宗在發展和弘揚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動態,並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那麼,中國淨土宗在發展中有些什麼新情況和新問題?對此,我們首先應該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學大和尚上午在基調發言中,明確提出反對“會集本”和“本願法門”,可謂振聾發聩。這個講話,代表著印光大師道場--靈岩山的態度,是對印光大師淨土思想最好的繼承,意義實在是非常重大的。聯系明學大和尚的講話精神,我個人認爲中國淨土宗目前有這樣“叁個現象”和“一個精神”需要我們進行關注和研究。
所謂“叁個現象”,第一個是“會集本現象”,第二個是“本願法門現象”,第叁個是“淨空法師現象”。這叁個現象是近十余年來在中國逐漸出現的,可以說是研究中國現代淨土宗無可回避的,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一些人和事,值得我們花很多精力去研討。
所謂“一個精神”,就是“靈岩山精神”。“靈岩山精神”可能以前還沒有人提出過,過去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家風”,可以說“靈岩山精神”就是靈岩山的家風在新世紀的總結、繼承和發揚。我們現在越來越體會到“靈岩山精神”在中國淨土宗乃至在整個中國佛教界的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這也是現在值得我們花大氣力來研討的。
“叁個現象”從表面來看有著各自的差別,但也有內在的聯系,對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叁個現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背離了印光大師關于淨土宗的教導。我們發現,在有《印光法師文鈔》和印光大師淨土思想流行的地方,這“叁個現象”都沒有市場。而凡是表面上號稱遵循印光大師的教導,表面上自稱以《印光法師文鈔》爲依歸,而實質上只是把印光大師教導當作“外包裝”的地方,“叁個現象”就非常突出。比如,有些人一直以印光大師爲宣傳的旗號,到處宣稱自己是跟印光大師學習的,可是爲什麼不印送《印光法師文鈔》?爲什麼不宣講《印光法師文鈔》?爲什麼不弘揚印光大師精神?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現象。
對于這“叁個現象”究竟應該怎麼看待,大家當然可以討論。現在大家一般公認,“本願法門”對中國佛教的破壞,會超過“會集本”。也有人認爲不能把“本願法門現象”和其他兩個現象相提並論。但是,我們要從深一層看到,導致這“叁個現象”的産生根源,其實都是在于依人而不依法。從1996年開始研究這幾個問題以來,我一直認爲:
反對“會集本”還是贊同“會集本”、認同中國的傳統淨土思想還是企圖以日本的本願思想代替中國傳統淨土思想、遵循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和中國淨土宗諸祖開創的正確路線還是企圖以個人崇拜的巨大影響改造佛陀製定的戒律和中國淨土宗諸祖的遺教,代表著“依法不依人”和“依人不依法”的兩條路線鬥爭。
我是從這樣一個高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而不是簡單地把這些當作是一種學術爭論,或者說是某種文字差異上的爭論、理解上的不同。就拿“會集本”來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裏說得非常清楚,他之所以反對“會集”佛經,第一,譯經不是件容易的事,過去譯經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經過很多大德的集體印證,而後人“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第二,過去宋代的王龍舒大居士是站著往生的,《龍舒淨土文》當時得到教內外一致贊歎,甚至有人刊刻《龍舒淨土文》刀下還感得了舍利。但是,連象王龍舒這樣的一個有學有修有證的人,結果還是被蓮池大師指出他會集中的錯誤,從明代開始不再流通。第叁,改經的結果是“啓人妄改佛經之端”,導致的惡果是“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這關系到佛教將來的發展,實在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師說這種行爲是“改經斥古”。印光大師最後作出的結論是:“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何必無事生事,這是印光大師對會集作法最好的評價!可見印光大師在根本上是反對會集本的,沒有開什麼方便法門。我們要按照印光大師的原意,把印光大師對這個問題的深刻涵義解讀出來,而不是象淨空法師一相情願說的,“印光大師如及見之,所慮或可釋然。”這只是一種自己私下的推定,根本不能代表印光大師的看法。
我們感覺到,本願法門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因爲這個東西跟我們漢傳佛教傳統的差別太大了。而其他兩個現象對佛教的危害是潛移默化的,不深入研究教理和中國淨土宗,根本不容易看到其中的差異。現在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學術界,對這些現象和問題不大關注,學術界認爲這是信仰層面的問題,他們不去討論。而在佛教界,我們很多在家、出家的信衆,反認爲這是學術層面的問題,凡是研究就是“在名相裏打轉”,“鑽文字的牛角尖”等等。也正因爲大家都不願意去研究,才讓一些人鑽了空子,被什麼序言、跋文中信誓旦旦的謊言欺騙了。我認爲,這些問題既是學術的更是信仰的。學術問題是表層,信仰問題是根本。而且,現在要研究這些問題則要通過學術研究的手段,把會集本篡改原譯的地方、把本願法門錯會佛意的地方、把淨空法師曲解戒律的地方一一指出來,然後統一到“依法不依人”這個信仰的高度來認識。不通過學術的手段,提出充分的證據,不足以讓廣大信衆信服;不提高到信仰的高度,認清這些現象的本質,就不足以從根本上杜絕這一類現象在將來的發生。
對于這些問題,是與非、正與誤,大家都有發表不同意見和看法的自由。佛教界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說話,尤其是不應該以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一種聲勢去掩蓋其他不同意見。在這次會議上,明學大和尚首先提出會集本和本願法門這二大問題,可以說第一次把它們放到桌面上來談,爲解決問題、達成共識開了一個好頭。
同樣,“靈岩山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我覺得,“靈岩山精神”包含了這樣幾個內容:
第一,“靈岩山精神”繼承的是中國淨土宗從慧遠大師乃至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尤其應該是以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爲學習淨土宗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應該是“靈岩山精神”的核心。秉承中國淨土宗傳統,是“靈岩山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二,“靈岩山精神”延續的是印光大師開創的、直到現在明學大和尚仍在堅持的管理模式,比如靈岩山的“五條規約”。這樣的管理模式恰恰是“靈岩山精神”的另外一個內核,因爲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如果沒有一個管理措施來固化,靈岩山的家風就會因爲人事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遵循靈岩山一貫的管理模式,靈岩山精神才能夠穩固。
第叁,“靈岩山精神”表現出的是重視佛教教育的優良傳統。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創辦的時間早,影響大。如何進一步發揮靈岩山作爲佛教教育基地的功能,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靈岩山精神”當然不僅僅是我個人想到的這簡單的叁個方面,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在座的各位法師都在靈岩山生活多年,體會應當尤爲深切。西園戒幢律寺在明開法師、安上法師和現在的普仁法師領導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戒幢精神”,也就是“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禅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我想“靈岩山精神”也要這樣總結出來,一代代地傳下去。無論將來誰在靈岩山領衆,靈岩山的精神都將永傳不息。只有把“靈岩山精神”認真總結、繼承並發揚光大,才是對印光大師法乳深恩的最好報答。
我個人覺得,這次研討會後,有幾項工作是當務之急:
第一,要對印光大師的著作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印光法師文鈔》是一個寶庫,裏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小到一個普通家庭問題的處理,大到佛教的根本教義的討論都有。但由于《文鈔》是書信的彙集,缺少系統的整理。如何把它們進行分類歸納,使大家可以通過類別迅速地把握印光大師的思想,是很有價值的工作。《文鈔》也需要一個詳細的注解,比如人名、史實、典故以及名相、教理等等。現在很多法師願意講《文鈔》,但是缺少參考資料。所以,僅僅把《文鈔》印一下還不能解決問題。
其次,要對印光法師的淨土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實質。就拿前面說到的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看法來說,他針對的是事,而不是針對的人。印光大師反對的是一切會集的做法,而不是反對從事會集的某個人。現在有人爭論印光大師究竟有沒有看到過夏蓮居會集本。其實,這樣的問題沒有爭論的必要,看到也好,沒看到也好,印光大師都是反對會集佛經的。這才是印光大師的原意!我們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把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的實質把握住,不要自己不看經典,不讀《文鈔》,跟在一些人後面人雲亦雲,販賣經過改造的二手貨、叁手貨,有時候被人家騙了都不知道。印光大師閉關兩次,深入經藏,凡有所說,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據,認真踏實。這種求實的態度也是我們在研究和學習中應該全面繼承的。
第叁,對于目前淨土宗有爭議的一些問題,如前面說的“叁個現象”,應該由靈岩山聯合教內的有識之士展開研討,組織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擺事實講道理。現在已經到了通過對話,消除對立,達成共識的時候。只有坐下來本著“依法不依人”的原則,原原本本地依據佛經,依據聖言量,依據祖師大德的教導,對這些問題深入探討,才可能消除不良影響,維護中國淨土宗的純潔。如果沒有這種對話,只會繼續地出現對立的局面,對佛教造成極大的破壞。有些人現在是非不明,一味指責反對會集本是“誹謗大德”、“製造混亂”、“動搖信衆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這些話看起來冠冕堂皇,其實經不起推敲。所謂“誹謗”是指“以不實之詞毀人”,那麼,就應該對我們的指出的會集本的大量錯誤作出正面的回應和反駁,指出我們“不實之詞”是些什麼,而不是一味攻擊謾罵,閃爍其辭。否則,這些人倒是真正地在誹謗我們。所謂“製造混亂”,請問在會集本出現之前淨土宗有沒有這種混亂?混亂是會集本造成的還是反對會集本造成的? “無事生事” 的會集本才是混亂的根源。所謂“動搖信心”,請問崇拜會集本的人,究竟信仰的是佛陀還是某些名居士、某個名法師?只要還承認自己不是圓滿的佛陀,怎麼會沒有缺點?怎麼可能不犯錯誤?不把信仰建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上,而是建立在對某些人的個人崇拜上,已經背離佛教的根本原則,落入迷信之中去了。任何企圖在佛教內建立一個絕對權威作法,都是對佛教最大的破壞。佛陀在入滅的時候,僧團的領導權連大迦葉也沒有交給,今天更不可能會出現某個可以淩駕在佛陀之上權威,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盡管我們依據聖言量拿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這個工作做得還不夠深入。所以,靈岩山要在這些問題上充分發揮其主導的作用。
第四,要培養淨土宗的研究和弘法人才。現在淨土宗的專業研究和弘法人才實在是太缺了。很多的大法師關心的都是唯識、中觀等問題,對淨土宗好象不是很有興趣,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畢竟淨土宗是末法萬年之後的唯一津梁,如果我們不注重對淨土宗的研究,就是置末法時代衆生的法身慧命于不顧。中國淨土宗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利用會集佛經來篡改淨土宗根本經典的作法就是中國淨土宗獨有的,甚至連中國淨土宗祖師的法語也被人別有用心地僞造。比如現在被黃念祖居士、淨空法師等人大力推銷的一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他們都說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作爲宣傳自己那一套的“尚方寶劍”。但他們卻從來沒有交待清楚,究竟善導大師在哪裏說過這麼一句話。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善導大師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善導大師的著作裏也找不到這句話。這段話是本願法門的祖師、日本淨土真宗的創始人親鸾在《教行信證》這本書裏講的,記載在第二章“顯淨土真實之行”的“正信偈”中。所以現在本願法門、淨土真宗講到這兩句話從來沒有歸到善導大師的名下,注明的都是親鸾。善導大師不僅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相反,善導大師在《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中說:
“若見聞有人行善,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即依教贊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諸佛爲師,以法爲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這才是善導大師講的,是不是“唯說彌陀本願海”的“唯”字呢?現在一些人幹的事情,就是“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在講經弘法中拼命贊己毀他,對出家衆極盡攻擊謾罵之能事。這不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又是什麼?在他們的眼裏心中,善導大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的份量,哪裏比得上一個“未冠學儒,甫壯習禅,由宗而教,由密而淨”的“巨德”、“通家”!這些問題都要一些專業人才去進行研究才能弄清楚的,所以說培養淨土宗的專門研究和弘法人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衷心地希望能夠以這次的研討會作爲一個契機,把對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研究、繼承和弘揚納入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中來,以中國淨土宗在二十一世紀健康發展爲己任,秉承佛陀“四依四不依”的原則,把廣大的信衆指歸到到中國淨土宗初祖乃至十叁祖開創指引的正確的道路上!
《當前淨土宗弘傳中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幾個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