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和平主義
聖凱法師
今天的世界經常處于恐怖、猜疑、緊張之中,9·11的陰影纏繞著世界的每個角落。科學所産生的武器,足以造成不可想象的毀滅。強國們揮舞著各種新式的死亡工具,互相威脅挑釁,厚顔地誇耀著各自製造痛苦的能力。人類在沿著一條瘋狂之路前進,只要再向前邁進一步,其結果只有毀掉全人類,別無他途。
人類對于自己所造成的痛苦,深感恐懼。所以,尋找世界的前途,是所有善良人們的願望,只有和平、友愛、慈悲、容忍、諒解、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強。和平,這是每個人發自內心世界的願望。“和平”並不光意味著沒有戰爭或戰爭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安甯。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這是衆所周知的。佛陀不僅教導和平非暴,而且親赴戰場勸阻戰事的發生。釋迦族與拘梨耶族因爭盧哂尼河水,而准備訴之幹戈的時候,佛陀出面阻止。另外,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打跋耆國。
佛教作爲偉大的古老宗教,其和平主義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教的和平主義是以生命的平等、尊重生命爲前提。生命是尊嚴的,沒有比它更高貴的東西,沒有任何等價物,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它。佛教提倡“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正是對生命尊嚴的充分肯定。正是這種本體性的尊嚴,佛教力倡衆生平等,無論是作爲人,還是作爲低級的蜎飛蠕動,從生命來說,都是平等的。
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製、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爲民主平等的原則。佛陀常說:“我不攝受衆,我亦是僧數。”佛陀常爲有病比丘洗滌衣履,給失明弟子穿針縫衣,向初學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與僧團大衆相處,實踐平等心,從未以先覺者自居。佛法中的“男女皆能爲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輕後學”等主張,處處都樹立了佛法的和樂、平實、平等的風範。
正是因爲生命是尊嚴的、平等的,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生命。人人都喜歡被人尊重,卻容易忽略去尊重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則。“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學道的基本條件。每一個人生存的空間都有其發揮一己之長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顔面上,與眼睛、鼻孔比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具體的功用,但微妙處就在少不了它,否則人的顔面就不像個人。
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是建立在尊重上。沒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賤視,焉能和平相處?信徒尊重叁寶,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沒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圖建立持久的和平,必須建立尊重心。
二、佛教是以無我觀作爲實現和平主義的思想基礎。現代文明強調以自我爲中心,而向外擴張,因此攻打他國、侵害自然。而佛法以“諸法無我”作爲智慧的宗要,正是看到“我”的錯誤根源。因“我”而紛爭,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愛染。佛陀開示比丘說:“衣服不慎撕破,內心會懊喪;樹葉在身旁掉落,內心毫不介意。實因衣服有我執而起愛染,樹葉與己無關不起愛染故也。”
所以,佛法通過對衆生所執著的假我進行如實觀察,力破假我、幻我、小我的執著,根本改變以假我爲中心的立場,提供給人類一條消除我執、體證無上大道的方法。這就是以無我爲宗的般若智慧如實觀照,樹立“緣起無我”的正見,進而以無我之實踐利益衆生,以無我之精神處事待人。因爲無我,則無對待;因爲無我,則無顛倒。所以,“無我”所招致之和平,才上最爲根本的和平。
叁、佛教是以慈悲心作爲實現和平主義的感情基礎。在佛法中,慈悲就是拔苦與樂的精神。拔苦,就是拔除潛伏于生命中苦的根本原因,這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礎上,用自己內心的痛苦去感受他方的痛苦;與樂,就是給人快樂,但這是不是局部的自然滿足,更不是逃避現實,正是如佛經所說的“現法樂住”,這是從生命深處湧現出的純潔的、強有力的歡樂。
只要人類一天想征服他的同胞,人間就不會太平。南傳《法句經》說:“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唯一能帶來和平與快樂的征服是自我的征服。
四、佛教是以團結作爲實現和平主義的有力手段。實現和平,必須團結一切力量。所以,佛法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就是爲了實現團結而采取的方法,因爲菩薩度衆生,必須廣結衆生緣,因此就必須去團結衆生。
所以,爲了團結一切衆生,就必須能夠容納異己、分工合作、犧牲奉獻、充實自我的力量。因爲,世界是由各種不同的生命個體組成的,承認並接受生命的差異性,才能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團結並不是大一統,而是分工合作,這樣才能盡可能發揮每一個體的力理。同時,在菩薩精神中,強調叁輪體空地布施,就是犧牲奉獻,因爲這是生命內在尊嚴的自我覺醒,而不是外力所迫。度人必須有能力,自度度人才能圓滿,所以想團結別人,必須自己有能力,這就需要充實自我的力量。
你也許會說這一切很美、很高尚,但是就是不切實際。但是,互相憎恨就切實際嗎?互相猜疑,互相殺伐,就象生存在叢林裏的野獸,總是戰戰兢兢,這樣更切實際嗎?所以,我們必須用我們的良心、思想、感情,通過有效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和平,這不但是佛教的目標,也是全人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