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問題負面的缺失(即過患,毛堃錄入時注)
我們都會遭受過,如暴風雨之類,有生命或無生命物質的傷害。倘使我們的心習于視這些經驗爲苦難,那麼將只會發現周遭的人物或環境,變得越來越困擾自己。連最微細、最不起眼的事物都會使我們的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因而變得極容易生氣。然而,這問題的根源,都是我們的強烈自私心。
一旦將每一件事物都當成難題,那麼即使別人爲你准備的食物稍涼了一點,也會造成你心中極大的不悅;某人的穿著或裝扮有點不對勁,不合己意,也會成爲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動物製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會生起無名的怒火,第二天就會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沒睡,因爲……如何……如何。”于是,沒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議的問題,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覺或靜坐時,即使是一點點微細或極不起眼的東西,如跳蚤爬過你的腳,咬了你,此時,若不能生起安樂的心來面對它,則這輕輕的一咬,會變成不可想像的大問題。有些人,花了數千元旅費去外地旅遊,在待了一個晚上之後,只因不能忍受這類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裝而返。
習慣于用某種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養成將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問題的話,則會把小事情誇大成爲大麻煩。如果將小痛苦視爲大麻煩並爲之惱怒的話,將會永無休止的被沈重、不快樂的心所奴役。最後將難以忍受任何困難。觸目所及皆成怨敵。對每件事物都會覺得不滿,任何所聽到、看到、嘗到、聞到或觸摸到的東西都會使自己不快樂。心誇大問題,使得人生充滿苦惱、沮喪、偏執及精神崩潰。如果不斷的被毫無快樂的心所奴役,那麼別說是一天,甚至一小時的快樂也很難有了。
如果沒有任何事物能讓自己歡喜起來,或讓自己滿意的話,將無法體驗快樂。在這種心境下,不管嘗試什麼,不管去到那兒,每一件事都會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這是自身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心已習慣于這種思維模式,所以就會將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視爲問題根源。越認爲自己的問題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則會越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惡業越多。然後會對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觸及的事物生氣。這就是所謂的“觸目所及皆爲敵。”
據說偉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將右手放在耳上,持傾聽狀的手印,這意味著,一切存在的事物,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告誡、一種教示。對于偉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爲敵,反而是友,亦即“觸目所及皆爲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擾,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對偉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無上喜悅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