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還是相信
——巴漢《卡拉瑪經》的比較
真 淨
我在倫敦大學求學期間,在一次宗教座談會上,有位英國學者談及,他所以選擇佛教爲信仰,主要是因爲《卡拉瑪經》。
此經記述了佛陀對卡拉瑪人的一番教誨。
當時,卡拉瑪人因不知如何抉擇各位宗教師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請示于佛。事實上,這不僅是卡拉瑪人所困惑的,也是人們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有了衆多的查詢工具,有了一生難以讀盡的典籍資料,仍無法保證,在面臨抉擇時,作出百分百的正確判斷。
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當卡拉瑪人彷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爲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爲此,佛陀總結了十項准則:
1、不因傳說而輕信
2、不因傳統而輕信
3、不因謠言而輕信
4、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5、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
6、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7、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8、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9、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10、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卡拉瑪經》突顯了佛教求真、求實、求證的根本精神,有別于其它很多宗教單純的以信爲本。上述十點,更是震聾發聩的醒世之言。
在南傳佛教地區,《卡拉瑪經》是一部家戶喻曉的經典,深受廣大信衆,尤其是知識階層的尊重與推崇。
漢傳佛典中,與《卡拉瑪經》對應的,乃《中阿含·伽藍經》。但在關鍵部分,如佛陀所言十項准則,卻未見記載。
巴利語的部(Nikaaya)與漢譯阿含經(Aagama)
Nikaaya,意譯爲“部”,指佛典被歸類爲各部。Aagama,《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譯作“教”或“傳”,意指“佛陀教說”或“依師弟傳承的教說”。
據記載,佛陀滅度後,由弟子大迦葉尊者主持了首次結集,會誦經藏與律藏。其中,經藏記錄了佛陀及弟子的言教行迹。
通常認爲,原始佛典的形成與部派分裂爲同一時期。因此,每一部派皆有各自所依的典籍,內容基本相同而稍有差異。
原始佛典分南傳和北傳(漢傳)兩系。在南傳典籍中,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五部。在漢傳典籍,則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其中,南傳前四部與北傳四阿含大體相當,但經文數目、排列及部分內容略有出入。還應注意的是,北傳《長阿含經》的經典,未必對應于《長部》。而《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亦未必對應于《中部》、《相應部》、《增支部》。
《卡拉瑪經》正是如此,它在南傳典籍中屬于增支部,但在北傳典籍中卻收錄于《中阿含》內。
經題對照
一、《卡拉瑪經Kaalaama Sutta》,取自巴利《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叁集·第二大品·65經,屬上座部典籍。
二、《伽藍經》,取自漢譯《中阿含·業相應品第六》(大正藏1,438中-439下)。漢譯《阿含》所收錄的典籍,源自不同部派。如《長阿含經》多屬法藏部;《雜阿含經》多屬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多屬大衆部末派。至于《中阿含》,包括印順導師在內的教內外衆多學者都認爲,其中大部分經典屬于說一切有部。
伽藍,梵文kaalaama (巴利文同),漢譯伽藍,乃音譯“伽藍摩”的簡稱。比較而言,“卡拉瑪”更接近原有發音。在漢譯中,梵文ka、kaa、ga、gaa、gha有時被統一譯爲“伽”。如karumha,譯爲伽羅摩(天名);yoga,譯爲瑜伽;gaathaa, 譯爲伽陀(偈);san.gha,譯爲僧伽。又,此處的伽藍並非我們通常以爲的寺院代稱,而是指一名爲“伽藍”的村莊,當地百姓亦名“伽藍人”。
經文對照
一、基本相同部分:
兩經的開頭和結尾部分,經文內容基本相同。
1、開頭
巴利文本: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俱,遊行拘薩羅國…….有疑于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妄?(含標點約405字)
漢傳譯本: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伽藍園,與大比丘衆俱……此沙門梵志何者爲實。何者爲虛?(含標點約541字)
2、結尾
巴利文本:
卡拉瑪人!彼聖弟子即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以正知、正念、以與慈俱行之心……大德!請世尊存念于我等自今日起終生皈依爲優婆賽。(含標點約789字)
漢傳譯本: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诤…….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含標點約1188字)
二.內容相似部分:
兩經的中間部分,內容基本相似而文字差異較大。
巴利文本: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大德!爲無益。複次,卡拉瑪人!此有貪心之人是爲貪所蔽…….若圓滿執取爲能引無益與苦耶?或不耶?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于人內心之無貪是爲益耶?或爲無益耶?大德!爲益。複次,卡拉瑪人!此無貪人是不爲貪所蔽……若圓滿執取爲能引益與樂耶?或不耶?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含標點約918字)
漢傳譯本:
伽藍,當知諸業有叁……彼于绮語淨除其心。(含標點約615字)
叁.內容不同部分:
巴利文本 | 漢傳譯本 |
---|---|
卡拉瑪人!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于尋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慮于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Etha tumhe kaalaamaa maa anussavena maa paramparaaya maa itikiraaya maa pit.akasampadaanena maa takkahetu maa nayahetu maa aakaaraparivitakkena maa dit.t.hinijjhaanakkhantiyaa maa bhavyaruupataaya maa saman.o no garuu ti。 注:此段文在本經出現四次之多,以示強調!) 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于時應斷(彼)!
| 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 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爲有後世,爲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 |
思考
是什麼原因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是巴利文版本早,還是漢譯依據的版本更早?
是否佛陀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是否不同版本有不同的針對性?
是否經典在傳譯過程中,存在遺漏甚至人爲改動?
懷疑還是相信?太多的問題,等待我們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