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P7

  ..續本文上一頁   [373]《長·一四·釋提桓因問經》,《大正藏》第1冊第62頁下欄, 參見《中·一叁四·釋問經》、法賢譯《帝釋所問經》、南傳《D。21。 Sakka-Pa·ha-Suttanta(帝釋所問經)》。

   [374]《中·七七·娑雞帝叁族姓子經》,《大正藏》第1冊第545頁中欄, 參見南傳《M。68。 Nālakapānasuttaj(那羅伽波甯村經)》。

   [375]《長·二四·堅固經》,《大正藏》第1冊第101頁上欄, 參見南傳《D。11。 Kevaddha-Sutta(堅固經)》。

   [376]《長·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11頁下欄, 參見南傳《D。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經)》。

   [377]《中·一九一·大空經》,《大正藏》第1冊第738頁上欄至738頁中欄, 參見南傳《M。122。 Mahāsu··atasuttaj(空大經)》。

   [378]《中·八二·支離彌梨經》,《大正藏》第1冊第558頁上欄, 參見南傳《A。6.60。 Citta(質多〔比丘〕)》。

   [379]《增·邪聚品·第十經》,《大正藏》第2冊第702頁上欄至702頁下欄,參見慧簡譯《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380]《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22冊第967頁上欄。

   [381]《M。37。愛盡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第340頁。

   [382]《增·結禁品·第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780頁上欄,參見南傳《A。10.56-57。 Sa··ā(1)(2)(諸想)》。

   [383]《增·勸請品·第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593上欄至593頁中欄, 參見南傳《S。6.1。 āyācana(勸請)》。

   [384]《四分律》卷叁二,《大正藏》第22冊第786頁中欄至787頁上欄。

   [385]《增·邪聚品·第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99頁上欄,參見《增·聽法品·第五經》、《增·高幢品·第五經》。

   [386]《長·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16頁上欄。

   [387]《雜·一九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50頁中欄。

   [388]《雜·九〇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227頁下欄至228頁上欄。

   [389]《長·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11頁上欄至11頁中欄,參見《中·一四二·雨勢經》。

   [390]《增·等見品·第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90頁下欄至691頁中欄。

   [391]《雜·叁四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98頁中欄,參見南傳《S。12.22。 Dasabalā(十力)》。

   [39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六,《大正藏》第24冊第130頁上欄。

   [393]《增·莫畏品·第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746頁中欄至第746頁下欄,參見《雜·一一四一經》、《別譯雜·一一六經》、 南傳《S。16.5。Jinnaj(老)》。

   [394]《雜·六叁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177頁上欄,參見南傳《S。47.13。Cunda(純陀)》。

   [395]《中·叁一·分別聖谛經》,《大正藏》第1冊第467頁中欄,參見《增·等趣四谛品·第一經》、安世高譯《佛說四谛經》、南傳《M。141。Saccavibhavgasuttaj(谛分別經)》。

   [396]《雜·叁一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89頁中欄至89頁下欄,參見失譯《佛說滿願子經》、南傳《S。35.88。Punna(富樓那)》、《M。145。Punnovāda-sutta(教富樓那經)》。

   [397]《雜·四四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115頁上欄至115頁中欄,參見南傳《S。14.15。Kammam(業)》。

   [398]《中·一四叁·傷歌邏經》,《大正藏》第1冊第650頁下欄至651頁上欄。

   [399]《中·九一·周那問見經》,《大正藏》第1冊第574頁中欄, 參見《增·善惡品·第九經》、南傳《M。8。Sallekhasuttaj(削減經)》。

   [400]《雜·六一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173頁中欄, 參見南傳《S。47.19。Sedaka(私伽陀)》。

   [401]《中·七七·娑雞帝叁族姓子經》,《大正藏》第1冊第545頁中欄, 參見南傳《M。68。 Nālakapānasuttaj(那羅伽波甯村經)》。

   [402]《雜·一一四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301頁下欄,參見《別譯雜·一一六經》、《增·莫畏品·第五經》、南傳《S。16.5。Jinnaj (老)》。

   [403]《增·一入道品·第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570頁上欄,《雜·一一四〇經》、《別譯雜·一一五經》、《S。16.8。Ovāda(教誡)》。

   [404]《增·一入道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570頁中欄。

   [405]《增·放牛品·第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795頁中欄。

   [406]《中·二○四·羅摩經》,《大正藏》第1冊第775頁上欄至776頁上欄, 參見南傳《M。26。 Ariyapariyesanasuttaj(聖求經)》。

   [407]《雜·叁○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88頁下欄,參見南傳《S。35.136。Agayha(不執著)》。

   [408]《中·一八七·說智經》,《大正藏》第1冊第733頁上欄, 參見南傳《M。112。 Chabbisodhanasuttaj(六淨經)》。

   [409]《中·二一一·大拘絺羅經》,《大正藏》第1冊第790頁下欄,參見南傳《M。43。 Mahāvedallasuttaj(有明大經)》。

   [410]《增·力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722頁中欄至722頁下欄。

   [411]金輪與水輪的邊際。佛教以爲世界最下面爲空輪,之上依次有風輪、水輪、金輪,金輪即我們所看到的大地。

   [412]《增·增上品·第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668頁中欄至668頁下欄,參見安世高譯《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413]《增·四意斷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637頁中欄至第637頁下欄,參見南傳《S。3.3。Rājā(王)》。

   [414]《增·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十經》,《大正藏》第2冊第764頁下欄。

   [415]《雜·一叁○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359頁上欄至第359頁中欄, 參見《別譯雜·叁○六經》、《增·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一經》、南傳《S。2.26。 Rohita(赤的)》、《A。4.45。 Rohitassa(赤馬〔天子〕)》。

   [416]《雜·八〇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207頁中欄至208頁上欄,參見南傳《S。54.9。Vesāli(毗舍離)》。

   [417]《四分律》卷二,《大正藏》第22冊第575頁下欄至576頁下欄。

   [418]《雜·叁八經》,《大正藏》第2冊第8頁下欄。

   [419]《雜·叁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8頁中欄,參見南傳《 S。22.94。Puppha or Vaddha(華/增長)》。

   [420]《雜·二叁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56頁下欄至57頁上欄,參見南傳《S。35.116。 Lokakāmaguna(世間欲類)》。

   [421]《雜·一〇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28頁中欄,參見《別譯雜二六七經》。

   [422]《中·九二·青白蓮華喻經》,《大正藏》第1冊第575頁上欄。

   [423]《雜·一二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343頁中欄,參見南傳《A。5.30。Nāgita(那提迦)》、《A。8.86。Yasa(名稱)》。

   [424]《增·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十經》,《大正藏》第2冊第764頁下欄。

   [425]《雜·一一叁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299頁下欄至300頁上欄,參見施護譯《佛說月喻經》、《別譯雜·一一一經》、南傳《S。16.3。Candupamaj(月喻)》。

   [426]《中·叁四·薄拘羅經》,《大正藏》第1冊第475頁中欄,參見南傳《M。124。Bakkulasuttaj(薄拘羅經)》。

   [427]《增·地主品·第二經》,《大正藏》第2冊第611頁下欄至第612頁上欄。

   [428]《長·一·大本經》,《大正藏》第1冊第8頁中欄, 參見《增·十不善品·第四經》、法天譯《佛說七佛經》、《毗婆屍佛經》、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南傳《D。14。 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經)》。

   [429]《佛開解梵志阿[颱-臺+(犮-乂+又)]經》,《大正藏》第1冊第263頁上欄。

   [430]《雜·七六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00頁中欄, 參見南傳《S。45.15。 Uppāda(生起)》。

   [431]《雜·叁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7頁下欄至8頁上欄, 參見義淨譯《佛說五蘊皆空經》、《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叁二、南傳《S。22.59。 Pa·ca(五〔群比丘〕)》。

   [432]《增·九衆生居品·第六經》,《大正藏》第2冊第766頁中欄。

   [433]《雜·四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126頁中欄,參見南傳《S。38.1-16。Nibbāna etc。(涅槃等)》。

   [434]《雜·七八四經》,《大正藏》第2冊第203頁上欄,參見安世高譯《佛說八正道經》、南傳《S。45.21。Micchatta(邪性)》。

   [435]《雜·七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203頁上欄至203頁中欄。

   [436]《雜·七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203頁上欄至204頁上欄。

   [437]《雜·九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23頁上欄, 參見《別譯雜·九一經》、《A。8.55。 Ujjaya(郁阇迦)》。

   [438]《長·一六·善生經》,《大正藏》第1冊第70頁上欄至72頁下欄,參見《中·一叁五·善生經》、安世高譯《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支法度譯《佛說善生子經》、南傳《D。31。Singālovāda-Suttanta(教授屍迦羅越經)》。

   [439]《雜·二八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80頁下欄至81頁上欄,參見支謙譯《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玄奘譯《緣起聖道經》、法賢譯《佛說舊城喻經》、南傳《S。12.65。Nagaraj(城邑)》。

   [440]《雜·二九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85頁中欄至85頁下欄,參見《雜·二九六經》、南傳《S。12.20。 Paccaya(緣)》。

   [441]《雜·叁六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101頁上欄至101頁中欄,參見南傳《S。12.4-9。 Vipassi。 etc。(毗婆屍等)》。

   [442]《中·叁○·象迹喻經》,《大正藏》第1冊第467頁上欄。

   [443]《雜·二六七經》,《大正藏》第2冊第69頁下欄,參見南傳《S。22.100。 Gaddula(系繩)》。

   [444]《雜·四九○經》,《大正藏》第2冊第126頁中欄,參見南傳《S。38.1-16。 Nibbāna etc。(涅槃等)》。

   [445]《中·一八九·聖道經》,《大正藏》第1冊第735頁下欄,參見南傳《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經)》。

   [446]《雜·七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第203頁上欄至204頁上欄。

   [447]《中·叁○·象迹喻經》,《大正藏》第1冊第464頁中欄。

   [448]《增·四谛品·第一經》,《大正藏》第2冊第631至631頁中欄,參見南傳《S。56.21。vijā(明)》。

   [449]《雜·叁九叁經》,《大正藏》第2冊第106頁中欄,參見南傳《S。56.3-4。 Kulaputta(善男子)》。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參考資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