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P3

  ..續本文上一頁9。Potthapāda Sutta(布咤婆樓經)》。

   [120]《中·一叁·度經》,《大正藏》第1冊第435頁中欄,,參見漢傳《雜·一五七經、一五八經、一五九經》、南傳《A。3.61。 Tittha (度處)》。

   [121]《雜·五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12頁下欄。

   [122]《雜·八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20頁下欄至21頁上欄,參見南傳《S。22.60。Mahāli(摩诃利)》。

   [123]《大智度論》卷十五,《大正藏》第25冊第170頁下欄至171頁上欄。

   [124]《M。11。師子吼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第84頁至85頁,參見漢傳《中·一〇叁·師子吼經》。

   [125]《雜·二六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6頁下欄至67頁上欄,,參見《雜·叁〇一經》、南傳《S。22.90。 Channo(闡陀)》、《S。12.15。Kaccāyanagotta(迦旃延氏)》。

   [126]《雜·叁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8頁中欄,參見南傳《S。22.94。 Puppha or Vaddha(華/增長)》。

   [127]《雜·叁二〇經》,《大正藏》第2冊第91頁中欄。

   [128]《中·一九○·小空經》,《大正藏》第1冊第737頁上欄,參見南傳《M。121。 Cūlasu··atāsuttan(空小經)》。

   [129]《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大正藏》第30冊第812頁中欄至812頁下欄。

   [130]《長·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25頁中欄,參見南傳《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經)》。

   [131]《中·五·木積喻經》,《大正藏》第1冊第425頁中欄,參見南傳《A。7.68。Aggi(火經)》。

   [13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六,《大正藏》第23冊第657頁下欄。

   [133]《雜·二七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72頁下欄。

   [134]《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四,《大正藏》第30冊第474頁中欄。

   [135]《中·一一五·蜜丸喻經》,《大正藏》第1冊第603頁中欄,參見南傳《M。18。Madhupindikasuttaj(蜜丸經)》。

   [136]《大正藏》第2冊第527頁上欄至528頁中欄。

   [137]《增·善聚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678頁下欄至679頁上欄。

   [138]《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頁。

   [139]《雜·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20頁中欄。

   [140]《雜·叁○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87頁下欄至88頁中欄。

   [141]《阿毗昙毗婆沙論》卷四,《大正藏》第28冊第30頁上欄。

   [142]《雜·一六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45頁上欄,參見南傳《S。24.37-44。Rūpī attā etc。(有色我等)》。

   [143]《雜·四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11頁中欄,參見南傳《S。22.47。 Samanupassanā(觀見)》。

   [144]《中·二一〇·法樂比丘尼經》,《大正藏》第1冊第788至788頁中欄,參見南傳《M。 44。 Cūlavedallasuttaj (有明小經)》。

   [145]《增·利養品·第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573頁中欄,參見南傳《S。22.1。Nakulapitā(那拘羅父)》。

   [146]《雜·五七〇經》,《大正藏》第2冊第151頁上欄。

   [147]《S。41.3。隸犀達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四第362頁至363頁。

   [148]《雜·一五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43頁下欄,參見南傳《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149]《雜·一五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43頁下欄),“彼”此處指“梵”。

   [150]《雜·五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14頁下欄至15頁上欄, 參見南傳《S。22.82。 Punnamā(滿月)》。

   [151]《長·一五·阿[少/兔]夷經》,《大正藏》第1冊第69頁中欄,參見南傳《D。24。Pātika-Suttanta(波梨經)》。

   [152]《雜·一〇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32頁中欄。

   [153]《雜·六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16頁上欄至16頁中欄。

   [154]《雜·九八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56頁上欄至256頁中欄, 參見南傳《A。4.199。Tanhā(渴愛)》。

   [155]《雜·一叁六至一四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41頁下欄至42頁上欄 。

   [156]《雜·五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14頁中欄,參見南傳《S。22.81。 Pārileyya(波陀聚落)》。

   [157]《雜·一一〇經》,《大正藏》第2冊第35頁下欄至36頁中欄,參見《增·六重品·第十經》、南傳《M。 35。 Cūlasaccaka-sutta (薩遮迦小經)》。

   [158]《佛說五蘊皆空經》,《大正藏》第2冊第499,參見南傳《S。22.59。Pa·ca(五〔群比丘〕)》。

   [159]《雜·叁一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91頁上欄。

   [160]《雜·二七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72頁下欄。

   [161]《增·邪聚品·第十經》,《大正藏》第2冊第702頁中欄,參見慧簡譯《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162]《雜·八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1頁下欄, 參見南傳《S。22.45。 Aniccatā(無常)》。

   [163]《增·增上品·第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668頁下欄。

   [164]《增·四意斷品·第八經、第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639頁上欄至640頁中欄。

   [165]《增·八難品·第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749頁上欄。

   [166]《長·一·大本經》,《大正藏》第1冊第9頁中欄,《雜·二七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72頁下欄。

   [167]《雜·二六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6頁中欄,參見南傳《S。22.90。Channo(闡陀)》。

   [168]《雜·一九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50頁上欄,參見南傳《S。35.1-12。Anicca etc。(無常等)》。

   [169]《雜·一九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50頁中欄。

   [170]《雜·叁一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91頁上欄至91頁中欄,參見南傳《S。35.23。Sabba(一切)》。

   [171]《雜·叁二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91頁中欄。

   [172]《雜·叁二〇經》,《大正藏》第2冊第91頁中欄。

   [173]《雜·四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11頁中欄,參見南傳《S。22.47。 Samanupassanā(觀見)》。

   [174]《S。22.83。阿難》,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叁第153 至154,參見漢傳《雜·二六一經》。

   [175]巴利語爲upadhi,意爲所依之因。

   [176]《雜·二九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82頁中欄至82頁下欄,參見南傳《S。12.66。Sammasaj(觸)》。

   [177]《雜·一一〇經》,《大正藏》第2冊第36頁下欄至37頁上欄,參見南傳《M。35。Cūlasaccaka-sutta(薩遮迦小經)》。

   [178]《雜·叁○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87頁下欄至88頁上欄。

   [179]《增·火滅品·第九經》中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大正藏》第2冊第581頁上欄。

   [180]《雜·六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16頁下欄,參見南傳《S。22.55。 Udānaj(優陀那)》。

   [181]《中·五六·彌醯經》,《大正藏》第1冊第492頁上欄,參見南傳《A。9.3。 Meghiya(彌醯)》。

   [182]《長·一·大本經》,《大正藏》第1冊第9頁中欄。

   [183]《雜·二九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83頁下欄。

   [184]《增·八難品·第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752頁下欄。

   [185]《增·聽法品·第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707頁下欄。

   [186]即《雜·叁七九經》,參見安世高譯《佛說轉*輪經》、義淨譯《佛說叁轉*輪經》、南傳《S。56.11-12。Tathāgatena vutta (如來所說)》。

   [187]即《雜·叁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6頁中欄至6頁下欄,參見《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叁二、南傳《S。22.59。 Pa·ca (五〔群比丘〕)》。

   [188]《雜·九經、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2頁上欄,參見南傳《S。22.15。 Yad anicca(無常者)》。

   [189]《雜·一一經、一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2頁上欄, 參見南傳《S。22.18。 Hetu(因)》。

   [190]《雜·九六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248頁上欄,參見《別譯雜·二○○經》、南傳《A。10.83。Punniya(富鄰尼〔比丘〕)》。

   [19…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