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的茶,最好的酥油,上面還有一塊乳酪,至今記憶猶新。
因爲有困難,所以影響很深刻。在這個時代中,修學佛法的人,真的努力修心的很少,我們如果努力修持,佛菩薩一定歡喜,這也是前世積聚資糧祈願而來的,在這稀有難得時,我們能去實行,功德是無量的。我們處在五濁惡世,能夠修心有不共的功德,這時適當的修心,是非常之好,你們回去好好的修,會嘗到修心的味道。沒有嘗到這種味道的人,猶如大地的麈沙,真的可以體會修心的,就像手上的沙。你們回去可能在很擁擠的地方,那時思惟:這樣人潮擁擠,忙忙碌碌,他們在追求什麼?爲了今生的快樂。有的看似聰明,任何時地不擇手段,權謀詐取都在騙人;有的愚蠢,受人以鼻;有的裝模作樣,似是很有學問;有的想榮華富貴,有的想安定生活。他們穿著不同,膚色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尋找各個所需的今生快樂。然而付出很多代價,他們真的得到真正的快樂嗎?可能在臺灣沒有,在美國也找不到。盡管衣錦榮歸,榮華富貴,猶無浮雲,還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在這五濁厚重時,我們爲了未來究竟樂,爲利有情願成佛。生了這個念頭,然後努力修持,目標同一般人差得太遙遠了。我們現在有皈依救護處,充滿著無限的希望。我們用種種理由思惟,修學佛法的殊勝利益,了知輪回的過患;如同在山上往下看,可以猜測許多人的目標,是爲什麼?爲得到快樂,但最終爲的都是生死輪轉的事。這種思惟是很重要的。
以前我在山洞讀經,下面有平原。有個特別暇日,在這草原上有很多出家衆,野餐燒飯。我有時一清早出洞,坐在石頭上背經,看下面煮茶,茶上的油清楚可見;心想我有這裏的茶不好喝,受那末多苦,還不如下山跟他們一起。有時又想對治這顆心,但是仍然想他們吃的東西。我常想是不是該下山,回到寺廟去,以我來說多做一點事,可以多賺一點錢很容易,就可以到處吃玩。有一次差一點放下經典下山去。如果真的這樣做,今天就不會在這兒同你們講經了。
老師時常教誨我,有一次我同老師說:「你看他們在那裏多快樂。」他回答:「你真的認爲他們快樂嗎?」我答複是的。他說:「那些人不好好持需要的戒,而且是違犯寺規跑出來郊遊,他們吃在家人的供養,一天天的壞下去。現在這些成就的老和尚,沒有一位是年青時玩出來的,我們所喝的茶雖然不很好,但我們學習經典,天天增長智慧。」他又說西藏有種動物,他夏天吃草,住得很好很快樂,但是它是畜生,它能做什麼?那時上師說了修心七義的一句偈,我已經忘了。因爲上師的教誨,所以留在山上讀經典。後來我想他們化在家的供養,不好好修持,還不如野獸,它們不會化在家人的供養,它們只過它們的生活,而不會造很多惡業;而那些出家衆正在造惡業,所以再看到他們也不會想參加。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上面所說的法,起了一種希求心,自己有勝解的力量,不管自己有多大的苦難,或是惡名,都不在乎,只想求對治我執的教授;因爲一切的過患與痛苦,它的根源就是我執。已經知道了根源,要盡量去對治,修心全部爲了對治我執;如果依照教授去實行,就能生起清淨心,即使現在死也無遺憾了。
如果真的好好修持,後世一定比今世好,而且有把握不墮叁惡道,所以也就不會後悔了。
修心七義是由切卡瓦大師對大衆教授的,最主要的傳承是由金洲大師傳下來;首先傳時不是全部傳,是一句一句慢慢傳下來的,傳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上師,仲登巴傳博多瓦、僅峨瓦、博勤瓦等叁位大師,博多瓦傳朗日塘巴,傳夏熱巴,傳切卡瓦,切卡瓦講授修心七義是對大衆。格西切卡瓦生下來時,腳底有輪相,自幼聰明,他的家庭背境是紅教,他想要成佛一定需要比這個更多。于是他到各地去尋訪求法,他遇許多出家衆在辯論,問他們學什麼,有位告訴他學一些宗義,他想學習宗義就可以成佛。可是他又想宗義還不夠,他聽到修心八頌:「盡其損惱我取受,願將利樂奉獻他。」他覺得非常好,他想到衛藏跟朗日塘巴上師學,到了衛藏知道朗日塘巴上師圓寂,他想找他大弟子學。後來知道是夏熱巴及另外一位,他們兩位代替朗日塘巴上師管理寺廟,他聽到兩位有許多爭執,他想有爭執總是不好的。後來才知道他們的爭執,原來是各自謙虛,爲讓對方當主持這件事。世間人通常是你不行我來,搶著要當。後來他到格西夏熱瓦那裏;夏熱瓦正在對大衆講經,但他沒有聽到修心教授,他並不滿足,他想可能還有其余的。有一天正好休息時間碰到夏熱瓦,他就把自己衣服鋪在地上,請格西夏熱瓦坐。夏熱瓦問他需要什麼?他說有些問題想請教他,類似討論一些問題。夏熱瓦說:「你不用跟我討論什麼,我在講經時都已講過。」切卡瓦問:「我們修行是不是一定要這兩句修呢?是依據那部經典。」夏熱瓦說:「你要成佛一定要依這兩句的意義修。你可能對龍樹菩薩有信心吧?」他答有信心。後來夏熱瓦提起寶鬘論的偈頌:「願彼所作惡,于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于彼果報熟。」切卡瓦說:「請你給我一個教授。」後來夏熱瓦給他一個修心八頌傳承。
切卡瓦修行了很久,他想我應該把修心七義向大衆講授,于是就向大衆公開。世人煩惱越來越重,世尊在世時,轉四谛*輪度脫五比丘,也有很多人證初果二果以及阿羅漢果。可是我們依四谛*輪,解釋再解釋,也根本沒有辦法解脫;在阿底峽尊者造道炬論後,許多印度及西藏修行者,得到解脫,那時道炬論最有用的一種法;過了一段時期,道炬論又不管用了,那時就用菩提道次第廣論,修行也得到解脫。現在我們廣論從頭到尾都讀了,但還是無法調伏自己的心。可能會想廣論還是不夠,還有其他的,就是濃縮廣論在修心七義中比較好,最後連這個也沒有辦法,可能要找科學家了。因爲佛法最殊勝的教授都用不上,因爲我們的心太難調伏,太頑固了,所以我們要靠修心七義,慢慢地把廣論修持用在上面,道炬論都可以用在上面。
以上是切卡瓦的簡略,切卡是墳墓的意義,他在那裏修行,所以稱他切卡瓦,他的名字是依希多傑,他很聰明,學任何法一日中都可以了解,藏文經典可以背叁四十卷。
《修心七義教授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