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會本《無量壽經》小議
——略談其四十八願之“天耳通願”與“遍供諸佛願”
釋成峰
[內容提要]
近年來,民國夏蓮居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以下簡稱夏會本)在當代淨空法師等人的大力提倡下,以鋪天蓋地之勢席卷了大江南北。一時,無數善男信女誦讀、印送此本,風靡一時,大有廢棄五種原譯本而流通會集本之勢。後學僅將夏會本四十八願之“天耳通願”、“遍供諸佛願”兩願願文與五種原譯本對照比較後,發現夏會本中缺漏甚多,不僅未能廣采諸譯,更未能闡發出彌陀大願的妙義。由此得出一結論,即夏會本並非圓滿無缺,更不可能取代原譯本。
[關鍵詞] 夏會本 天耳通願 遍供諸佛願
一、 前言
《無量壽經》爲淨土宗的根本經典,此經漢文譯本自古至今凡十二譯,現存五譯:曹魏康僧铠譯《佛說無量壽經》、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後漢支婁迦谶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譯《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和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古來淨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譯本持誦、注疏、弘揚。南宋王日休居士校輯爲《大阿彌陀經》,蓮池大師指出該本有不依經文的錯誤,後漸湮沒。清魏源居士會集之《無量壽經》,民國印光大師評其“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近代也無人流通此本。逮及民國,有山東郓城夏蓮居居士,采五種原譯本會集爲《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風行一時。梅光羲居士稱贊爲:“有美皆備,無谛不收。” 黃念祖居士更是宣稱:“竊意當來獨流者,必爲此本無疑,因其備采衆譯之長故。” 當代淨空法師在講經中多次說到,此本是最善之本,即佛陀懸記將來經道滅盡,獨流世間百年的經本。在上述等大德的鼓吹影響下,讀誦、印送夏會本在國內蔚然成風,而五種原譯本卻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夏會本果真如有些人宣傳的那樣,吸收各種原譯的優點,沒有缺漏和錯誤嗎?答曰:非也!近幾年,教內一些長老、大德遵循佛陀遺訓,爲保證佛經的真實性,主張恢複原譯本。通過將夏會本與五種原譯本詳加對照,仔細比較後,發現了其任意刪改經文、違背佛意的證據,並結集《獅子吼》一書,對夏會本展開批判,得到了越來越多正信信徒的支持,維護了佛經的嚴肅性,功德無量!
學人近來將夏會本的四十八願部分與五種原譯相互參究,發現錯漏頗多。現僅舉前人尚未指出的“天耳通願”、“遍供諸佛願”中兩處問題,稍加說明,就足以粉碎加在夏會本頭上的種種不實之詞和所謂“耀眼的光環”。
爲方便對照比較,現將五種原譯本和夏會本兩願的願文列表如下: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 康僧铠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 菩提流志譯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 支婁迦谶譯 《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 支謙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 法賢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 夏蓮居會集
天
耳
通
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佛說法者。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我國中人民不悉徹聽者。我不作佛。 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遍
供
諸
佛
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傾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每于晨朝。供養他方乃至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還到本國。若不而爾者。不取菩提。 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數諸佛。皆令飛行。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則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遍已後日未中則還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皆令飛行即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皆遍已後。日未中時。即飛行還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令生我刹得大神通。經一念中周遍巡曆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供養諸佛深植善本。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0願)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刹所有菩薩。發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承事供養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尊 。而不能往。我于爾時以宿願力。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養。令彼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1願)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刹所有菩薩。隨自意樂不離此界。欲以真珠璎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供養他方 無量諸佛。又複思維。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時。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爾時菩薩。不久悉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于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二、“天耳通願”的妙義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夏會本將此願與天眼通願合在一處,僅有“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一句。魏、唐兩種譯本中,都含有極樂世界的衆生在得到天耳通後,可以聽聞十方諸佛說法,並且魏譯本還強調聞法後還能悉受奉持。爲何要凸顯這一點呢?原來,此地正能體現釋迦世尊與彌陀如來兩土導師的慈悲與方便。
在臺灣性梵法師的《佛說無量壽經講義》中這樣解釋:“娑婆世界的衆生業重福輕,聽到佛說法需要有多劫的善根。就算聽到後,也很難完全受持。但極樂世界的衆生則不同,由于彌陀本願的威力,只要一生到極樂世界,不僅親見彌陀聞法,還可用天耳智通聞到無量諸佛說法。而且凡佛所說,或方便或真實,都能了解受持,依教奉行。況身在極樂,不動一步就可聽聞十方無量諸佛說法,這也是諸佛國土所沒有的。更妙的是,聞一偈一句,能通達無量無邊的義理,能演說一句一偈的道理,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契理契機,決非二乘人的天耳通所能比。”
此外,在黃念祖居士著《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中,把此願解釋爲:“第八、徹聽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是天耳通願。……根據《魏譯》,天耳就是可以聽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都能受持。《唐譯》天耳能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佛說法。極樂的耳通,不但能聞世間音聲,並且包括遍聞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可是,如此“極殊勝之處”卻被夏蓮居居士刪掉了,致使彌陀因地發此大願的妙義無從顯現。刪與留的區別,不言自明。
叁、“遍供諸佛願”的殊勝
對比五譯一會六種本子,魏唐二本中分別提到“承佛神力供養諸佛”和供養之後“以佛威力即以食前還到本國”,但在夏會本卻被遺漏。然而,在夏會本第二十七品“歌歎佛德”中卻又說:“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于一食傾複往十方無邊淨刹供養諸佛。……經須臾間,還至本國。” 由此看出,夏會本前後明顯不一致。
另外,在淨空法師講述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中,解釋此品爲:“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者也是菩薩,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都有莫大神通。于一餐飯的時間,可以往返是十方無邊佛刹 ,此乃圓教八地以上菩薩的能力,其能力的來源是佛力加持的。”
爲什麼供佛要蒙佛力加被呢?其中的深義我們可以從宋譯本中看到。
宋譯本第20、21願所言二種供佛情況,爲其他各本所無,而夏會本均未采用。從願中可以知道,極樂國土的人民如果無法前往他方佛刹供佛,在彌陀本願的攝受下,他方世界諸佛將親自伸手至西方淨土接受供養。甚至承佛神力,可令供具飛往他方諸佛面前供養諸佛。十方諸佛不用來,極樂衆生也不用去,不離本處,即可供養十方諸佛,此正表明極樂世界衆生供佛的方便與彌陀願力殊勝,連十方佛國也不多見。
此二願均深明佛力攝持不可思議,而夏會本中僅僅提到自力供養,只字未提彌陀威力特勝之處,使得經義偏執一端,圓滿的義理有所缺失,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四、結 語
“天耳通願”和“遍供諸佛願”表示福慧雙修:聽聞佛法可以增長智慧,供養諸佛則能培植福報,最終圓滿大覺。而此重要兩願在夏會本中均有刪缺,足以說明夏會本的質量不高。因此如果想要讀誦或弘揚《無量壽經》,應將五種原譯本相互對照研習,才是比較如法的方法。
本文有些觀點受益于宗舜法師的啓發,並參考了法師的《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譯叁會對勘表。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上 p111,印光法師撰 ,靈岩山寺印行本 。
《淨土五經讀本》p17,淨空法師編,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印行本。
同注2,p65-p66。
《佛說無量壽經講義》P186-187 ,釋性梵著,無量壽出版社1988印行。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p158,黃念祖著,臺灣蓮華精舍1994印行。
同注2,p43-p4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P362,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記,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