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義教授 第十講

  修心七義教授 第十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氣量勿狹隘

   忿是瞋心的支分,比如有人說你不好,或者看到他人行爲不善,然後心中起忿怒心。我們在修心過程,會有很多同我們唱反調的,不是修心的,忙著世間法的。我們會想這些人不好,做壞事,不好好學佛,會對他們生氣、不歡喜,這是氣量狹隘。

   以我來說,不是要主持校務,是想住持教法,有心保護教法,看到有些人,雖然了解佛法,但說的佛法不對,心裏不太高興,不忍心讓他損法,就會生瞋怒之心,這也是氣量狹隘。真正來說應該對他觀想,觀他的功。我想衆生根基不同,有些真的爲住持教法,有些在破壞教法,所以也不用太執著,看不慣他們而起瞋心,也沒有用處。如果認識破壞教法的人,可以向他解釋,若無法勸他,也不要生氣,對他沒有好處,對自己也沒有好處。其實一位真正的修行者,看到他人做惡事,或者行爲不善的,也會對他生瞋心,不喜歡心。

   思惟自己生氣,沒有好處只有害處。世間上衆生種類繁多,而且不一定是他錯,可能自己看錯;而且對他們生氣,或罵他們都是不對的,對他人惡口生瞋心,對自己無益。所以當我們勸人時,先思惟說這些話,是否對他有益處,倘無益處不要說,引起自己生氣受痛苦。有時心想勸他可能會聽,結果是適得其反。這時應想:我勸他不聽反而生氣,已盡我的能力,我爲利他,這不是我的過錯。安慰自己,不可對他生氣。實際上有時真的有利他的意樂,勸他反受其罵,那時可能生煩惱,起憤怒心,也許是自己說的不善巧。

   父母希望兒女成爲有用的人,栽培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不如所願,讓自己失望,一定很生氣。這時要想自己已盡最大能力,不是自己的過錯。因爲自己沒有神通,無法知道怎樣才好,不要太執著吧。例如世間許多事情,當你滿懷希望教人做,甚至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全部放棄,辜負你的期望,所以你討厭他,起了忿恨心。一個陌生人,找你麻煩,甚至打架,你不會很恨他;假使一位受你恩惠的朋友,無理取鬧,找你打架,你一定會痛恨不已。這時忿怒的話,修心一定會退失。

   世間上類似這種事情,發生了太多。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應該思惟:我付出所有能力,幫助他,而今他找我麻煩,錯不在我,如果我對他生氣,不是前功盡棄嗎?我只有忍辱就對了。進一步想,可能我前生對他忘恩負義,才會得到這種果報,這個因是自己種的,我要承受,要忍辱,而且是得到最好的修忍辱對象。經上說忍辱是最難實行的;如能實行,就是種下一個成佛的因,亦即解脫殊勝因。

   對普通不相幹的陌生人,修忍辱比較容易;但是對摯友親人,當他們損害你時,要修忍辱就很難了。對非親或陌生人修忍辱,好象沒有戰爭時的演習一樣,演習時沒有遇到敵人,膽子壯得很,等到真正作戰時,就不是那末回事。一般人看起來都能把忍辱修得很好,但是遇到傷害你的境時,你就毫無辦法,什麼叫忍辱也不知道了。有段故事,有個人正在打坐修忍辱,另外一個人看到就說:「你在幹嗎?」他說:「我在修忍辱!」「你在修忍辱,那末你就吃大便。」打坐的人立刻很生氣的回答:「你自己吃。」那人說:「哈哈!你真的在修忍辱呀!」所以,馬上知道是不是真的在修忍辱。我們真的遇到傷害時,如果無法修忍辱,那就是忍辱的力量不夠。

   要對傷害自己的人修忍辱,傷害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曾經很親近的人。一種是陌生人。像這種情況,要小心翼翼對治,先祈願希望對境時,能夠修忍辱,不被瞋心所幹擾;有時常思惟,如果他人對我這樣,能不能忍受。有位西藏人說,共産黨不管怎樣虐待,他可以忍辱,但是西藏人打他,他就受不了,不會放過他。有位朋友懷念在西藏的一些人,他要回去,我勸阻了他。我常勸朋友,以前的事已經過去,不要再提了。自己認識的人,自己的親人,你的忍辱無法提起,而且瞋心也無法壓住。所以修心,就是要對治我們遇到境所生起的煩惱。因此特別是在對治這種境時,要謹慎小心,就是違緣轉成菩提道,這時就必須做到,同樣取舍也是一樣。對于其他境修心,也要去體行,在遇到緣之前,沒有心裏准備,就沒有能力去對治,而懷忿恨在心,就無法修心了。所以氣量勿狹隘是很重要的。

  勿作喜新念

   有些好象是裝著,今天好好修持,明天又好象沒有修持。好比我們布施給乞丐食物,當你給他時,他對你很好,不布施就不理你了。自己朋友中,平時很合得來,要好的時候,自己什麼東西都可以給他,但遇到小小違緣,或是做錯什麼事,就恨他、討厭他,同他分開。我們面對親人、仇人,都要同樣看待,遇到違緣也不要改變。譬如有些人修心時,表現很認真,但是一下突然改變,外表也消失了,然後也不修心,行爲變壞了,一下子變成另一個面貌。要保持良好行爲,不可以漸漸改變態度。不管是快樂或痛苦,或是面對親人、仇人,我們的態度要平衡。

  勿貪著報取

   譬如有人供養一樣東西,向他道謝,過了幾天,還是再提起說聲謝謝,不管什麼時候都提這件事,這樣做會變成很奇怪。好象說:「你給的東西很好,還要一個。」別人不管給你什麼東西,當然要向他道謝,但不是常常提這件事,心存感激就可以,外表不一定要現相。以前有個人,送墊子給人家。有一天那個人對他說:「你給我墊子之後,我的寒病都好了。所以常常想你給我的墊子,實在很好。」他似乎看出對方再需要一樣東西,他就買了外套送他。那個人穿了外套,又找他說:「非常好用,我穿了以後,都不冷了。」送東西的人沒有辦法,只好對他說:「你最好不要來這裏。」雖然收了東西,意樂很好,但是對方很煩。即使別人供養一些東西,要想是我好好修學佛法,才能得到。所以應認爲佛法真的很好,應該常常想給我這個緣,所以對佛法生信心,不管什麼時候,有沒有人供養,我一定要修持佛法;即使有人供養,我要把它用在佛法上。當自己在修心時,別人會供養,那時可能想:我很有修持,已經這麼多人供養,希望能得更多的供養,希望得到護法神的加持,也同樣得到那伽的幫忙等。不可以靠修學佛法,想得到的供養。以前有位出家衆,到拉薩去見一位仁波切,聽他講經,那時自己很窮。當時西藏很有名的貴族,像國王一樣,住的房子像王宮。有一個人拿了一些糌巴,以及酥油送給他,說是那個貴族供養,他收到很高興,他同國王一樣,這東西等于是國王給的,起了我慢心。其實拿東西供養他是仁波切,是他化身的。當仁波切講經時,他對大衆說:有人收到一些糌巴酥油時,他想是國王給他的,他不知道是自己上師給的。後來他馬上知道是說他,就站起來禮拜。

  所以有時上師及佛菩薩,會化現一個在家人送東西供養。因此只要好好修持,都可能得到供養,叁寶也會加持。所以有時得到別人供養的時候,這是因爲自己有好好修持,才有這種果報,這時更要發心好好修持。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

   在這五濁惡世時,自已遇到違緣轉成菩提道,這是非常殊勝的。五濁是衆生濁、劫濁、命濁、見濁、煩惱濁,世尊在世時就稱爲五濁惡世,壽命差不多一百歲,現在我們的壽命在七八十歲當中,我們無法修持,福報慢慢減少,所以我們變成命濁;要知道我們壽命是很短的,因此學佛要下更大的力量,以前的人煩惱比較細,沒有粗煩惱,主要的是瞋心沒有那末重;現代人煩惱粗重,瞋心也大。以前的人吃的自然界的東西,現代人還要吃些化學藥品,不然無法生存。所以我們在享受濁,就是說我們所用的東西,也變成濁,所有東西都變成這樣,因此貪心瞋心都很粗。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都存在著瞋恨心,要找一對長久相處的很難,親戚也一樣彼此不講話,因爲瞋心太強。癡心也重,講經聽不懂,壞事不用說都了解,這些是煩惱濁。以見濁來說,以前國與國之間見解不同,宗教上沒有多大差異,現在宗教上也奇奇怪怪的見解,同一國家中也一樣。人與人不合,就是見解不同,社會上就有很多爭吵。經上說出家衆爭論的是見解不同,一般人所爭論的是生活的問題,社會動亂之源。

   因爲我們現在壽命濁、煩惱濁、見濁,所以衆生的善根都差。現代人爲了一點小事,氣在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別人請求幫忙做些事,不肯答應;受了別人傷害,一定報複;勸人好話不會接受,壞話喜歡聽。所以現在是時濁,是不好的時代。以農作物來講,以前不用很大功夫,可以收獲很好,以我看到的玉米有手臂一節長,現在差得太多了。費很大力量,才能得到好收成。雖然說世界都在進步,吃的東西要化費很大的力量,所以叫時濁。現在是去除快樂的時間。

   我們要在五濁厚重時代,轉成菩提道是很重要的。以這個時代修心是很困難的,如果下定決定去修的話,所積聚的功德來比較,以前人一生當中所修的功德,同現在一天所修的功德,現在的比較大。世尊在世時,比丘受比丘戒一生的功德,遠比現在一日受比丘戒功德小。因爲這時代比丘少,現在五濁惡世,有很多違緣,要受比丘戒也很困難,佛菩薩歡喜,所積功德比較大。現在世界上,說邪法比說正法的人多,說正法當中也有很多差別,所以在這時代能好好修心,佛菩薩特別歡喜。在困難的時代,而能做到,才是難能可貴。就像在非常渴的時候,得到一杯甘露。我在西藏時,在一個山洞中讀經,差不多四十五天,平常煮山上的一種草像茶葉,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心想這四十五天好象沒有吃到什麼,後來到寺廟請格西買酥油,一種特別的酥油,是一般倒茶時,上面有一層油,只有格西能得到,他們會把自已碗中的一層油累積起來,便宜賣給別人。我去格西那兒買酥油時,他教我先坐一下。因爲老和尚有最好的糌巴,後來他把糌巴放在碗裏,還有較硬的乳酪。那是因爲最好的糌巴,最…

《修心七義教授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