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P5

  ..續本文上一頁《別譯雜·一二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422頁中欄,參見《雜·九一二經》、南傳《S。42.12。Rāsiyo(王發)》。

   [250]《中·一七四·受法經》,<<阿含部《大正藏》第冊1>>第712頁中欄,參見南傳《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經)》。

   [251]《長·叁○·世紀經》,《大正藏》第1冊第128頁上欄。

   [252]《中·一九·尼乾經》,《大正藏》第1冊第443頁中欄至445頁上欄,參見《雜·九七七經》、《別譯雜·二一一經》、南傳《M。 101。 Devadahasuttaj (天臂經)》。

   [253]《雜·五六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147頁下欄至148頁上欄,參見南傳《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54]《增·莫畏品·第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744頁上欄至744頁中欄。

   [255]《增·增上品·第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670頁下欄至671頁下欄。

   [256]《雜·一〇九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87頁下欄至288頁上欄,參見南傳《S。4.1。Tapo kamma·ca(苦業)》。

   [257]《別譯雜·一二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422頁中欄至422頁下欄,參見《雜·九一二經》、南傳《S。42.12。Rāsiyo(王發)》。

   [258]《中·二○四·羅摩經》,《大正藏》第1冊第777頁下欄至778頁上欄,參見南傳《M。26。Ariyapariyesanasuttaj(聖求經)》、《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經)》。

   [259]《中·一九五·阿濕貝經》,《大正藏》第1冊第751頁上欄至751頁中欄,參見南傳《M。70。Kītāgirisuttaj(枳咤山邑經)》。

   [260]《中·一七四·受法經(上)》,《大正藏》第1冊第712頁上欄至712頁中欄,參見《中·一七五·受法經(下)》、南傳《M。 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小經)》、《M。46。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大經)》。

   [261]《A。8.12。師子》,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五第39頁至40頁,參見漢傳《中·一八·師子經》。

   [262]《雜·一一四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301頁下欄,參見《別譯雜·一一六經》、《增·莫畏品·第五經》、南傳《S。16.5。Jinnaj (老)》。

   [263]《長·一七·清淨經》,《大正藏》第1冊第74頁中欄至74頁下欄, 參見南傳《D。29。 Pāsādika-Suttanta(清淨經)》。

   [264]《中·一八九·聖道經》,《大正藏》第1冊第736頁上欄至736頁中欄, 參見南傳《M。117。 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經)》。

   [265]通過觀察某些事物如番瓜、宅地等而說明因果、利弊、得失,或作預言等。

   [266]“橫法”指傍生,“明于橫法”則如相馬等。

   [267]《雜·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131頁下欄至132頁上欄, 參見南傳《S。28.10。Sucimukhī(淨口)》。

   [268]《四分律》卷四,《大正藏》第22冊第594頁中欄。

   [269]《中·二○四·羅摩經》,《大正藏》第1冊第777頁下欄至778頁上欄,參見南傳《M。26。Ariyapariyesanasuttaj(聖求經)》、《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經)》。

   [270]《S。24.6。作》,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叁第309頁,參見漢傳《雜·一六二經》。

   [271]《S。24.5。無》,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叁第306頁至307頁,參見漢傳《雜·一五四經、一五六經》。

   [272]《S。24.8。(大)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叁第313頁至314頁,參見漢傳《雜·一六一經、一六叁經》。

   [273]即以黑、藍、紅、黃、白、究竟白等顔色代表六種不同品類的人,其中黑種姓爲最愚劣之人,藍種姓次之,至究竟白,則爲最清淨、最完美之人。

   [274]《S。24.7。因》,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叁第311頁,參見漢傳《雜·一五五經、一五七經、一五八經、一五九經》。

   [275]《雜·六四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182頁中欄至182頁下欄,參見南傳《S。48.9-10。Vibhavga(分別)》。

   [276]《中·一八九·聖道經》,《大正藏》第1冊第735頁下欄至736頁中欄,參見南傳《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經)》。

   [277]《雜·七八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03頁上欄,參見安世高譯《佛說八正道經》、南傳《S。45.21。Micchatta(邪性)》。

   [278]《雜·六二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174頁中欄至174頁下欄, 參見南傳《S。47.20。Janapada(國土)》。

   [279]《雜·一二五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344頁中欄, 參見南傳《S。20.8。Kalivgaro(藁)》。

   [280]《雜·五〇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132頁下欄至133頁上欄,參見南傳《S。21.3。Ghato(水缸)》。

   [281]《雜·二七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73頁上欄至73頁中欄,參見南傳《A。8.9。Nanda(難陀)》。

   [282]《長·十·十上經》,《大正藏》第1冊第55頁中欄至55頁下欄,參見安世高譯《長阿含十報法經》、南傳《D。34。Dasuttara-Suttanta (十上經)》。

   [283]《增·七日品·第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742頁上欄至中欄,參見南傳《A。6.19。 Maranasati (1)(念死)》,《A。8.73。 Maranasati (1)(念死)。

   [284]《增·須陀品·第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59頁下欄。

   [285]《增·力品·第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719頁上欄。

   [286]《中·八叁·長老上尊睡眠經》,《大正藏》第1冊第559頁中欄至560頁中欄,參見竺法護譯《佛說離睡經》、南傳《A。7.58。 Pacala(睡眠)》。

   [287]《增·善知識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600頁上欄,參見《增·八難品·第六經》。

   [288]《中·一叁叁·優婆離經》,《大正藏》第1冊第630頁中欄,參見南傳《M。56。Upālisuttaj(優婆離經)》。

   [289]《雜·九八七經》,《大正藏》第冊2第257頁上欄。

   [290]《中·叁二·未曾有法經》,《大正藏》第1冊第471頁下欄,參見南傳《M。123。Acchariyabbhutadhammasuttaj (希有未曾有法經)》。

   [291]《雜·七二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195頁下欄。

   [292]《增·高幢品·第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630頁上欄。

   [293]《增·八難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754頁中欄,參見《增·善知識品·第六經》。

   [294]《雜·一叁叁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367頁下欄至368頁上欄,參見《別譯雜·叁五二經》、南傳《S。9.2。Upatthūna(看護)》。

   [295]《雜·一叁四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370頁下欄。

   [296]《雜·一叁四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370頁上欄至370頁中欄,參見《別譯雜·叁六叁經》。

   [297]《雜·一叁四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370頁中欄,參見《別譯雜·叁六四經》、南傳《S。9.8。Kulagharanī(家婦)》。

   [298]《增·地主品·第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612頁中欄,參見《中·一二叁·沙門二十億經》、《雜·二五四經》、南傳《A。6.55。Sona ((尊者)二十億耳)》。

   [299]《雜·二五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62頁下欄,參見《中·一二叁·沙門二十億經》、《增·地方品·第叁經》、《五分律》卷二一、《四分律》卷叁、南傳《A。6.55。 Sona(輸屢那)》。

   [300]《增·力品·第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718頁下欄至719頁上欄。

   [301]《長·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25頁下欄,參見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失譯《般泥洹經》、南傳《D。 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 (大般涅槃經)》。

   [302]《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22冊第967頁上欄,參見《中·叁叁·侍者經》。

   [303]《中·一六六·釋中禅室尊經》,《大正藏》第1冊第699頁中欄至699頁下欄,參見《中·一六五·溫泉林天經》、竺法護譯《佛說尊上經》、南傳《M。134。Lomasakavgiyabhaddekarattasuttaj(盧夷強耆一夜賢者經)》 。

   [304]《雜·八〇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207頁中欄至208頁上欄,參…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