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佛陀囑法大迦葉
(一)大迦葉的證德與威信
大迦葉尊者是一位嚴謹的比丘,終生持頭陀行,修清淨梵行,他所證的果德,決非一般凡庸之輩能望其項背的。雖然他“長須發,著弊納衣”,爲六群比丘、比丘尼所憎惡,但由于尊者嚴持戒律,精進辦道,證德高廣,因此自然得到人天的禮敬。如《十誦律》中說到大迦葉“多知廣識”,佛陀涅槃後,“四部衆盡皆恭敬、信受其語”,大衆聽說大迦葉從波婆城來要到拘屍城後,“皆出到半道”奉迎,“頭面敬禮”。[33]這說明當時的大迦葉在佛教四部衆中很有威信,幾乎成了僧團的領導者。就連天帝釋都想盡辦法供養大迦葉,甚至變化爲醜陋不堪的織婦,因爲大迦葉“心懷哀愍貧窮孤陋、病苦疾者”。[34]又如經中說,在一個小雨的晚上,天帝釋爲大迦葉“持傘蓋覆燈”,“隨摩诃迦葉後行”。[35]
而那些不敬信、不尊重大迦葉的六群比丘、比丘尼,屢屢爲佛、僧團及廣大信衆所嫌責。如律中記載吐羅難陀(偷羅難陀)比丘尼有一次在給別人講法時,大迦葉碰巧走到那裏。聽法的人因此站起來,獨吐羅難陀端坐不動,衆人就說她這樣“極爲不善”。而吐羅難陀自恃“我是釋女,從佛出家”,大罵大迦葉,說他是“外道邪徒”,“極愚極鈍而來出家”。衆人聽後,“皆悉譏嫌”吐羅難陀。佛陀也因此製戒:“從今已後,苾刍尼遙見苾刍,應從坐起。若有犯者,得越法罪。”[36]又有一次大迦葉到一位長者家應供時,吐羅難陀正好也在長者家。當長者婦說“尊者大迦攝波(大迦葉)一切人天皆恭敬供養”並要她離開時,她又誹謗大迦葉“彼是外道出家,至愚至鈍”,要長者婦供養其他比大迦葉強得多的釋種比丘。當大迦葉聽見她在誹謗便作出咳嗽聲,吐羅難陀知道大迦葉正在這裏,隨即又說他是“大龍象”。在樓上的長者被這些話惹惱了,便急步趕下樓來,罵她是“貪恚無識之人”,並說“更不得來入我宅內”。[37]
而佛陀爲維護大迦葉,則屢屢贊歎大迦葉。如說大迦葉勝于過去諸聲聞弟子:
(佛言)今迦葉比丘,皆愍念一切衆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方當乃得受報。設供養迦葉者,現身便受其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38]
此經中佛說“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所以後人有稱大迦葉爲“第二佛”。[39]大迦葉爲調伏六群比丘、比丘尼,有時自贊功德,如說佛陀滅後當持佛法,論中辯才無可製禦,于叁有中善得解脫,又于神通自在無礙,盡諸有漏得俱解脫等等。而佛陀則給予首肯,並稱贊他“汝所利益事,除吾一人,其余聲聞無能及者”。[40]佛陀又爲“警悟諸比丘”,甚至說大迦葉的所證“亦複如我”。[41]
佛陀在衆多的經律中廣爲維護、贊歎大迦葉尊者,乃至說“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大迦葉的所證“亦複如我”。這些稱贊都非同尋常,如果跟佛陀囑法于大迦葉聯系起來,一切就清楚明白了。
(二)佛陀囑法
釋迦太子自覺成佛後,就不懈于說法利生的事業。在他的晚年,有提婆達多破僧,所以最令佛陀費心的就是如何使正法久住,以及涅槃後將佛法付囑給誰。因爲女人出家,致使佛法早滅五百年。佛陀作爲無漏解脫的聖者,尚因佛法的將來生起“世俗心”。如經中說:
爾時,世尊作是念:“我若以教法付囑人者,恐我教法不得久住;若付囑天者,恐我教法亦不得久住。世間人民則無有受法者。我今當以正法付囑人、天,諸天、世人共攝受法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爾時,世尊起世俗心。時,天帝釋及四大天王知佛心念,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及四大天王:“如來不久當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我般涅槃後,汝等當護持正法。”爾時世尊複告東方天王,“汝當于東方護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當于北方護持正法。”[42]
因此佛陀在涅槃之前,佛法于天則付囑給天帝釋及四天王,于人間則付囑給大迦葉及阿難。付法何人,這是關系到將來衆生法身慧命、廣大福祉的大事。佛陀的弟子,得慧解脫、俱解脫及叁明六通的有很多,而佛陀慧眼,選擇了大迦葉與阿難,因爲“我于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複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大迦葉是頭陀行比丘,並“勝過去時比丘之衆”,因而敕令大迦葉“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阿難則是多聞第一,“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不複語是,皆悉知之”,“勝過去時諸佛侍者”。因此佛陀將佛法付囑于大迦葉及阿難, “善念誦持”,“無令缺減”,“使不斷絕”。[43]
在另一經中,佛陀說四大聲聞如大迦葉、君屠缽漢、賓頭盧、羅雲等,“堪任遊化,智慧無盡,衆德具足”,敕令四大聲聞不取涅槃而長住世間,“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而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44]
佛陀慈悲,爲衆生作長遠利益,因此每當有人輕視、誹謗、譏毀大迦葉時,而每每維護大迦葉、贊歎大迦葉,令他人敬信大迦葉。爲了樹立起大迦葉在僧團中的威信,乃至勸說大迦葉依衆而住、廣爲說法,從中我們也可窺見佛陀的用心。佛陀常在定中,一颦一笑都有因有緣。授衣大迦葉及讓他半座,就更不是尋常的舉措了。如經中說: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須發,著弊納衣,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無數大衆圍繞說法。時,諸比丘見摩诃迦葉從遠而來,見已,于尊者摩诃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粗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善來,迦葉!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誰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豎,並相謂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葉,大德大力,大師弟子,請以半座。”[45]
在這裏,佛陀以半座禮遇大迦葉,是有甚多考量的:一是大迦葉所證與佛幾乎同等而不爲一些人所敬重,二是大迦葉的頭陀悲心不爲一些人所認同,叁是大迦葉說法不爲一些人所敬信,四是佛陀考量到自己涅槃後要將佛法付囑給大迦葉及阿難,五是爲調伏釋種比丘的傲慢與嫉妒,六是爲了僧團清淨、正法久住。所以佛陀每每維護、稱贊大迦葉,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了。正如《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中說:
又大迦葉,佛從始已來未曾呵責。如舍利弗,佛亦呵言“汝何以食不淨食”;如大目連,佛亦呵言“汝何以授未滿二十年人具戒”;如難陀,佛亦呵之“汝何以教尼乃至日沒時”;如優陀夷,佛亦呵言“汝癡人,乃與舍利弗論議诤勝”;如阿難,佛亦呵言“癡人,汝何以觸惱上座”;而大迦葉,未曾爲佛所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又欲令于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責,欲令後世衆生深心尊重故。[46]
又如佛陀所說,大迦葉以清淨心爲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以令法久住心爲人說法。大迦葉尊者爲調伏有情,有時也自歎功德,如說“常系心在于善法,不隨余念”,“我于如來所說法中無有錯謬,當頂戴奉行”,“若不遇如來出世,應得辟支佛而入涅槃”,“如來滅後誰能持佛法?我于爾時即拔此籌”。[47]而現在某些人無視佛陀的言教與苦心,竟以此爲大迦葉的“小辮子”,牢牢地抓住不放,誣謗大迦葉“更有自視極高的高慢余習”,“覺得與佛相同,引以爲榮”,“換得佛所穿的糞掃衣,也覺得是不凡之遇”。[48]其實這是以世間的情智來譏毀無漏聖者的無我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