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義教授 第九講

  修心七義教授 第九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于境無偏黨 遍深研衆善

   于境無偏黨,是對有情或非有情的慈悲,不可以有分別,應思惟都是往昔所造的因緣,一切如幻化。對有情如怨親中庸,應持以平等心,特別對怨仇要有慈悲心,應該思惟,遇到一切境都與夙業有關。如看到山明水秀,一切好風光,美妙的花園等,也同樣與夙業關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思惟因果絲毫不爽,生起歡喜心。對一切可意境,都是善的勢力所感,努力培植一切善因,不受時空所限。

  勿作顛倒知

   勿作顛倒知分六:一、忍辱顛倒。二、求心顛倒。叁、味著顛倒。四、悲人顛倒。五、欲心顛倒。六、隨喜顛倒。

   一、忍辱顛倒。該忍不肯忍,不該忍而強忍,這是忍辱顛倒。如許多無意義的事,能忍受多大的痛苦去做,而真正有意義的事,反而不能忍辱,這是顛倒。爲名利、爲生活,忍受許多的痛苦,在所不惜想獲得它,而樂此不疲,都能忍受;而修持佛法,真正有意義,而能得到解脫之樂,化短暫時間,無法忍受,舍棄不爲。遊樂嬉戲,再辛苦也不覺得是苦事;好勇鬥狠雖受痛苦,甚至生命危險,只爲贏得對方,或得更多名聲或錢財,而能忍受。有時爲了一件芝麻小事而大發雷霆,爭得臉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忍辱。爲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化費很多時間,忍受痛苦去做,都是顛倒。又如學徒不學習而放逸,或有人做違法之事,自己有能力阻止而不阻止修忍。同樣地,小偷強盜橫行鄉裏,損害民衆,政府置之不理,也是忍辱顛倒。

   二、求心顛倒。例如修學佛法,可以得到解脫之樂,而不生希求心,然而對無常的名聞利養,金銀財寶,努力不計多大辛苦,希求取得。經商爲了賺錢,可以不眠不休,要是教他好好修學佛法,不生希求心,一下睡著了,這是求心顛倒。

   叁、味著顛倒。在世間上曾經曆過的,自認爲是好的,一直念念不忘,希望繼續得到那些好處,這是味著顛倒。如喝酒的人,他想到喝酒是快樂,一直想喝,許多不良嗜好,皆由味著顛倒而來的。對一切經曆的快樂與痛苦,快樂的希望永恒,痛苦的希望盡速遠離,永遠不要降臨在自已身上,一直如此作意。

   四、悲人顛倒。對該悲憫的人而不悲憫,不該悲憫的反而去悲憫。譬如一位修行者,他修苦行,對食衣住行並不重視,他希求的是解脫,而卻去輕視他、悲憫他,這是悲人顛倒。

   有位修行人,他要去拉薩,因爲包袱太重,當他坐下休息,無法站起來。當時有位貴族夫人騎馬經過,看到這種情況,說他很可憐,就走開了。但又回來給他一些餅。後來這位和尚,修持到最高位加登志巴,那位貴族夫人轉世爲和尚房中的狗,和尚知道他的前世,常常喂餅。因爲供養和尚餅,所以今生有餅吃。隆獨喇嘛年青時,有一次走了遠路,就在路邊休息,有位貴族走過,看到這幅情形說:「願我不要成爲這種地步!」。隆獨喇嘛回答:「你不需發此願,你不可能成爲像我一樣,我是爲法而辛苦,你們郄爲世間八法而忙碌,才是真正可憐。」因此對修行者過儉樸生活,應該贊歎歡喜,不要覺得可憐;如果對不該可憐的境,而生可憐的心,那就是悲人顛倒。

   所以,對境時要觀察,該起悲心時悲心,不該悲心時生悲心,就是顛倒。若爲世人的病痛而起悲心,而真正的生死輪回痛苦,而不生悲心,也是悲人顛倒。我們不可能除盡苦苦,如果能斷所依的行苦,苦苦壞苦自然消失了。衆生真正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苦苦,而真正的因是行苦,行苦是苦苦壞苦的根源。而行苦的因是煩惱,應該令他了知煩惱,斷除煩惱,而自然而然的行苦、壞苦、苦苦都消失了。苦苦只有欲界有,光對苦苦起悲心,就無法對色界無色界衆生起悲心;能幫助脫離行苦,就能對六道衆生起悲心。叁界都受行苦逼迫,行苦不斷,苦苦無法斷,大修行者也要承擔苦苦,希望修行者離開苦苦,那就是悲人顛倒。對不需要生悲心而生悲心,那種悲心是沒有力量登往上上道。

   五、欲心顛倒。貪求世間的五欲,往往付出很多代價,護親滅敵。而對正法,卻不能生起好樂心,這是欲心顛倒。父母希望兒女出人頭地,並不希望他們好好學佛;對親人特別照顧,非親則置之不理;老師對自己學生,另眼看待,不是自己學生,漠不關心,這也是欲心顛倒。上師對自己該護的弟子法友漠不關心,而照顧自己的親友。

   六、隨喜顛倒。不該隨喜而隨喜,該隨喜而不隨喜,就是顛倒。父母對兒女同別人打架,勝利回來,稱贊他很了不起,輸了罵一頓;看人家打架,打的很劇烈就隨喜:「打得精彩。」看到他人努力世間八法上就隨喜,但對修學佛法非常精進,應該隨喜而不隨喜。仇人或他人遇到苦難,就會隨喜苦難,而自己或親人有苦難不忍心。對有財勢的人隨喜,修行人不隨喜。這都是顛倒。

   別人行善,不論大小,我們都應該隨喜,能使他們生歡喜心,繼續造善業,善業增長,自己也會得到利益。如果別人造惡業而隨喜,不但增長他的惡業,自己不當的隨喜,自己也會得到障礙。不該隨喜而隨喜,將會造成自己痛苦的因。我們要隨喜的是上從諸佛的功德下至他人最微小的善根,令我們功德增長,對修心也有益處。

  不可以輕急

   輕急就是朝叁暮四,想到那裏就做,過一下又改變,終無成就。如修某一法門修不下去,就去拜佛,拜佛也拜不下去,又開始念咒,最後什麼都學不下去,好象大象洗澡,天氣炎熱時急忙跑到河中洗,上岸後又在地上打滾,弄髒了又下去洗,永遠洗不淨。如此修行不會有進長,也就是輕急。

   那末自己所修法一直不能換新嗎?也不對。經上說除般若度,其他都如船筏,已到達彼岸,可以直往前走,不必背著船了。如是初學者,開始念佛,後來著重聞思,念佛等爲次要,專心思惟觀修。修學到某一程度後,就可以把重要的和利益較大的保持,其他就可以慢慢放棄。那末以前所學就無用了嗎?也不是。那些都成了修持增廣增上的順緣,並不是以前的修學錯誤,這也是佛法不共的殊勝。

   修學佛法是爲了解脫,但是求解脫不是一生的事,必須生生增上,所以不能從某一部分修持就足夠,修行過程是要不斷改進;譬如以前只求自我解脫,現在看到一切如母有情受苦,而發心成正等覺;初學比較粗淺,漸漸越深越廣,改變全看我們修心的需要而定。若自已成了一位能修持般若度的人,從現在起一切修持都要涵蓋在內,直到成佛不可懈怠。同樣,此處所講修心七義修持也漸漸配合智慧波羅蜜的修持,直到成佛都需要的修持。

  徹底善修習

   修心時不要有懷疑心,修這些是不是有益處?我能不能修?絕不可有此心態;對一個法門必須毫無懷疑,才決定去修。首先我們可能無法決定,應修何種法門,必須多讀經論,了解應該如何修行,這時就能知道正磪方向,不會有懷疑了。一個法不只眼前有用,而在未成佛之前都需要的,自己對這一個法,要有不共的信心。如果對一種法,不知道有沒有用,猛然立即修習,可能懷疑到底有沒有益處,信心不夠強,也不曉得對不對,不會有興趣修行,所以先要知道方法,然後徹底善修習。如學辯論,有的先下很大決心去學,有些辯論後才學,有些怕師長指責勉強學,這樣就會懷疑,「學了到底有沒有用。」信心退失,就想找工作,或者到國外去等等。這種人抱兩種心態,連書也讀不好,還談什麼修行。

   真的想修心的人,會把世間雜事漸漸拋棄,以佛法爲前題,這種修心才能不斷增長;修心時對小事不必太執著,只要認爲初中後都有益的,認真實行,即使餓死,甚至仇人傷害,亦毫無後悔之心。修學佛學不是短期即能感果,是需要生生世世修的,直到果報顯現,均能善巧修心,這就是徹底善修習。

  觀察令解脫

   經過不斷修心,以尋伺觀察,先對治重煩惱,煩惱慢慢減輕不生了,但要仔細觀察,煩惱果真是斷了,或者只是暫時不生而已,或是斷一分煩惱。這時要經過考驗,面對或作意貪境、瞋境時,心中是如何反應;未經考驗,有時煩惱不生時,以爲煩惱斷了,證得阿羅漢果,我慢心生起,以前的修心,慢慢退失。如果知道只是煩惱暫時不生,那麼要小心防護,不令生起。

   經過一段時間修心,觀察自己行爲,是不是同以前有差別,發現以往錯誤的行爲改了,做得比從前好,應該生隨喜心;若是依然如故,則可能方法未入要。修心前觀察自己的心態,修心後再觀察心的動向,兩者有何不同。有的本來心地善良,結果修心後起了我慢,這是方法錯誤,應該更正。有的人稍有一點修持,就生起我慢,應該思惟:我的煩惱未斷,只是暫時不生,同一般人一樣呀!就不會生我慢心。曾經有位出離心很強,但不知修行方法的人,到了達隆沙拉山上修行。過了叁年下山,他說:「彌勒日巴可能也不過如此,他一輩子修行,可能比我好不到那裏。」後來大家都稱呼他爲彌勒日巴。過了幾年生了一場大病,住進醫院,病好了又上山,這樣醫院進出兩叁次,最後還俗了,再也不敢到達隆沙拉。起了我慢心,修行立即退失,可惜他有一顆想修行的心,但不知修行方法。

   另外一句是「尋伺令解脫」,依尋伺二心所得到解脫,意思差不多。尋是觀察粗心所,伺是觀察較細微境的心所。修心時觀察心念(意樂)是不是摻雜我愛執,是不是煩惱幹擾,回向時是不是爲世間八法,抑或出世法,或者無上菩提。常常尋伺,就能不被煩惱幹擾;不但佛法要尋伺,一般事也要尋伺。

   一般人在修行時,稱自己沒有起煩惱,只是散亂心。例如我們修習修心七義,若無正知正念修持就成一片空白;靜坐時內心散亂,他想自己在修行,但事實散亂心就是煩惱;有許多人好象在修行,內心則相反,胡思亂想。這些不加以觀察,均成爲修心的障礙。以前西藏有位修行人,名竹巴滾列…

《修心七義教授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