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忏悔之研究(道因)

  忏悔之研究

  道因

  內容提要:“忏悔”是學佛修行中不可缺少的功課,而忏悔必須懂得正確的方法,如法忏悔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如法忏悔首先要對“忏悔”的內涵、理論、方法等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擬從“忏悔”的含義、“忏悔”的方法、“忏悔”的原理等方面進行對忏悔的剖析,以期加深對忏悔的了解,取得良好的忏悔效果。

  關鍵詞:“忏悔”的含義;“忏悔”的方法;忏悔”的原理

  一、引言

  “大乘戒不到佛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小乘戒不到阿羅汗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所以凡是佛戒,除了重罪,均有悔罪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方便,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沒有悔法,那麼,任何一個衆生也沒有學佛成佛的可能了”。(注一)聖嚴法師這段話強調了這麼一點:對于我們凡夫來講,忏悔是必須的。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注二)《阿含經》中這句話又強調了忏悔的重要性。

  “如是于諸惡行,亟應努力無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煩惱熾盛等緣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當需勵力于佛大悲所說出罪方便”。(注叁)《菩提道次第》中這段話強調忏悔的迫切性。

  既然忏悔對于我們凡夫而言是如此的必要與重要,我們的忏悔又如“吐毒”(注四)般的迫切。可見我們正確、深入地了解忏悔,以指導我們如理如法地忏悔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忏悔的含義

  梵語“忏摩”(Ksamayati)本義是“忍”。《南海寄歸傳》說:“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忏摩,意思是請恕,願勿嗔責”。(注五)向人忏摩言下之意是請他人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也就是請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這是人做了錯事後內心的一種後悔。因此忏摩又譯作“悔往”。(注六)可見梵文本義也是側重犯錯者從自己內心真誠後悔,以期達到內心的平靜、安樂,這應是“忏摩”的目的。

  梵語“忏摩”變成漢文“忏悔”是在保留西音“忏”的基礎上,加入漢語“悔”而形成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說:“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忏摩,華言悔過”。(注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注說:“雲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東語”。可見,“忏悔”二字是梵華合璧的創造語。

  “忏摩”變成“忏悔”後,在中國祖師的解釋下,意義也有了加深。《天臺摩诃止觀》卷七說:“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注八)這比“忏摩”僅指“悔往”顯然多了一層“修來”之意。可見中國的“忏悔”是有改過向善之含義了。

  “悔往”是遣除因自己造罪而籠罩心頭的陰影,取得內心的平衡、安詳、清淨;“修來”是自信的再度確立,是一種積極上進,不甘墮落的雄心壯志的表露,這,才應是忏悔的真實內涵,也是忏悔所追求的目的。

  叁、忏悔的方法

  忏悔法門雖然衆多,概括起來不過叁種: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叁者各依一定佛法原理而安立:作法忏是依戒而設立,它能滅戒罪;取相忏是依定而設立,它能滅各種煩惱惡業,即煩惱性罪;無生忏是依慧而設立的,它能滅罪根,即無始的無明。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卷二說:“今明忏悔方法,教門乃複衆多。取要論之,不過叁種:一,作法忏,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觀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叁,觀無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注九)

  (一)作法忏

  作法忏就是受戒之人在犯戒之後,面對其他持戒者,發露自己的惡業,並通過一定的儀軌的運作,來達到滅除戒罪的目的。受戒之人犯了戒,肯定是內心非常不安與痛苦,只要沒有忏除,這種痛苦將會從今延續至將來,甚至來世。爲了消除現在和未來的痛苦,才設立忏悔。在作法忏運作之後,犯戒之人堅信自己所犯已爲大衆所寬恕,他就能如釋重負,身心也就恢複本來的清淨,這便是由作法忏而滅除了罪業。

  (二)取相忏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薩像前,發露自己所造惡業,自責于心,不計困勞的禮拜佛菩薩,以期見到瑞相。這時,過支所造惡業便消除了。

  《梵綱》菩薩戒四十八輕中第四十一條--爲利作師戒說道:“若有犯十戒者,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到禮叁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到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忏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之所以強調見瑞相的重要性,這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因爲瑞相的産生是要以忏悔者心的清淨爲前提的,這好比一泓渾濁波動的水是映不出皎潔的明月的,唯有清澈、平靜的水面才能明顯月亮。到相忏者長年累月地禮佛,實際上就是身定的訓練,隨著他禮佛訓練的加強、積累,慢慢地,其內心對于所造惡業的執著、不安與痛苦就會逐漸地淡化、減弱,甚至于身心逐漸地靜定,猶如濁水湧波漸趨清澈安定,這時,瑞相的出現是自然之事了。這就是爲何古大德會把見瑞相作爲取相忏忏除罪業的標准。

  (叁)無生忏

  無生忏就是觀察惡業或罪業的由來,了知業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虛妄執著而已。追求惡業的由來,求之了不可得,無有生處。惡業既然是無生,也就沒有惡業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經由無生之理的體會,而自然達到忏悔的目的。

  這種觀法在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卷二中有很好的述說:

  夫行人欲行大忏悔者,應當起大悲心憐憫一切,深達罪源。所經者何?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況復罪耶?但善生不善思惟,妄執有爲而起無明及與愛恚。從此叁毒,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皆從一念不了心生。若欲除滅,但當僅觀如此心者,從何處起?若在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不名爲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未來之法即是不有,不有之法,亦無此心;若在現在,現在之中,刹那不住,無明相中,心不可得。

  復次,若言現在,現在者爲在內、外兩中間耶?若言在內,則不待外,內自有故;若言在外,于我無過。--復次,外塵無知,豈得有心?既無內外,豈有中間?若無中間,則無停處。如是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況有能觀?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顛倒想斷,則無無明及愛恚。無此叁毒,罪從何生?

  復次,一切萬法,悉屬于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故維摩诘謂優波離:彼自無罪,勿增其過,當有爾除滅,勿擾其心。又如普賢觀經中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生,一切諸法,皆悉如此無住無壞。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壯嚴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名無相忏悔。行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故知深觀無生,名大忏悔,於一切忏悔中,最尊最妙。(注十)

  (四)叁種忏悔的關系

  從戒定慧叁學來說,慧的層次是高于定和戒的,慧是持戒、修定所要達到的目的。戒與定都不是究竟的,它們是達到慧的一種前方便,唯有慧,才是究竟的。由此,依戒而立的作法忏和中依定而立的取相忏,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無生忏來得究竟與圓滿。它們之間是有層次的差別的,甚至可以說,前二者是達到無生忏的前方便。

  作法忏與取相忏可合稱事忏,無生忏可稱作理忏。中國曆代祖師所編的忏悔法,都在事忏之後,再加入理忏,以求忏悔的圓融與究竟,故有“事忏除罪,理忏除疑”之說。(注十二)換句話說,理事猶如體用,不可偏舉。事忏之後,必須再加上道理的剖解;前者對治妄心的執著,後者對治妄心的疑惑。這樣才能究竟忏除罪業。

  四、忏悔的原理

  說到忏悔的原理,就要涉及到佛法的根本,這就是“叁果唯心,妄法唯識”。罪業的存在,不離叁界,也是萬法中的一法,它的滅除與否,自然是有賴各人心識的作用了。因此,“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消”這句忏悔偈語,充分表達了滅罪的原理。

  但是爲何“心若亡時罪亦消”呢?因爲罪本身是緣生緣滅的,它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一種妄有。所謂罪生罪滅,也只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說,並非真的有罪生與罪滅。正如《大乘六情忏悔》中所說:

  然此諸罪實無所得,衆緣和合假名爲業,即緣無業,離緣亦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故所作以其無住故亦無生。先有非生,先無誰生?若言其無及與今有,二義和合名爲生,當本無時即無今有,當今有時非有本無。先後有及,有無不合,二義無合,何處有生?合義既壞散亦不成;不合不散,非有非無。無時無有,對何爲無?有時無無,待誰爲有?先後有無皆不得成。當知業性本來無生,從本以來不得有生,當於何處得有無生?有生無生俱不可得,言不可得亦不可得;業性如是諸佛亦爾。如經說言:譬如衆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非內非外;如是業性非有非無,亦複如是。本無今有非無因生,無作無受,時節和合故得果報。行者如能數數思惟如是實相而忏悔者,四重五逆無所能爲;猶如虛空不爲火燒。(注十二)

  由此可見,罪業本是虛幻不實的。因爲衆生妄心執著,故有罪生罪滅的實在感。一旦我們破除了心中對罪的執著,它也就隨緣散而滅,這就是忏罪的原理。

  五、結語

  由上分析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忏悔本身是一種修行,通過這種修行,去除我們心中對罪業的妄執,達到滅罪的目的。所謂作法忏與取相忏只不過是無生忏的前方便,只有通過事忏從而進入理忏,忏悔才算圓滿成功。

  注釋:

  注一、見釋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P220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印贈

  注二、見大正芷卷一第893頁C欄

  注叁、見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P470頁

  注四、見同注叁P472頁

  注五、見大正藏第五十四冊P217頁C欄

  注六、見叁藏法教:忏悔條

  注七、見大正藏第叁十九冊P112頁B欄

  注八、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P98頁A欄

  注九、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P485頁C欄

  注十、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P486頁A、B欄

  注十一、見大正藏第一、二、八冊P964頁

  注十二、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921頁C欄

  

  

《忏悔之研究(道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